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龙虾的饲养管理容易,产量高,饲料来源广泛,龙虾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各种水体都能存活.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在低温环境下,小龙虾的生长过程比较缓慢,低温季节养殖小龙虾要加强对小龙虾的日常管理,还要防止病害,也可以利用大棚进行反季节养殖小龙虾,要注意定期调节水质,提高小龙虾的存活率,增加小龙虾养殖的经济效益.本文就低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山东省小龙虾产业现状,对未来小龙虾产业的长期发展提出建议。[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和搜集整理最新产业数据,研究国内和省内小龙虾养殖产量变化趋势,掌握小龙虾加工业、品牌与市场建设方面进展情况。[结果]小龙虾产量稳中有增,市场销售火爆,加工业与品牌建设也在发展中,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结论]研究结果对省内小龙虾产业的长期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龙虾在莲藕田里套养,即可以达到小龙虾和莲藕双丰收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经济效益。本文通过研究小龙虾和荷藕套养后对小龙虾氨基酸含量和总蛋白含量,发现莲藕套养小龙虾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龙虾的品质。研究发现藕田套养的小龙虾的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酪氨酸和对照相比得到显著升高。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也显著增加。综合上述指标,荷藕田套养小龙虾能够明显提高小龙虾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今年7月底至9月初,江苏省南京市多位市民因为吃了小龙虾后患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一时间,小龙虾会致病的传闻四起,小龙虾备受冷落。而不久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通告称:南京出现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一种叫哈夫病的病症,确实与食用小龙虾有关。这更把小龙虾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么,这次事件对小龙虾产业造成多大冲击?食用小龙虾究竟安不安全?小龙虾产业应该如何健康发展?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5.
淡水小龙虾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都很强,目前在天然水域中生长和池塘养殖的淡水小龙虾大规模发生疾病的现象很少,但随着近几年各地小龙虾高密度池塘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的增加必然对小龙虾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要取得较好的养殖效益,必须重视对淡水小龙虾的病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加强淡水小龙虾的病害预防。  相似文献   

6.
<正>又到了小龙虾上市的季节,有关传言再次甚嚣尘上,什么"重金属超标""外国人从来不吃小龙虾""吃小龙虾会造成肌肉溶解"等,这些传言让很多消费者对到底能不能吃小龙虾很纠结。那么,吃小龙虾到底安全不安全?为回应有关小龙虾的种种传言,本栏目特汇集各方专家的意见,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7.
克氏原螯虾交配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同性别(全雌、全雄)、异性别小龙虾在繁殖季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同性别小龙虾雄性个体之间存在交配行为,但交配过程中的交配行为、交配时间、交配频率与异性别小龙虾明显不同;同性别小龙虾雌性个体之间没有观察到有交配行为;异性别小龙虾个体之间存在典型的交配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中小龙虾的品质,选取了三种不同重量规格的小龙虾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成体生长阶段的小龙虾营养价值最高。对成体生长阶段的小龙虾进行了活体和死体小龙虾的质构特性和风味物质分析,结果发现:成体小龙虾的活体和死体的质构除了硬度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参数无显著性差异;小龙虾采样后死亡2小时内,肉香味减少,同时产生了多种不良风味物质,建议不要食用死体小龙虾。可见,在水产加工阶段,选择体重为10-20克的成体活小龙虾进行加工,可达到最佳的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龙虾的表型性状是水产养殖和遗传育种中非常重要的经济依据,为了精准实现对小龙虾的视觉检测与定位,并对其主体躯干表型特征进行测量。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Mask RCNN实例分割模型检测小龙虾的方法,不仅能快速识别小龙虾,还能对其进行实例分割,生成高质量的二值掩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小龙虾度量算法:通过提取小龙虾的轮廓曲线,获取其中轴线,采用分区法提取小龙虾的特征区域,再利用凸包和凸包缺陷算法获取小龙虾的特征点,实现对其全长、体长、头胸甲、腹部、尾扇等主要部位的无接触度量计算。结果表明:Mask RCNN模型在小龙虾数据集上具有很好的泛化性能,模型分割准确率达到了94.6%,目标识别的平均检测精度达到了98.7%。各测量指标的平均绝对误差均在5 mm之内,比人工手动测量难度大大减小,并且稳定高效,重复性更好。该方法将有利于生产和选育过程中小龙虾的鉴别及结构尺寸的快速获取。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研究小龙虾各部位重金属的分布规律以及环境对小龙虾影响,并探索小龙虾在富集和去除重金属方面的潜在价值。选择泰州与连云港的小龙虾及养殖底泥和水体进行取样,利用AAS和ICP-AES检测了样品中Zn、Cu、Pb、Cr、Ni和Cd的浓度。实验表明:小龙虾肉可以放心食用,但虾头(含虾黄)与虾壳中重金属均严重超标;龙虾按不同周期检测出来的重金属数据相差不大,按雄雌来分也无明显变化规律。Pearson 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龙虾体内重金属与底泥高度相关(r>0.8)。人工饲养小龙虾实验结果显示小龙虾体内重金属和水体内的浓度总体上具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小龙虾(克氏原螯虾)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却有高致敏性。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水 产品包括虾类的过敏原及其表位的研究、小龙虾的过敏原检测、小龙虾过敏原的消减技术等方面 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小龙虾的过敏原及其消减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虾”共作模式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实现生态种养一体化的农渔结合模式,其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节本增效,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推广潜力。为进一步规范该模式生产技术,从品种选择、田间工程设置、时空耦合、田间种养管理等技术层面进行操作规范,以期为江苏里下河地区推广应用"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稻虾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虾模式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基于湖北省区域资源特点,在湖北省稻虾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稻虾连作、稻虾共作模式技术特点;阐明了稻虾模式资源利用、环境要求及适宜类型和区域;明确了稻虾模式的双水双绿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The snail Physella virgata virgata, a widely distributed freshwater pulmonate, was observed to change its life-histor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crayfish Orconectes virilis in spring-fed Oklahoma streams. These changes were apparently initiated by a water-borne cue released when crayfish fed on conspecific snail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cue, snails exhibited rapid growth rates and little reproduction until they reached a size of about 10 mm after 8 months. In the absence of the cue, snails typically grew to about 4 mm (3.5 months) and then began reproduction. The chemically inducible shift indicates that the life histories of these snails are phenotypically plastic. By increasing the variance associated with size and age of maturity, prey may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coexisting with seasonal predators.  相似文献   

15.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和成虾的胃及肠道内的食物组成和食物充塞度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了观察;在水族箱(60 cm×40 cm×40 cm)中先后进行了两试验期克氏原螯虾(规格为3~5 g/尾)对几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小浮萍Lemna minor、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摄食与生长试验,每个水族箱中投放克氏原螯虾20尾;另外,在稻田的环沟内对不同投饲模式(分别投喂粗蛋白质量分数为30%的克氏原螯虾专用颗粒饲料及水草和小杂鱼)下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幼虾肠道内的食物组成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成虾对食物的选择性降低,水域中所能得到的水生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均可成为其维持生存的食物,而分布广、生物量大且最易摄取的水草是其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8:00—10:00和19:00—22:00分别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摄食时段,其它时段摄食强度较弱;投喂伊乐藻、小浮萍和苦草饲养克氏原螯虾的效果优于水花生和水葫芦,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小浮萍的饲养效果略好于伊乐藻和苦草,但3种水草间的饲养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对不同规格的虾苗投喂小浮萍、伊乐藻、苦草、水花生和水葫芦的平均日增重率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在稻田环沟内不同投饲模式下,投喂小杂鱼的克氏原螯虾生长情况优于投喂颗粒饲料组和颗粒饲料+水草组。  相似文献   

16.
淡水螯虾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的人工养殖热潮正在我国部分地区兴起,由于养殖者缺乏饲养克氏原螯虾的经验和技术,随着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性发生正在威胁着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由致病性细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对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危害严重.本文对克氏原螯虾传染性疾病和防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养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淡水螯虾有540多种,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除非洲、南极洲之外均有自然分布。许多淡水螯虾种类例如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麦龙螯虾、雅氏螯虾、贵族螯虾和土耳其螯虾等经济价值较高,并有着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淡水螯虾的生产主要有粗养、半精养以及精养等生产模式。我国以及许多欧美国家的淡水螯虾市场需求量较大,生产淡水螯虾利润较高。软壳淡水螯虾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缺口较大。我国淡水螯虾分布广泛,产量巨大,而且其生产成本较低,在我国开展淡水螯虾的养殖尤其是软壳赘虾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快速发展。红鳌螯虾作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发展前景广阔。研究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今后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优化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水稻单作和水稻-红鳌螯虾共作2种模式,研究2种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动态变化,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种模式相比,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4.16%和48.10%;土壤的硝态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1.00%、16.40%、3.93%、16.59%和52.80%。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的水稻实际产量有所降低,但是可以降低稻米垩白度,稻米品质整体优于水稻单作模式。综上所述,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可以增加稻田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稻田活性碳库含量,降低稻米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环境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适宜的养殖密度,在伊乐藻覆盖率约为60%的环境中,采用不同养殖密度(10、15、20、25、30尾/m2)养殖初始体质量为(4.35±0.95)g的克氏原螯虾45 d,比较了各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食源贡献度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及增重率最高,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养殖密度高于15尾/m2时小规格虾(10~15 g)的占比明显增多;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平均食源贡献度范围为12.8%~26.9%,且对大规格虾(20~25 g)的食源贡献度高于小规格虾;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仅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说明保障一定的伊乐藻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密度带来的胁迫,并且摄食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具有积极作用。综上表明,伊乐藻(约60%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20.
世界淡水螯虾的分布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螯虾有540多种,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除非洲、南极洲之外均有自然分布。许多淡水螯虾种类例如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麦龙螯虾、雅氏螯虾、贵族螯虾和土耳其螯虾等经济价值较高,并有着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淡水螯虾的生产主要有粗养、半精养以及精养等生产模式。我国以及许多欧美国家的淡水螯虾市场需求量较大,生产淡水螯虾利润较高。软壳淡水螯虾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缺口较大。我国淡水螯虾分布广泛,产量巨大,而且其生产成本较低,在我国开展淡水螯虾的养殖尤其是软壳赘虾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