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晋西沿黄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重点治理地区 ,这里的河保偏兴、离柳、河津等地是山西省未来重点开发的经济重心区 ,将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很有潜力的沿黄产业带 ,这里也是黄土高原贫困县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之一。造成本区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社会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以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成果 ,重点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和成因过程 ,揭示了水土流失的成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陕西省108个县(区)的耕地资源指标和贫困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运用Excel软件和Supermap软件处理耕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指标。结论:1)陕西省耕地资源丰富县与贫困县相关性分析结果为无相关性;陕西省耕地资源禀赋与经济贫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为无相关性;所以陕西省耕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没有相关性。2)陕西省贫困地区分布特点:全省贫困县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耕地资源丰富县主要分布在陕北和关中的山区;耕地资源丰富且贫困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北和关中的山区;既非贫困县又非耕地资源丰富县主要分布在关中的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的544年间,汾河中游发生洪涝灾害218次,平均每2.5年发生一次。明代晚期、清代初期和晚期是洪涝灾害的多发期,而明代中前期和清代中期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该段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中部盆地汾河干支流附近的太原、介休、平遥、汾阳、孝义、文水等县。根据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得出清代该段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1级和3级涝灾发生次数大致相当,4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少。最后对洪涝灾害原因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水系分布等是明清汾河中游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气候的变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对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主要的因素,而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人口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土地大规模开垦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则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内陆干旱区的三大盆地之一 ,这里不仅资源丰富 ,是重要的资源宝库 ,而且是进出西藏、新疆的重要门户 ,地缘政治地位亦十分重要。盆地内社会、政治、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在青海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由于所处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 ,已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柴达木盆地东部土地沙漠化遥感与GIS综合研究”的部分成果为基础 ,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多项指标 ,采用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方法 ,从全区县 (市、镇 )一级单位的数据出发进行单因素指标的分级评价和多因素综合计算得到全区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值 ,建立柴达木盆地绿洲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揭示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各个市、县的综合评价得分介于58.94(格尔木市 )至 38.74(德令哈市 )之间 ,平均值仅为 47.47,说明该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生态环境恶劣是影响本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亚(五国)干旱生态地理环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亚五国位于地球陆地北半球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级干旱区,地处青藏高原西侧的帕米尔高原西北坡,成为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揭示其生态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已成为中亚五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自1989年以来,国际合作研究注重亚洲内陆干旱区的生态地理环境科学问题。为此,基于该区域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出发,来论述中亚五国的地理环境形成、演变及其基本生态特征,籍以力促中亚五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平衡和快速发展,造福当地的社会和人民。  相似文献   

6.
林业生态工程在促进山区环境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山区经济的贡献,特别是在推进山区减贫方面的作用还很模糊。文中以武陵山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及其经济效果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得出:林业生态工程有助于山区总体经济的发展(系数为0.670),推动了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系数为0.759),然而却加剧了山区农户的贫困程度(系数为0.426)。政策制定者对林业工程扶贫作用的忽视不利于林业工程要求的持续性。必须给农户(森林所有者)明确的显而易见的经济利益,才能实现恢复生态和维持生计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区草原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祁连山区肃南县为例 ,分析了祁连山区山地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并结合历史 ,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探讨了草原荒漠化的成因。由于自然因素是形成草原荒漠化的基础 ,而人为因素才是其主导因素。所以本文主要就人为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山地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即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和推广新技术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草原压力 ;实现合理用水 ,提高草原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可有效抑制草原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使区域环境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重庆渔业由于受山区丘陵地理环境和特殊气候条件限制,水产品总量和鱼塘养殖规模有限,渔业发展只能因地制宜、独辟蹊径;主要从调结构、转方式、抓特色、挖潜力出发,依靠科技创新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了快速、平稳、健康、生态和特色并举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治理的工作重心。文中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了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使用A-F法对甘肃省陇南市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从单维测度结果来看,陇南市相对贫困农户与非相对贫困农户在各个资本维度被剥夺程度差距明显,其中金融资本被剥夺程度差距最大,社会资本被剥夺程度差距最小。2)从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结果来看,不同程度相对贫困农户致贫原因存在明显差异。3)相对贫困的单维测度和多维测度均显示,相对贫困农户自然资本、金融资本被剥夺问题较为严重,其他维度资本被剥夺程度相对较轻。4)随着维度指标被剥夺水平临界值K的上升,陇南市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与多维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平均剥夺份额呈上升趋势。5)在不同K值下生计资本的平均贡献率排序为:自然资本(30.86%)﹥金融资本(27.42%)﹥人力资本(18.21%)﹥物质资本(14.81%)﹥社会资本(5.56%)。陇南市政府未来可围绕相对贫困农户发展所需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再造来完善贫困治理政策,同时应当防范精神贫困导致物质贫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研究对转型期西安市反贫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率进行测度,借助ArcGIS9.3软件从市、区和街道3级空间尺度分析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从市级层面来看,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呈现出“圈层放射+局部嵌套”分布规律,总体上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级层面来看,其他5个区包围位于城中心的新城区呈“漏斗”形分布状态;从街道层面来看,各街道新城市贫困区等级类型由重到轻呈现为“金字塔”形分布状态;三级层面上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均呈现不均衡状态.2)影响新城贫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的因素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福利改革、收入差距拉大、城市规划导向和社会空间结构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贫困地区贫困文化问题的探讨——以西海固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西海固地区为例 ,分析探讨了在当地环境和文化相互作用的因果机制下贫困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及其对贫困维持的重要作用 ,指出这一文化的核心——当地农户安贫知命、自我均衡的心态与思想观念 ,是使中国贫困农村长期无法摆脱贫困的根源所在 ,并初步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草地资源禀赋与贫困关系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甘肃省草地资源丰富县和贫困县的数据为基础,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草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草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无相关性。政策体制因素是导致草地退化和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的根源。因此,要打破草地退化和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要从政策体制方面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森林资源禀赋与贫困关系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SPSS统计软件中的相关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为工具,以森林资源丰富县和贫困县的相关数据为指标,分析了甘肃省森林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森林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西部民族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着来自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文中以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分析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驱动因素以及贫困特点,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应从生态的角度选择生态型反贫困战略。通过恢复和重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打破贫困与生态环境的不良循环,实现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中国持续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南养农业、自然灾害、经济贫困等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持续农业开发的原则、基本思路、发展目标、持续农业发展3种模式和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走廊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酒旅游走廊是在带状地域内整合葡萄酒旅游要素而形成的专业化区域旅游系统。国外的实践证明,葡萄酒旅游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葡萄酒旅游正处于形成演化的初期阶段,通过对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走廊的分析,认为偶然事件、区域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在该地区葡萄酒旅游走廊形成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地方政府适时的介入和支持则是葡萄酒旅游走廊发展演化的推进剂。  相似文献   

17.
西部农村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由于西部的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村贫困.长期的贫困又使西部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加之落后的传统观念,使得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更少,贫困愈来愈严重.治理西部农村贫困,必须继续从治理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入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甘肃省的43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反映环境与贫困危机的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寻求打破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关键因素,并为制定甘肃省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西部脆弱生态环境区的全面落实提供理论指导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环京津贫困地区的生态退耕为背景,针对该区域31个贫困县进行了退耕对该区域农民收入水平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并对退耕政策的社会经济(农民增收)效果与生态效果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分析表明:退耕政策的实施明显促进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且没有加重该区域人民生活的贫困程度,经过一致性检验,揭示退耕还林措施近期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