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半农半牧区的盐池县四墩子村,应用线性规划及计算机软件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以农为主三种类型的家庭生产结构进行优化。优化的结果表明:半农半牧区的家庭生产优化模式的两种,一种是以人工草地种植为纽带,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提高饲料粮的生产,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另一种则是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方向,适度兼营小规模养殖。  相似文献   

2.
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农业系统,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机软件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和以农为主三类农户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没有灌溉条件,在半农半牧区的典型草原农业系统,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应以牧为主或半农半牧,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和舍饲草食家畜,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效耦合.  相似文献   

3.
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农业系统。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机软件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和以农为主三类农户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没有灌溉条件,在半农半牧区的典型草原农业系统,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应以牧为主或半农半牧,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和舍饲草食家畜,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效耦合。  相似文献   

4.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农业系统,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机软件在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和以农为主三类农户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以牧为主农户养殖业收入对其农业收入的贡献性、以牧为主和半农半牧农户生产结构中物质能量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业收入与家庭农业收入具有高度的正相关,以人工草地为枢纽的草地农业系统其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均高于以小麦为主的谷物系统,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和舍饲草食家畜是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农业系统,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机软件在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和以农为主三类农户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以牧为主农户养殖业收入对其农业收入的贡献性、以牧为主和半农半牧农户生产结构中物质能量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业收入与家庭农业收入具有高度的正相关,以人工草地为枢纽的草地农业系统其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均高于以小麦为主的谷物系统,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和舍饲草食家畜是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宁南黄土高原区生态农业建设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研究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用线性规划法对研究区内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经济收入最大作为目标函数,其它要求在约束条件中加以限制。优化结果中农、林、牧和其它用地比例为33∶25∶28∶14;同时,对优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认为该优化方案在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适宜性方面都是可行的;土地结构优化后该县的经济收入能增加2095.45万元/a,水土流失量能减少46.2t/(km2·a)。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研究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用线性规划法对研究区内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经济收入最大作为目标函数,其它要求在约束条件中加以限制.优化结果中农、林、牧和其它用地比例为33:25:28:14;同时,对优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认为该优化方案在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适宜性方面都是可行的;土地结构优化后该县的经济收入能增加2095.45万元/a,水土流失量能减少46.2t/(km2·a).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基本条件、农业结构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阐明了坝上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坝上这个特定地区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基本途径。其调整的方向主要是:稳定农、牧、林占地结构,调整农业产值结构,面向市场,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和经贸活动,建立贸、工、农(牧)一体化生产格局,实行以工促贸,以工、贸促农促牧,农业为畜牧业发展服务,农、牧业为工贸服务,为当地人民生活服务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9.
何毅峰  谢永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723-7725
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退耕还林前后吴起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了农、林、牧、渔各产业的特点,同时针对如何优化吴起县农业产业结构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四个地区的农、林、牧、渔业的投入和产出值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农业产出效率和各地区不同年度的代表性生产模式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因素,但也应重视市场有效性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并结合当地的农业基础和生产条件来决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与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霞  张小力  夏显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206-13210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做出的战略决策。村干部是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核心,也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村干部进行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调查,分析村干部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知状况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骆茜  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15-4916,4919
利用地理学中的空间结构分析法,从空间分布概况、分布类型以及分布密度对保存完好的岭南传统村落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其空间分布状况和分布特征为:岭南传统村落大部分集中在粤中地区,并呈现客家文化圈、广府文化圈和潮汕文化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研究了闽北山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全村工农业总收入主要受农业发展的影响,其中农业收入由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渔业等组成,相互间分别为0.8575、0.9277、0.9252和0.9128。对作物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劳力、灌溉面积、耕地面积以无机和有机肥投入等5个因素。因而应当进一步合理调整生产结构,以利于充分发挥山区型生态农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权力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农村权力结构的不和谐。优化农村权力结构,构建有效的村民参与机制,建立良好的“两委”合作氛围,形成一个“总体意义上”的农村治理权威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组合特征的黑龙江省村庄用地整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用地整理分区研究是村庄土地整治和科学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对指导村庄用地合理有序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从规模、结构、形态三个维度构建村庄用地组合特征,运用指数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测算76个县(市)平均规模、结构信息熵、平均形状指数,叠加分析确定村庄用地组合类型与整理适宜性,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村庄用地整理潜力与分区。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村庄用地规模、结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平均规模普遍较大,整体规模西高东低;仅油煤工矿区与农林区结构较丰富,其他地区普遍单一;分布形态与地形联系紧密,平原区较山地丘陵区更为规整。2) 12种村庄用地规模-结构-形态组合特征,以大规模-较单一-较规整、中规模-较丰富-较规整、大规模-较丰富-较规整三类为主,占比高达57.24%;3)依据用地适宜性与整理潜力,全省村庄用地划分为四个整理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以及优化调整区。提出了规模、结构、形态特征导向下的省域村庄用地区域差别化的整理策略,从而实现乡村地域要素集聚、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可为推进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肖飞  刘冰  贾宁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652-7654,7686
以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为例,从村镇体系规模结构、村镇体系职能结构、村镇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村庄空间分布特征来探讨村镇体系空间结构问题,并根据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了该镇未来的发展变化及其响应。  相似文献   

17.
村庄权力结构视角下的“空心村”整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心村"整治需要将村庄内部结构纳入其讨论框架和研究范畴,而不应单纯强调诸如政策、资金、技术等村庄外部环境支持。采取新的研究视角,着重考察"空心村"整治与村庄权力结构的关系,以及村庄权力结构对"空心村"整治的影响及其表现。研究分析发现,"空心村"整治与村庄权力结构两者具有内在关联性。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村庄权力结构良性互动对"空心村"整治的影响。最后,就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整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农户与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乡村党政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原则、方式、机理为主线,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户运行中的微观组织机制。结果表明:(1)农户与现行村级组织之间联系的机理,同时受行政管理机制、村民自治机制、市场经济机制调节,这也是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较低、服务功能较弱的根本原因。(2)新形势下村级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行为存在差别,其根源在于农村经济体制方面;与此相对应,农户一直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体制性摩擦的微观环境中生存发展,因而农户自组织化程度难以提高。(3)村级组织的功能之所以错位,关键是村级组织和乡镇组织之间存在着组织人事和经济利益关系,而这种内在的关系环境又与农户的要求和利益之间存在差异。基于这些判断,建议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通过乡村微观组织改革和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等方式,建立能够独立表达农户自己愿望和要求的农民组织;(2)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方式,规范农户与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3)通过改革乡镇政府管理农户的经济体制,保障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的民主化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交通的发展,乡村日益被连接在一个以信息流动为基础的网络里,乡村流动空间正在兴起。以淘宝村和旅游村为例,采用最近邻点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等方法对浙江乡村流动空间的总体分布格局、结构模式及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以淘宝村和旅游村为表征的浙江乡村流动空间节点总体上表现为“集聚型”分布状态,但在县域空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的分布差异。分布密度表现出面状集聚和点状低密度两种形态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面状集聚分布是主要形态,并呈现典型的多中心形态,在各面状集聚区之间夹杂着小规模离散散点分布。浙江乡村流动空间格局呈现出“巢状”网络化结构模式,具有动态变化性、弹性和网络性特征。影响乡村流动空间分布及其“巢状”网络化结构的因素主要是互联网与交通、乡村资源禀赋、知识与创新及政府行为等传统因素和信息时代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陈芳  毛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73-6378
介绍了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分析了我国村镇土地利用结构现状,采用相关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和统计软件,构建了全国范围内6类用地结构随经济发展的演化模型,利用演化模型对我国各省份农用地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评估特定地区村镇土地利用的结构合理性,可为村镇土地利用规划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