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宣城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宣城地区地貌、土壤类型、有机质、有效积温、降水等 5大自然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分析 ,选择以行政乡为评价单位的同时 ,采用各行政乡主要耕作土壤和主要林业用地的土壤亚类作为基本统计单位 ,对宣城地区土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评定出宜农、宜农牧、宜林牧、宜林 4大类 ,并从土地适宜性评价角度提出 2 1世纪初全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指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赣州市章贡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赣州市章贡区宜农、宜林、不宜地为评价目标,系统阐述了GIS在赣州市章贡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和作用.结果表明,宜农一等地、宜农二等地、宜农宜林地、宜林一等地、宜林二等地和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别占23.6%、12.86%、16.69%、34.85%、2.92%和0....  相似文献   

3.
对矿区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复垦研究的基础。以山西省宁武县孟家窑煤矿为例,对该矿拟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形地貌、土壤图等相关资料,从损毁程度、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有机质等因素对矿区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采用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将研究区的复垦土地划分为宜农用地、宜林用地、宜草用地,根据评价的结果,将各适宜地类划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地类。其中,宜农一等地面积为134.41hm2、宜林一等地面积37.78hm2、宜草一等地面积96.34hm2。  相似文献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在对被破坏土地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对焦作市新河矿区待复垦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河矿区土地破坏程度较轻,以恢复原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多宜性土地优先复耕为原则,宜农地(评价分值在80分以上)面积为814.64 hm2,土地质量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地下水源充足,灌溉保证程度高;宜园地(评价分值在60~80分)面积为42.25 hm2,土地质量适中,土壤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地下水源较充足,但缺乏灌溉设施,农业利用时需要采取一定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吉林西部宜农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以期为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模糊数学方法,依据系统性、主导性、有效性、可行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耐性定律,按照农作物生态幅要求确定合理评价标准;原始数据基于GIS技术处理,应用EXCEL中VBA程序完成评价计算。[结果]吉林西部宜农Ⅰ等地5512km2、Ⅱ等地25985km2、Ⅲ等地7907km2,不宜农地6312km2。根据评价结果,土地利用调整的重点区域是镇赉县、大安县、乾安县、通榆县、长岭县西部,改善灌排条件、治理土地盐碱化、退耕还林还草是土地利用调整方向。[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吉林西部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旱地改水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以江西省安远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旱地改水田(旱改水)土地的适宜性,以江西省安远县车头镇的车头村(605/013)和南屏村(89/013),孔田镇的新塘村(248/013、237/013、214/013)和上寨村(223/013、242/013)土地整治项目为例,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选取积水状况、排水条件、灌溉条件、土壤pH、耕层厚度、土壤养分、土壤质地、水土保持和对外道路交通条件作为评价因子,用特尔菲法确定各项评价因子的权重,以地类图斑为评价单元,计算适宜性评价指数,参照《江西省旱地改造为水田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标准》进行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地类图斑号605/013、89/013、248/013、237/013和223/013 5个评价单元为高度适宜等级,适宜性评价指数为4.05~4.46分;地类图斑号214/013和242/013 2个评价单元为中度适宜等级,适宜性评价指数分别为3.80分和3.89分。各评价单元旱改水后均高度或中度适宜种植水稻。  相似文献   

7.
京津唐地区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以土地(特别是土壤)自然属性为主,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结合;以主导因素为主,评价指标的定性和定量结合;以定量为主,以及和生产密切结合的原则,对各土地类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行了评价。京津唐地区土地生产力划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其他”四类九等。对土地生产力分析的结果表明,京津唐地区各等土地目前利用水平多未达到其生产力水准,故潜力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8.
基于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的清水县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实证研究法,对清水县土地的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Ⅰ、Ⅱ评价单元的适宜性分值分别为 SⅠ=3.81、 SⅡ=2.60,土地适宜性程度分别为较适宜、中度适宜,这与评价单元选取对象土壤的实际相吻合,表明综合指数模型法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裴亮  杨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142-2143,2215
以山东省刚屯煤矿为例,从土地利用现状、破坏程度、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排水条件、灌溉条件等方面确定了9个评价单元,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指数和与极限条件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评价,得出了土地复垦方向,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而为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与规划土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壤适宜性评价是针对具体作物在特定地域种植的土壤适宜度所做出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结论性评价,具有实践性、经验性、客观性及应用性的特点。本论文在采集、分析施秉县种植区70个土壤样品理化性质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采用检验指数和方法对复杂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土壤适宜性评价进行研究,得出土壤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适宜性评价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规划视角,探索适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县级对乡级土地利用的调控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尖锐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法]以系统论为依据,初步提出土地利用调控体系框架,并对塔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土地利用方向,划分主体功能区,定量分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结果]该调控体系在塔城市得到良好运用,能够合理配置市域土地,统筹城乡发展.[结论]功能分区、方向分类和指标分解的“三分”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兴和县低山丘陵立地类型划分与林草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半干旱区宜林荒山合理利用方式,于2016年7月和8月对兴和县低山丘陵造林地进行立地类型划分与林草适宜性评价。通过对38个样地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高和草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油松生长的主导因子包括土壤厚度和平均土壤含水率,影响草本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包括表土含水率、表土全氮质量分数、表土全磷质量分数和土壤砾石含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选取和验证了地貌、地形、坡向、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砾石含量作为立地划分因子,最终将研究区荒山荒坡造林地划分出8种立地类型。林草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第1级的立地同时适宜油松和草本植物的生长;第2级的立地较适宜油松生长,但不适宜草本植物生长;第3级的立地较为适宜草本植物生长,油松生长状况略差;第4级的立地不适宜油松生长,但草本植物生长稍好。根据各立地类型情况提出相应的林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壤养分状况反映着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如何根据土壤养分现状,改变传统的施肥方法,进行科学合理施肥,是保护耕地质量的关键。2005—2007年,对稷山县16个乡镇的土壤养分状况与施肥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按照全县不同区域化肥肥效的规律,将3.67万hm2耕地划分为5个化肥肥料一级区和5个合理施肥二级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施肥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废弃窑洞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选择了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污染程度、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坡度和地表稳定性8项指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废弃窑洞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胡同式废弃窑洞,除土壤有机质为中等适宜等级外,其余7项指标均达到非常适宜等级;靠崖式废弃窑洞的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地表坡度、地表稳定性4项指标为中等适宜等级,其余4个评价指标均达非常适宜等级,两种类型的废弃窑洞均适宜进行土地复垦;土壤性质对两种类型的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均没有明显的限制,但在土地复垦工程和复垦后的土地利用中需要考虑改善土壤有机质的措施;地表坡度和地表稳定对胡同式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不存在限制性影响,但对靠崖式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影响,需要采取工程以及生物措施来改善地表坡度和塌陷对复垦后土地利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适宜性评价——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潜力大,是补充被占用耕地的重要途径之一,复垦要兼顾质量和效率,耕地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地对宅基地进行复垦,同时对评价复垦的宅基地的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天津市西青区农村宅基地土壤、复垦后宅基地土壤和普通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11种评价因子,通过野外调研采样、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获取实验数据,利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复垦后宅基地土壤与耕地土壤的数据验证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可靠性,然后对天津未复垦宅基地土壤的耕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得到宅基地土壤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等级为4.41级,对应八九等地。宅基地土壤与耕地土壤相比在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较低,复垦时应适量地增加富含氮、磷、钾、有机质等肥料或者化肥的施用,土壤容重和粒径差距较大,复垦时应着重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应注重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作物适宜性评价是进行生产区划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基于气象、土壤、地形数据,构建适宜山地环境的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和方法。方法 在文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遴选18个生态指标构成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作物模型法构建,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生态效应,其他指标采用隶属度函数法分数值型和概念型分别构建。各因子权重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权重和适宜性函数构建玉米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适宜性评价模型及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的数据通过空间分析获得。针对山区耕地的立体分布特点,运用ArcGIS工具综合耕地利用、土壤类型、行政区划划分评价单元,经GIS的插值处理、统计分析,获得各评价单元18个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进而运用评价模型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分类评价和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寻甸县,全县耕地共划分为8 415个评价单元,其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4个方面适宜以上的面积分别占比58%、86%、42%、90%。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中,高度适宜区和适宜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5.4%、50.6%,主要分布在中-东南部低中山丘陵区,中北部金沙江河谷,西部河谷槽区也有小范围的分布;勉强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9.4%和4.6%,主要零星分布在中部以西地区,而在西北部相对集中。结论 评价方法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山区耕地立体分布特点,研究区适宜性区划呈碎片状分布,分布情况与区域生产情况基本相符,气候和立地条件是影响研究区玉米生态适宜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试论现代土宜科学与地区名优农产品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而发展适于该地区的名优农(畜)产品的需要,首先从地区名优农(畜)产品开的生态条件分析,进而将我国原传统的土壤适宜性概念拓展到现代的土地适宜性,称之为现代土宜。并提出了“现代土宜科学是研究地区名优农(畜)产品经济生物性状的生理及其阶段发育对土地生态要求和相应管理措施的应用技术学院”的定义。其次将名优农(畜)产品的经济生物学性状的生态要求采用了地理性的多层阶分级与分区方法,从宏观气候带的一般生境适宜(SE4)到区域气候和土壤性状的品质特优适宜(SE1)和灾害或土壤特性不适宜(SE0)等的名优农(畜)产品土地适宜评级(SE)的5级制,使名优产品的土地适宜性评级开始有了有序的理论阐述及可行性框架,并以我国名产的燕山板栗、四川和三峡的柑桔进行了实例定性评价,由于它系统采用了土壤地理的逐阶接近法的方法论而明显有别于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S)框架。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用于名优农(畜)产品开发的土宜性调查与土宜性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方法与原则,以加强现代土宜科学在提高地区农(畜)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速度与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喀斯特地区耕地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以贵州省普安县石古河小流域为例,选择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石漠化等级、土层厚度、坡度、坡向、灌溉条件、降水量和海拔等指标为参评因子,采用GIS与加权指数法结合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该研究区的耕地适宜性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高度适宜耕地283.55hm2,占耕地面积的24.60%;边际适宜耕地和不适宜耕地占耕地面积的50.07%。耕地质量差,数量少,多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低,坡度大,土层薄,裸岩比例高,土壤侵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