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霜霉病发生与土壤湿度有关,病株多发生在低洼,沟边等积水处,淹水后病情加重。小麦品种以百泉71—41较抗病,泰山1号、泰山4号较感病。田间发病早晚与雨水有关,干旱年份发病期延迟。孕穗期症状明显。各级病株千粒重平均降低75.2%。孢囊梗及孢子囊  相似文献   

2.
《植物保护》1979,5(3):20-20
小麦霜霉病近年来在济宁地区日趋普遍而严重。据调查,济宁、鱼台、嘉祥、泗水、兖州、曲阜、微山等县都有发生。鱼台县最近两年,每年发病面积均在5000亩以上,其他县麦田发病,大多为零星点片发生。大田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在发病地段内病株率却甚高。由于该病为系统侵染,病株多不抽穗,更不结实,所以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1978年5月15日我们在济宁县五里屯麦田调查,大田发病率为0.03%,发病地段平均最高发病率为37%;5月23日在鱼台县城关公社米滩大队麦田调查,大田发病率为0.01%,发病地段平均最高发病率为30%;5月30日在泗水县良种场调查,大田发病率为0.02%,发病地段平均最高发病率为70%。  相似文献   

3.
秦家忠  秦芸 《植物保护》1982,8(1):16-17
1980年在四川省天全县发生了小麦霜霉病,发病率为10%左右,严重田块达65%以上。同时期在雅安、荥经、汉源等县也有发生。 一、症状 病植株直立,黄化矮缩,分蘖数增多,心叶纵卷,叶片肥厚,边缘呈波状折皱。病株一般不抽穗,即使能抽穗也不结实。麦穗畸形,生育期大大推迟。  相似文献   

4.
甜菜霜霉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菜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卵孢子或菌丝在窖藏母根上越冬,翌年卵孢子萌发或母根中菌丝生长产生孢子囊作为初侵染源。该菌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种子或母根。潮湿冷凉环境下易发生甜菜霜霉病,过量施用氮肥,栽培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郁蔽有利病害发生。应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8%甲霜灵锰锌和40%增效瑞毒霉粉剂,采用叶面喷雾或喷雾与拌种相结合对该病均有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5.
菊花为常用中药材,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作用,1983年在药用菊花病害调查时,歙县高山村发现菊花霜霉病危害贡菊。1983、1984、1985年秋季病害连续大发生,防治不及时的减产70—90%。 作者于1984—1987年对菊花霜霉病进行调查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豆霜霉病 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Syd.近年来在吉林省各地有日益严重和蔓延扩大的趋势。根据1960至1961年选择重点市县,调查发病情况,并征集全省六个地区的大豆种子,进行籽粒罹病率调查的结果,可以初步肯定,目前在吉林、舒兰、蛟河、永吉、长春、德惠、榆树、九合、农安、四平、东丰、白城、扶余、通化、辑安、延吉等市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子粒罹病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者20%,个别高达60%。大豆霜霉病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以往注意不够,根据调查结果,一般苗株发病,受害最为  相似文献   

7.
 由Plasmopara halstedii (Farl) Berl and de Toni引起的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I.)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种子和土传病害,到目前国际上已经鉴定出8个生理小种,在我国仅吉林省1989年吴天平等人鉴定并报导了吉林白城地区霜霉菌为1号生理小种(欧洲小种)。  相似文献   

8.
 1987-1989年从绥化地区9个市县采集10个病菌标样,在隔离温室和田间隔离区里人工接种于12个大豆鉴别寄主品种上,鉴定出3个生理小种,与美国已报道的32个小种明显不同,暂命名为中1号、中2号和中3号小种。  相似文献   

9.
 小麦黄叶病是我国北方麦区新发现的一种病毒病。1980年以来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和北京等地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小麦霜霉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染为主的真菌病害,主要在苗期阶段侵染。在防治上我们通过采取以轮作、选种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和药剂拌种等综合防治措施,使其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小麦一生可以遭受多种有害生物(病、虫、草害等)的危害,不同有害生物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可能存在着各种相互关系。对这种相互关系的探讨,既是认识麦田有害生物系统的前提,也是制定综合治理方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成都萵笋霜霉病菌孢子囊寿命很短,生活力只能維持7—10天。在病叶、茎及种子中,均未发現卵孢子。其初侵染来源可能是种子或病組織中潛藏的菌絲。調查結果表明,萵笋霜霉病菌可以藉气流或水流終年侵染,不在活体外休眠。 萵笋霜霉病菌寄主范围小,在6种菊科植物上接种未获成功,表現出明显的专化現象,品种間抗病性亦有显著的差異。  相似文献   

13.
70年代以前,小麦叶枯病只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偶尔发生。1979—1985年我省引种春播小麦,根腐叶枯在春小麦上普遍发生,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减产一般在30%以上。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650万亩,仅尉氏县西部沙丘陵发生11万亩,产量损失平均30—40%。1991年全省发生此病1000多万亩,其中周口、商丘、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发生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小麦叶枯病成为严  相似文献   

14.
小麦吸浆虫在我县自一九八○年以来回升危害日趋严重。八四年部分田块几乎绝产,重害区大部分田块减产严重。1986—1987年我们对小麦红吸浆虫进行了系统测报,及时地指导了全县二十万亩发生田的防治工作,使我县减少小麦损失12350吨。一、种群变动系统观察1.研究方法及系统田基本情况研究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两块(一、二类麦田各一块,面积在一亩左右)。在小麦拔节中期淘土一次,始见旗叶后每5天淘土一次,见蛹后每隔一天淘土一次直至田间成虫羽化结束。每次淘土均取0—10cm 土壤测墒。成虫观察自见中蛹时起在系统田设笼〈30×30×90  相似文献   

15.
金玲  巴峰 《植物病理学报》1995,25(2):106-106
 在高等植物的生活环境中,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植物病原学的研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对主效病原菌(major pathogen)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且微效病原菌(minor pathogen)也日益引起更多为学者的关注。目前关于根际和叶面此类病原菌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植物体内是否也存在有此作用的微效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小麦雪霉叶枯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小麦雪霉叶枯病在豫南、豫西南、豫西地区的水浇地及沿河流域发生普遍,豫西地区病田率近100%,病茎率为3.2%~63.9%。该病在小麦扬花后成熟前盛发,水渍状暗绿色的大型病斑是该病叶片上与其它叶枯、叶斑病相区别的稳定特征。小麦品种(系)间成株期叶部对该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在调查的42个小麦品种中,抗病品种5个,感病品种37个;在调查的小麦属16个植物材料中,抗病材料5个,感病材料11个。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De.f.sp.triticiem Marchal)是贵州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为害严重是有历史性的,对小麦造成减产达10~30%。近年来,在四川、湖北、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8.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在秋季麦播前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露脸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侯现象群众容易掌握。此前及此后羽化的成虫多为无效虫源。所以,把小麦抽穗露脸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9.
雪霉叶枯病[Gerlachia nivalis(Ces.exSacc.)Gams and Mll.=Fusarium nivale(Fr.)Ces.ex Sacc.]是气候冷凉地区冬小麦成株期的一种常发病害,我国西北地区和四川、贵州等省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20.
小麦黄矮病是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北方麦区多次流行的重要蚜传病毒病。小麦受黄矮病感染后的典型症状是,由叶尖向下变黄,变色部分占全叶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病叶增厚,挺举,背面光润,黄色鲜明。这样的症状特点,在以往的田间调查与室内接种试验中,一直未见有异常变化。1981年10月,用采自本院农场田间自然感染的黄化病株(小麦品种:阿魁雷)作毒源,用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饲毒,接种感染郑引1号小麦,从分离繁殖黄矮病毒源的过程中,观察到一种不同于黄矮病的症状: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渐次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