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樟子松人工林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按用材林经营。为使其在防护和经济方面取得最佳效益 ,采用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方法 ,对其有主导影响的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对主要测树因子和树冠发育均有显著影响。密度对林分产量影响遵循密度效应规律 ,有自然稀疏过程 ,随株数减少而蓄积增加。抚育间伐是人为调节林分密度的重要手段 ,既提高林分的稳定性 ,又有可观的间伐经济收入。研究为樟子松人工林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在稳定防护效果前提下 ,间伐调节林分密度 ,是对沙地资源持续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沙区樟子松苗期干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樟子松 1年生留床苗、2年生留床切根苗、2年生移植 (未切根 )苗的干物质比较 ,结果表明 :含水量 ,2年生切根苗 <未切根 2年生苗 <1年生苗 ;生物量 ,2年生切根苗各部位干物质量 >2年生未切根苗各部位干物质量 >1年生苗各部位干物质量 ,1、2年生苗干物质主要由地上部分组成。研究结果为 :切根苗质量超过未切根苗 ,一级苗数量多于未切根苗 ;苗木在苗期积累了大量干物质 ,根系及径生长旺盛 ,樟子松在苗期非常适合沙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 3a对樟子松 1年生苗木的营养积累过程的研究表明 :1年生樟子松苗在生长期内 ,干物质的积累和对N、P、K的吸收利用是以叶为中心 ,到生长中、后期 ,根、茎、叶中的干物质积累和对三元素的吸收积累速率明显加快。而在不同生长时期对三元素的吸收利用比例也不同 ,生长前期表现为N >P >K ,生长中后期表现为K >N >P ,生长后期表现为P >N >K。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种源试验幼林期生长性状变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樟子松在五台,宁东,太白三个地点的苗期和幼林期的生长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高生长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种源内个体变异也十分明显。高生长是随纬度增高而递减的渐变模式,而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则无明显的地理变异。初步选择出生长良好,稳定性强的13、16、20、15、2号种源。  相似文献   

5.
8月中旬,在苗圃捋除樟子松苗木针叶的1/2、2/3、3/4、9/10,全部,并设对照,翌年进行春季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多风地区,生长后期捋除苗木针叶,翌年造林,可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中临时捋除针叶不利于苗木成活。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沙地大树移栽成活率 ,尽快成林 ,本文论述了沙地移栽大树坨成败因素、方法 ,提出樟子松树坨以 6~ 8年生为最佳 ,超过 10a不宜移栽。同时提出沙地树坨移栽的 2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樟子松种子变异与种子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是一个变异水平较高的树种,不仅其冠型、干型、皮包型、分枝角侧枝粗普遍存在变异,而且球果大小、颜色和球果表面鳞盾形状以及种子的颜色。大小也发生变异,本文着重研究变异和种子品质的关系,并分析种子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造林密度与沙层水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地沙层水分状况的测定 ,以及对樟子松不同造林密度试验研究表明 :造林密度与沙层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提出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的适宜密度为 5 6株·6 6 7m-2 ,即造林株行距为 3m× 4m。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合理经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固沙林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按兼用林经营。为取得最佳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用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方法 ,对其有主导影响的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对主要林分因子和树冠发育均有显著影响。密度对林分产量影响遵循密度效应规律 ,有自然稀疏过程。抚育间伐是人为调节林分密度的重要手段 ,既提高林分的稳定性 ,又有可观的间伐经济收入。本项研究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樟子松混交林营造技术和不同混交方式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混交林分不仅提高了造林树种的生长量 ;同时 ,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 ;增强了樟子松的抗病能力 ,减轻了樟子松枯梢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立地、不同林龄、不同林型和不同林分密度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状况和林地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含水率有明显区别:0~20年生林分土壤含水率较高,至27年生林分林地土壤含水率为最低,27年生以后林分土壤含水率有所回升。甸子地樟子松固沙林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优于坨子地樟子松固沙林。不同林龄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区别不明显,但较裸沙地要好。从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效果来看:樟杨混交是较好造林类型,600~800株/hm2是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适宜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2.
樟子松根系分布特征及其生长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民勤樟子松根系分布及生长调查分析表明 :樟子松根系分布集中 ,在 2 50cm范围内 0~ 2 0cm土壤层次中根量占调查根系总量的 50 %~ 6 0 % ;樟子松生长迅速 ,10龄树年高生长量达 6 0cm ,粗生长量达 1.0cm ,移栽苗木 2~ 3年后可达到原地苗的生长速度 ,樟子松适应性强 ,同时对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因子的敏感性较强 ,充足的光照、水分 ,有利于其生长 ,干旱、低温条件下 ,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13.
松子松根系分布特征及其生长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民勤樟子松根系分布及生长调查分析表明:樟子松系分布集中,在250cm范围内0~20cm土壤层次中根量占调查根系总量的50%~60%;樟子松生长迅速,10龄树年高生长量达60cm,粗生长量达1.0cm,移载苗木2~3年后可达到原地苗的生长速度,樟子松适应性强,同时对温度、光照和不分等因子的敏感性较强,充足的光照、水分,有利于其生长,干旱、低温条件下,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种源区的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实验林场10生樟子松种源试验的材料,采用方差分析、主分量分析等方法,将10个樟子松地理种源归并为子代遗传性状相似的3个地理种源组。以划分的种源组为依据,参考气候因子的自然划分和阻隔基因交流的自然条件,把樟子松的天然分布区划分成3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种源区(No、Ⅰ);呼伦贝尔沙地种源区(No、Ⅱ);黑龙江沿岸冲积沙地种源区(No、Ⅲ)。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东部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以黑龙江东部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及不同立地条件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 26块标准地中139株标准木的树干解析和生物量数据,以树木各测树因子为自变量建立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树干、树枝、树叶及全树重的生物量预测模型;并研究了不同年龄樟子松林分的生物量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各分量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模型,各最优模型的变量主要为胸径(D)和树高(H)因子,D2H能够很好地反映树干的干重,胸径和树高能够很好地反映树枝、树叶及全树重的变化;樟子松单株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树干的生物量占全树重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枝和叶的生物量变化趋势与树干相反,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文中研究的不同年龄阶段樟子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结构变化规律及相应的预测模型,可为进一步了解樟子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积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切根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樟子松进行切根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切根苗苗木质量优于移植苗和留床苗。切根20cm的苗高、地径分别比移植苗高94cm和粗02cm,大于1mm的侧根数量,平均比移植苗多118条,比留床苗多10条。机械切根可使2年生樟子松产苗量,比人工移植提高2429%~3714%,每公顷增加收入15285~30111元。  相似文献   

17.
针对樟子松的生理特性,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共设计16种肥料配方对樟子松育苗施肥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对樟子松苗木的生长发育均有明显的作用,高生长提高6.5%~26.1%,径生长提高7.7%~30.8%,干质量提高19.2%~61.5%,N、K元素对高生长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N元素对径生长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N元素对提高干质量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K元素对提高干质量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进行施肥试验,以其人为投入补充林地土壤肥力,对树木进行补充营养,促其速生丰产,缩短轮伐期,为樟子松人工林集约经营提供技术经验。试验结果表明,定性施肥以氮和过磷酸钙混施为好,定量配比为5∶3。施肥量幼龄林以0.40 kg.株-1、中龄林0.80 kg.株-1较适宜。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土壤微生物 ,土壤持水性、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方面探讨不同类型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质量状况 ,得出针阔混交林比针叶纯林土壤质量高。松杨混交林、松枫混交林下微生物细菌、真菌数量分别比樟子松纯林高 1~ 3倍 ,表层枯枝落叶量比纯林高 8.5 4%~ 10 .0 2 % ,0~ 2 0cm最大持水量提高了 4~ 5个百分点。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容重差异不大 ,混交林有降低趋势 ;养分状况表层有较明显差异 ,但深层土壤中除速效N之外 ,其它各项养分含量差异不明显 ,表明林木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外生菌根菌对高寒地区松苗猝倒病的防病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外生菌根菌纯培养的固体和液体菌剂在田间落叶松、樟子松幼苗进行人工接种试验,以研究外生菌根菌对松苗猝倒病的生物防治效应。结果:1、兴安落叶松幼苗猝倒病的发病率比对照区降低14.01%~21.91%;樟子松幼苗猝倒病的发病率比对照区降低11.48%~20.26%。2、试验筛选出Suillus grevillei,Boletus sp.,Gomphidius rutilus,Russula foetens 等优良菌种。3、母种培养基以松针(浸膏)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为最佳;原种培养基则以草炭(石至)石玉米粉葡萄糖松针(浸膏)培养基、草炭(石至)石MMN液培养基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