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坡地清带造林技术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研究表明,清带造林技术是将山地植被自然恢复和目的树种人工重建有机结合的有效的森林重建技术措施。它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林地的光,温,有机质分解条件,促进林木生长,维持物种多样性,利于形成乔-灌-草-地被物多层次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坡地清带造林技术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研究表明,清带造林技术是将山地植被自然恢复和目的树种人工重建有机结合的有效的森林重建技术措施。它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先,改善林地的光、温、有机质分解条件,促进林木生长,维持物种多样性,利于形成乔-灌-草-地被物多层次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3.
旱坡地截流蓄水种植沟耕作技术及其水肥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宁南山区的气候特点和生产现状,通过截流蓄水各植沟,保护垄(埂)和地膜覆盖为 ,采取耕作、栽培、轮作培肥、蓄水保墒管理,在坡耕地截流蓄水沟耕作技术下,以夏秋作物单种、套种等形式,建立了以旱坡耕地截流蓄水保墒,促进农田水分转化效率与大幅度提高农田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耕作技术体系。结果表明:该项耕作技术能有效地增蓄天然降水,控制水土流失,提高作物防旱抗旱能力,明显提高作物对有限降水的生产效率。粮油作物  相似文献   

4.
黄土退耕坡地工程治理与林草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黄土退耕坡地植被快速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性特点,结合坡地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研究提出了以草为主,草、树间作的治理模式,解决了退耕坡地当年裸露地表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指出对于15°~20°的坡地,以大台田+艹律草+经济林治理模式最好,当年植被盖度可达47.2%,4年后可达75.9%,土壤侵蚀量较对照下降34.30%;对于20°~25°坡地,以隔坡梯田+艹律草+乔木生态林的治理模式最好,当年植被盖度可达33.9%,4年后达49.4%,土壤侵蚀量比对照下降67.04%;对于25°以上坡地宜采用大鱼鳞坑+冰草+灌木组合治理模式,当年植被盖度可达28.7%,4年后达36.3%,土壤侵蚀量比对照下降68.17%。三种模式均能有效地减轻雨滴对疏松表土的溅蚀,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和植被覆盖度,利于形成林草和谐共生的稳定群落。  相似文献   

5.
元谋干热河谷旱坡地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效益研究初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元谋干热河谷区4种旱坡地生态农业模式进行连续2a的定位监测,研究各种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与对照模式罗望子+自然草被相比,建立的4种模式均有一定的培肥、改土效果,其中,以豆科牧草为主的罗望子+木豆、罗望子+木豆+柱花草、罗望子+木豆+绿肥3种模式的效果明显优于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罗望子+象草模式;4种模式均能在旱季提高土壤含水量,明显改善局地小气候;同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寒冷高原的特点,在对青海省大通县浅山退耕还林区林种配置及树草种的选择、不同整地技术、抗旱造林覆盖技术和抗旱新材料应用技术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的综合造林技术,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元谋干热河谷区旱坡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元谋干热河谷区4种旱坡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模式“罗望子+裸地”相比,建立的4种模式均体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其中.“罗望子+木豆+柱花草”模式截持降雨。增加地表盖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蓄水保水能力,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最佳,其余3种模式均有明显的生态效益。根据需要.若重新对套入模式的主栽灌草层作物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重建后的优化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无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雨水利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生长点,该文依据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降水特征、农耕地分布特点、农业种植制度、作物需水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上坡春季种粮,秋季覆膜集雨,地边打窖贮水,补灌下部作物”的坡地活动式集雨及灌溉系统,并对其集雨效率、农田水分效应和系统产出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集水效率高、保水效果好和增产效益明显的优点,是一种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集雨灌溉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黄土退耕坡地植物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为明确黄土退耕坡地植物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在陕西神木六道沟流域选取退耕30 a的长芒草坡地和裸地坡面,利用图像处理和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长芒草根系和土壤养分在土壤剖面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芒草根系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层,分布规律可用指数函数来模拟。有根系存在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高于无根系存在的坡面。在有根系存在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硝态氮的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0~ 50 cm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随深度的变化可用幂函数来表示,而全磷随深度呈线性相关。0~50 cm的土壤养分与根长密度的关系可以用线性函数来表示。其研究结果为坡面退耕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青海省东部的旱坡地上,对青杨植苗造林与插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状况及造林费用的定量测定表明:插杆造林成活串、保存率分别比植苗造林提高25.9和33.6个百分点;植苗造林的幼苗高、径生长速度远低于插杆造林;插杆造林费用为820.5元/hm2,比植苗造林节约2269.5元/hm2。为提高旱坡地青杨造林质量,减少造林投资,应改植苗造林为插杆造林。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量的坡度效应,以便为退耕还林及坡耕地水保措施提供依据。根据上舍河小流域2000年55场有效降雨资料,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杉木林地)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径流侵蚀模数与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植被盖度等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杉木林地的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地表径流侵蚀模数与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植被盖度等相关显著。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耕地的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径流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加,而杉木林分的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径流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草篱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华北地区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狼尾草和野古草两种人工草篱在不同雨强(22,36,63 mm/h)和不同坡度(5%,10%,15%,20%)条件下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古草草篱可减少7%~37%的地表径流和49%~63%土壤侵蚀,狼尾草草篱可减少30%~72%的地表径流和69%~89%的土壤侵蚀,数据显示两种草篱均能减少坡耕地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且狼尾草草篱的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好于野古草草篱;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草篱、坡度和降雨强度均呈显著相关,其中草篱带是影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有机质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有机质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采取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10°~12°的黄土坡耕地上每公顷施厩肥30000、45000、75000kg,年径流量比对照区分别减少13.3%、20.5%、34%,年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32.3%、33.7%、35.4%,其减少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第4年各施肥水平下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量分别为69.7%、65.0%和140.1%;一种作物在一年中的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3种施肥水平可分别增产26.7%、25.5%和43.3%.在10°左右的坡耕地上,每年施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并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各项开发建设项目的大力开展,人为地产生了大量>25℃的急陡坡坡面,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进行了急陡坡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降雨产流的径流总量和流速随之减少;坡面的降雨侵蚀形式由径流侵蚀为主向击溅侵蚀为主转变,从而导致土壤侵蚀量的波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闽北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降雨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北农地、果园、竹林地、清耕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54场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流失量差异及次降雨量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流失量大小顺序为:清耕地>果园>竹林地>农地;小雨、中雨、大雨、暴雨4个雨强等级的土壤流失量均以清耕地为最大,果园次之,竹林地的土壤流失量除在小雨小于农地,其它三个雨量级都高于农地;竹林地和农地从大雨开始土壤流失量增加较快,果园和清耕地从中雨开始土壤流失量增加较快;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流失量与次降雨量的关系呈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台湾溪头地区台湾杉、柳杉及崩塌地三种不同森林立地状况进行探讨其土壤性质变化,利用因子分析及地理统计方法加以讨论不同林相之土壤性质影响因子及因子间相互影响关系,并对于各项因子的影响变化趋势进行说明。结果显示森林地的枯枝落叶层为厚,使其土壤结构较松散,并会增加表层土壤水分保持及有机质含量,再者森林及林下植物相较于草类根系的生长及分布情况,对于不同土壤深度之大小孔隙的比率及水分入渗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且土壤水分移动会因地上植物及地面枯枝落叶层厚度的不同,造成土中物质与能量传递的不同,此结果将影响不同林相下土壤性质之时空变异。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活性铝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红壤坡地为材料,研究了地带性恢复林地、农作区、人工林地茶园和桔园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有机质和铝形态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质和3种活性铝形态含量差异显著。和恢复区相比,农作区由于大量秸秆和根茬还土,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显著降低,而土壤吸附态羟基铝和有机络合态铝的含量则不同程度地提高;人工林地茶园和桔园则呈现出土壤交换性铝提高的特征,吸附态羟基铝和有机络合态铝含量下降。下坡位土壤表现为堆积,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比上坡位减少,吸附态羟基铝和有机络合态铝含量增加,降低了铝的毒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交换性铝呈显著负相关,y=-97.6x+6009.2(R^2=0.7315),与土壤吸附态羟基铝呈显著正相关,y=2810.8x-9293(R^2=0.9003);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交换性铝呈显著负相关,y=-2963x+17616(R^2=0.8977),与土壤有机络合态铝呈显著正相关,y=553.4x-4779.1(R^2=0.4364)。说明土壤铝形态在坡面上的分异特征是坡面利用类型与地形部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该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降雨、地形及土地利用.(2)该区山坡地土壤侵蚀主要类型为水蚀,主要方式为溅蚀、片蚀、细沟及浅沟侵蚀.(3)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8373t/km2,其中以坡度大于25°的耕地和植被盖度小于10%的荒草地侵蚀强度最大,年侵蚀模数为18000t/km2,坡度为15~25°的耕地及植被盖度为10%~30%的林草地年侵蚀模数分别为15000t/km2和12000t/km2.  相似文献   

19.
黄土裸坡土壤侵蚀过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和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对于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对黄土裸坡土壤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地土壤侵蚀随降雨过程的变化相似,可用幂函数相关方程进行描述,侵蚀强度变化的转变点在降雨开始后的10~15min之间;(2)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近且可用抛物线相关方程进行描述,侵蚀强度变化的临界坡度在25~30°间;(3)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地土壤侵蚀总量随坡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