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森林资源总蓄积量和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估计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主要内容。为了准确反映森林资源二类小班调查的精度,通常采用不同抽样方式布设固定样地,样地数量要满足抽样控制精度要求,通过总体抽样调查方法获取的蓄积量与小班调查计算的蓄积量进行比较以实现二类小班调查蓄积量精度控制。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为研究区域,2016年帽儿山实验林场森林资源二类小班调查数据和布设在实验林场的256块固定样地数据,采用系统抽样、事后分层抽样和自助法抽样技术进行小班调查蓄积量总体精度控制,并比较几种不同抽样方法的精度和特点。结果表明:有林地小班总蓄积为3 263 235.87 m3,系统抽样估测有林地总蓄积为3 991 105.77 m3。事后分层抽样按照龄组、林型、郁闭度估测有林地总蓄积分别为3 899 872.16、4 036 672.73、3 988 058.20 m3。自助法抽样在N=20时有林地总蓄积估计值为3 948 893.46 m3。结果均超出3倍标准误,初次小班调查不符合调查标准要求,应当重新调查小班,... 相似文献
2.
以香格里拉市针叶林为研究对象,确定95%可靠性指标和85%抽样精度,选取1 km×1 km、2 km×2 km、3 km×3 km、4 km×4 km、5 km×5 km、6 km×6 km、7 km×7 km、8 km×8 km、9 km×9 km、10 km×10 km共计10种一阶抽样单元规格,基于二阶抽样的一阶单元间方差差异,对二阶抽样进行优化设计,进而对比分析优化前后二阶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和抽样精度。结果表明:在10种未优化二阶抽样单元中6 km×6 km的抽样单元具有最小的抽样误差和最高的抽样精度,其抽样误差值为9.12%,抽样精度为90.88%;经二阶抽样优化后,10种抽样单元的抽样精度均明显提升,抽样误差明显降低,其中6 km×6 km的抽样单元抽样误差最小为6.39%,抽样精度最高为93.61%。本研究中优化后的二阶抽样方法具有较好的抽样精度和实用性,可为今后的森林生物量调查提供精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阐述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概念,目的,并结合梨树县森林资源情况,提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步骤,并提出相应的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初步讨论了昆虫种群调查中的几类抽样方法,特别讨论了简单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并对它们的理论抽样单位数提出了新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滕建福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1):43-43
论述了天保工程分类调查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林业分类经营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剖析了当前“二类”调查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分类调查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10.
该文针对高集约度林场应用 3S技术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数据采集、采集内容和采集技术与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12.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清查成果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森林资源状况的关键要素。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抽样方案设计、调查技术方法和实施操作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抽样方案设计是影响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优化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防止系统抽样周期性变动和人为特殊对待等问题对清查成果质量的影响,从1994年开始,浙江省采用固定样地加部分替换样地(临时样地)的抽样设计方案进行防偏技术试验和研究。采用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自1989年以来的3期调查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分析,3期调查数据的3组样本两两之间均通过了总体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差异。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总体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不存在明显的系统偏差。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省为例,应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MODIS)数据进行森林信息提取,并选取森林面积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单元作为抽样单元,应用随机、系统、分层的抽样方法对辽宁省森林面积进行抽样估算,在获得最优抽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第2阶段抽样,设计不同样本容量水平下的森林面积空间抽样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以县森林面积覆盖百分比为分层标志的分层抽样方法抽样效率最高,在第2阶段抽样估算的8种样本容量水平下,当样本容量为8时,抽样精度达到95%,并且所需样本数量最少,达到了森林面积抽样精度要求。应用此方法能够减少森林资源调查成本和工作量,可以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3S技术),进行大区域范围森林面积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按照一般的未测采伐量测算方法,考察了不同树种及径阶采伐木对未测采伐量的影响,而忽略了采伐木斯初蓄积在各年度间的梯度分布和某一年度内生长季节前后采伐量不均匀分布的影响。研究认为,上述4个月因素应同时考虑,并导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从举例说明的结果看,在不同条件下测算的未测采伐量比综合考虑4个因素的未测采伐量分别偏大9.9%-37.4%。表2参6 相似文献
15.
集体林经营组织过程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科学合理地开展集体林经营管理在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林林经营组织是提高集体林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同的经营实体和经营对象应选择不同的森林经营组织方法,其中村集体统一经营和社会型份合作宜采用森林经营类型法,承包经营、拍卖经营、农户家庭经营和联合股份经营宜采用小班经营法。在集体林经营组织过程中,主要发挥森林经营实体的自主作用,国家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科技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以形成高效有序和职责分明的森林经营组织过程技术体系。参9 相似文献
16.
植物群落取样是植物群落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方法。该文在介绍传统无样地取样方法的基础上,综合中点四分法与最近邻体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无样地取样方法——四分邻体法,并应用该方法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林场华北落叶松林进行了野外取样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四分邻体法较为简单、可行,比原有方法(中点四分法)有更高的精度,应是一种较为有效且不增加野外调查工作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作为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自然基础设施,长期处于分治的森林和绿地两者的协同监测管理越来越迫切。资源调查作为森林及绿地资源监测的重要内容,协同管理是森林及绿地资源协同监测的重要基础。分析了森林资源调查和绿地资源调查之间协同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协同系统架构,阐述了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最后进行了系统的实现,为支撑北京市第1次森林及绿地资源的协同调查提供了工具。协同系统的实现是森林及绿地资源协同管理的初步尝试,为森林及绿地资源的进一步协同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森林采伐限额是森林采伐的法定指标,通常由二类调查结果确定.该文讨论了以一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线性规划制定各省区的采伐限额的方法.阐述其指导思想、控制条件以及资源调整.并结合当前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以3套备选方案比较"天保"战略对各省区的采伐限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森林结构参数与取样面积之间的关系,确定评价天然林状态特征的最小取样面积,为指导天然林生态监测与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陇山林区天然林作为研究对象,选取3块面积为1hm2的天然林固定监测样地,采用巢式取样法,按照10m×10m,20m×20m,…,90m×90m的嵌套方式设置取样面积,分析树种数、树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林木株数、胸高断面积、树种隔离程度(混交度)、林木分布格局(角尺度)与取样面积之间的关系,采用对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分别对样地树种-面积、Shannon-Wiener指数-面积进行拟合。【结果】树种数、树种多样性与取样面积的曲线特征均为初期急剧上升,而后逐渐趋于平缓,曲线拐点出现在取样面积1 600和2 500m2处。树种-面积模型和Shannon-Wiener指数-面积模型均以逻辑斯蒂模型为最优。不同取样面积下每公顷林木株数和胸高断面积的估算值与实测值比较结果表明,当3块样地取样面积增大到1 600m2时,每公顷林木株数估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均降至10%以下;1、2号样地取样面积增大到1 600m2、3号样地取样面积增大到2 500m2时,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估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均降至10%以下。混交度分析表明,当取样面积较小时,混交度各频率分布表现为无规律,3块样地平均混交度趋于稳定的取样面积依次为1 600,2 500和900m2。角尺度分析表明,1号样地中各取样面积的平均角尺度均表明林地中林木为聚集分布,但当取样面积2 500m2时平均角尺度上下波动较大;2号样地中当取样面积≥900m2时平均角尺度趋于稳定,林地中林木表现为聚集分布;3号样地中当取样面积≥2 500m2时平均角尺度趋于稳定,林地中林木表现为随机分布。【结论】当取样面积达到2 500m2时,各参数所表现的规律均趋于稳定,因此,在小陇山林区研究天然林结构特征的最小取样面积应不小于2 500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