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海拔3400m的高寒地区,对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Leyss.)进行了连续四年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的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在试验区无灌溉、无施肥的自然状态条件下,均表现出抗旱耐寒、产草量高、叶量丰富、营养价值高等优良特性。播种当年出苗整齐,第二年越冬良好,越冬率为90%,三年的平均鲜草产量15387.53kg/hm2,平均株高90.73cm,平均茎叶比1.95:1,种子产量570~672kg/hm2,可作为试验区内以收获饲草为主的草种,在贵南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无芒雀麦引种适应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无芒雀麦是多年生根茎型丛生性禾本科牧草,在青海省贵南县海拔3400m的地区引种栽培,其结果表明:播种当年出苗整齐,第二年越冬良好,越冬率为91%;第二年、第三年的鲜草产量分别为10436.61kg/hm2、14100kg/hm2,其茎叶比分别为1.4:1、2.17:1,种子产量为87k/hm2,可以在贵南县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在无芒雀麦的开花盛期适时利用。  相似文献   

3.
无芒雀麦是多年生根茎型丛生性禾本科牧草,在青海省贵南县海拔3 400 m的地区引种栽培,其结果表明播种当年出苗整齐,第二年越冬良好,越冬率为91%;第二年、第三年的鲜草产量分别为10 436.61 kg/hm、14 100 kg/hm,其茎叶比分别为1.4∶1、2.17∶1,种子产量为87 kg/hm,可以在贵南县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在无芒雀麦的开花盛期适时利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察无芒雀麦在大连市普兰店地区的生长和生殖特性发现1999年该地的气候条件适宜无芒雀麦的生殖发育和种子生产,但在种子成熟期的高温干旱导致种子成熟速度加快和种子重量降低。同时,还研究了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影响。施氮量为180kg/hm2时,无芒雀麦的种子产量最高,可达1844kg/hm2,但和施氮量为150kg/hm2、120kg/hm2和90kg/hm2  相似文献   

5.
试验地面积10672m2(16亩),10个牧草品种,3年。结果表明,有6种牧草能够适应当地高寒的气候条件,安全越冬,正常生长。草地雀麦,沙生冰草,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老芒麦,芨芨草在第2,3年的平均鲜草产量分别为4002kg/hm2、4152kg/hm2、2102kg/hm2、2152kg/hm2、5841kg/hm2、5103kg/hm2,可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无芒雀麦+杂花苜蓿混播草地组分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探讨了科尔沁沙地Carton无芒雀麦+草原2号杂花苜蓿混播草地建植时,基肥中N,P和K配比对当年草地群落组分种产量及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和K合理配比均有利于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早期生长。在施肥效应中,杂花苜蓿与P肥效应最显著,无芒雀麦与N肥效应最显著。高K组合(K2O180kg/hm2、P2O5572kg/hm2、、N90kg/hm2)可显著提高无芒雀麦产量及其在草群中的比例(P<0.01),而高K组合与高N组合(N135kg/hm2、K2O120kg/hm2、P2O572kg/hm2、)显著降低了杂花苜蓿头茬草的产量(P<0.05)。基肥中N对2茬草产量影响已不显著,P肥仍有利于2茬草中苜蓿生长,但产量差异不显著,只有高K组合对无芒雀麦产量影响仍然显著(P<0.01)。在混播草地中,播种时适宜的施肥量为纯N90kg/hm2,K2O120kg/hm2和P2O572kg/hm2、。  相似文献   

7.
与野生直穗鹅观草相比,经过十多年引种驯化的直穗鹅观草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生产性能,在林西县生育期约100 d,平均干草产量可达4 753.3 kg/hm2,生长2年和生长3年的种子产量平均达724.5 kg/hm2,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比野生直穗鹅观草增加17.0%和23.4%,干草产量与垂穗披碱草(4 625.8 kg/hm2)和无芒雀麦(4 788.2 kg/hm2)相近,但种子产量明显低于垂穗披碱草(1 312.5 kg/hm2)和无芒雀麦(781.7 kg/hm2)。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佳木斯地区建植紫花苜蓿单播人工草地和混播人工草地时紫花苜蓿的最佳播种量。3年试验结果表明,在佳木斯地区建植紫花苜蓿单播人工草地的最佳播种量为15.0 kg/hm2;建植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人工草地的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最佳播种量为18.8 kg/hm2(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播种量比例为2∶1)。  相似文献   

9.
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种间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新疆石河子绿洲区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群落生物量、茎叶比、种间竞争力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以紫花苜蓿7.5kg/hm2、无芒雀麦15kg/hm2的比例混播并在紫花苜蓿初花期刈割为最佳组合,干物质产量为23.4t/hm2.两种牧草种间竞争力和竞争率分析表明,不同的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两种牧草的竞争力有一定影响,紫花苜蓿的竞争力强于无芒雀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无芒雀麦为实验材料,经过2年研究观测,结果发现,施氮处理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影响显著,秋季施氮135 kg/hm2、春季施氮90 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达1 723.1 kg/hm2;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生殖枝主要由上年果后短营养枝转化,施氮对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影响显著,春季施氮增加每生殖枝的小穗数、每小穗的小花数、每小穗的种子数,同时也可以增加当年单位面积的果后短营养枝数;秋季施氮主要增加当年单位面积的果后短营养枝数,使第2年生殖枝数增加,其中秋季施氮135 kg/hm2,生殖枝数最多达728.3枝/m2.  相似文献   

11.
房丽宁  董君等 《中国草地》2001,23(4):31-36,47
通过观察无芒雀麦大大连市普兰店地区的生长的生殖特性发现1999年该地的气候我芒雀麦的生殖发育和种子生产,但在种子成熟期的高温干旱导致种子成熟速度加快和种子重量降低。同时,还了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影响。施氮量为180kg/hm^2时,无芒雀麦的种子产量最高,可达1844kg/hm^2,但和施氮量为150kg/hm^2、120kg/hm^2和90kg/hm^2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无芒雀麦的抽穗初期喷施调嘧啶和多效唑对无芒雀麦种子的各产量构成要素、种子产量和植株高度都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8个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品种在黄河上游高寒草地建植人工草地引种试验的结果表明,各牧草当年均出苗且生长良好,但种子不能成熟,只能达到拔节期;第二年越冬率达90%以上,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多叶老芒麦、老芒麦的青干草产量均达3000 kg/hm2以上,冷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的青干草产量在1 500kg/hm2左右;种子成熟好的有冷地早熟禾、多叶老芒麦、老芒麦、垂穗披碱草.说明供试的8个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品种在青海省黄河上游海拔3 400m左右的地区推广种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游高寒地区建植人工草地引种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8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品种在黄河上游高寒草地进行人工草地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当年均出苗且生长良好,但种子不能成熟,只能达到拔节期;第2年越冬率达90%以上,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mutans,多叶老芒麦E.exceisns,老芒麦E.sibiricus青干草产量均达3 000 kg/hm2以上,冷地早熟禾Poa crymphila,草地早熟禾P.pratensis青干草产量在1 500 kg/hm2左右;种子成熟好的有冷地早熟禾、多叶老芒麦、老芒麦、垂穗披碱草,说明供试的8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品种在青海省黄河上游海拔3 400 m左右的地区推广种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拉元林 《四川草原》2005,(2):6-7,26
对8个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品种在黄河上游高寒草地建植人工草地引种试验的结果表明,各牧草当年均出苗且生长良好,但种子不能成熟,只能达到拔节期;第二年越冬率达90%以上,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多叶老芒麦、老芒麦的青干草产量均达3000kg/hm2以上,冷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的青干草产量在1500kg/hm2左右;种子成熟好的有冷地早熟禾、多叶老芒麦、老芒麦、垂穗披碱草。说明供试的8个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品种在青海省黄河上游海拔3400m左右的地区推广种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仁平  于磊  鲁为华 《草业科学》2009,26(5):139-143
在新疆石河子进行了不同混播比例和不同刈割期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紫花苜蓿50%(7.5 kg/hm2)+无芒雀麦50%(15 kg/hm2)混播比例的混播草地产草量最高,达到21.3 t/hm2,刈割期处理T2(紫花苜蓿初花期)产草量最高。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品质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处理T1(紫花苜蓿现蕾期)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0.05);刈割期对混播草地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混播处理A1(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5∶5)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对多年生黑麦草(卓越、庆典),多花黑麦草(蓝天堂、杰威)、苇状羊茅(法恩)、鸭茅(大使)、猫尾草(Tinothy)和无芒雀麦(旱地),进行两年试验比较.通过对牧草物候期、鲜草产量、植株高度、单株分蘖数进行测定,结果多花黑麦草(杰威)播种当年鲜草产量达76 843.5 kg/hm2,第二年产量比第一年产量下降51.9%,而多年生黑麦草(庆典)第二年产量达73 179.0kg/hm2,比第一年产量上升.各供试品种均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但猫尾草、无芒雀麦长势差,产量低,不能作为高产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筛选出适宜种植推广的无芒雀麦种用型资源,对已筛选出饲草产量高的14份无芒雀麦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分别从籽粒产量、营养成分和种子活力进行评价,为青藏高原饲草兼种用型无芒雀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B10外,其余材料2年间的种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B14的两年累计种子产量表现最高,为8314.99 kg/hm2。从无芒雀麦各材料产量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单序籽粒数、有效分蘖、单序籽粒重和小穗宽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有效分蘖与种子产量间的正相关性最大,且其对种子产量增产的直接效应最大,可作为种用型无芒雀麦种子产量评价的关键性状。综合以上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种子活力,以B14、B13和B10,3份无芒雀麦资源总体表现较好,适合于青藏高原高寒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通过无芒雀麦单播以及与苜蓿的混播试验,分析在不同播种条件下,牧草营养与产量的动态变化,为该草的合理化利用提供依据。在无芒雀麦单播和混播的播种量分别为22.5 kg/hm2和15.8 kg/hm2的情况下,分别测定不同生育期牧草的生物量和营养指标,分析在不同播种条件下牧草生产和营养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混播能促进无芒雀麦的生长,对苜蓿生长影响不大,成熟期混播牧草的干生物量为1 137.45 g/m2,比无芒雀麦单播提高了11.16%(P0.05);(2)混播能提高牧草营养价值,与无芒雀麦单播相比,混播草花期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提高22.80%、10.59%和38.66%,粗纤维降低了9.33%,而且混播草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在生长季节内呈现由高到低的动态变化模式,粗灰分呈现V型变化规律,而粗纤维含量呈现由低到高的动态变化,无氮浸出物总体变化不明显。说明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比单播有利于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营养水平,以及整体草群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四份披碱草属牧草在同德地区生产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份披碱草属牧草材料为研究对象,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旱作条件下从生育期、产量、茎叶比等方面进行了生产性能评价,为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种子生产方面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四份材料在同德地区均能安全越冬,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抗旱能力.各材料在生长第二年产量最大,青牧1号老芒麦和同德老芒麦在同德地区产量表现较高,其在第二年鲜草、干草和种子产量分别为36500.2 kg/hm2、44894.6 kg/hm2、908.7 kg/hm2和35500.2 kg/hm2、10924.0 kg/hm2、902.4 kg/hm2.且这两个品种叶量丰富,是饲喂家畜的优质牧草.四份披碱草属材料适宜在海拔3200m左右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