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压力 动态变化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ATLAB 软件在计算贵州省2000要2011 年耕地、人口粮食产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耕地面 积、人口数量与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并采用DGM(1,1)离散预测模型对贵州省2015要2030 年的耕地压力指数 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要2011 年间,贵州省耕地总量及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均粮食产量持续增加,人 口净流出加快,使得耕地压力指数波动减少,但耕地压力指数始终保持在1.0 以上粮食供给处于不安全状态 2015要2030 年,耕地压力指数将持续减少,粮食安全形势缓和。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与 加快净流出人口数量,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成渝城市群建设和发展对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基于川东北地区2000—2014年人口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人口重心迁移模型对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人口总量变化来看,2000—2014年川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了195.1万人,年均增长率达5.56‰;(2)川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南充市、广安市和达州市西南方向的部分县域,即川东北地区的东南方向;(3)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的人口在空间上呈正相关,空间集聚性显著;从局部来看,2000—2014年,人口空间聚集的局部特征逐渐减弱。2014年,局部聚类不显著;(4)2000—2014年,川东北地区人口重心总体上表现为由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下降”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高-高聚集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高聚集区分布于中游地区,低-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区域内农业碳排放的促进因素是农业经济水平,抑制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农业生产结构,最后是农业劳动力规模。为此,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策略和土地利用管制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保护办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严格保护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实现坝区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根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及耕地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于2019年2月14日印发了《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保护办法》。现转载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以宝鸡市为例,统计分析2000-2015年宝鸡市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单产和人口数量等指标的变化特征,采用"土地-人口-经济"结构模型,对宝鸡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2000-2015年宝鸡市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量、粮食单产和人口数量均呈增长趋势。在现有生产技术下,温饱型水平2020年和2030年分别可承载445.2万人和451.05万人,人粮关系处于盈余状态;小康型水平2020年和2030年分别可承载389.53万人和396.65万人,人粮关系处于平衡有余和临界超载状态;富裕型水平2020和2030年分别可承载283.31万人和281.02万人,人粮关系处于过载状态。因此,在2030年全面建设富裕型社会,宝鸡市土地资源属于超载状态,仍需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提高耕地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宝鸡市粮食安全及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陕西省2001—2017年统计年鉴中宝鸡市的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人口数量等指标为基础数据,采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LCC)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模型定量分析宝鸡市2000—2016年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并预测其耕地资源的未来人口承载能力。结果表明:2000—2016年,宝鸡市的耕地面积呈波动减少趋势,人口呈不断升高趋势,并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16年宝鸡市的耕地资源可承载364.23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为1.054,人粮关系处于临界超载边缘。预测宝鸡市耕地资源到2020年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为364.08万人,与预测人口数相比,超载31万人,超载率为8.43%;到2025年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为344.57万人,与预测人口数相比,超载58万人,超载率为16.77%;到2030年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为328.61万人,与预测人口数相比,超载81万人,超载率为24.75%;人口数量均超过耕地资源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出现超负荷现象。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9,(6):18-21
为黔东南州500亩以上坝区耕地合理利用与施肥提供依据,助力农业产业革命,对历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获得的坝区土壤养分化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坝区耕地养分状况。结果表明:黔东南州500亩以上坝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都在适宜以上,分布在凯里市、麻江县的坝区应多施用磷肥,分布在锦屏县、从江县、黎平县等的坝区应多施用钾肥,分布在三穗县、榕江县、锦屏县等县的坝区应改良土壤酸碱度(pH),提升土壤磷的有效性和降低中微量元素的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的重要原因,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在3km×3km格网尺度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定量测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ESV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格局总体稳定,耕地、林地以及水域为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在2000—2020年减少规模最大,建设用地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00—2020年,研究区ESV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价值总量共增长10.12亿元,水域和林地是ESV主要贡献者。ESV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洞庭湖区及四水流域,四周林地为次高值区;研究区ESV空间分布具有正相关性,存在显著集聚效应,但ESV空间分异效应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9.
乐山市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春燕  匡鸿海  高勇  蒋大林  冉清红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048-4051,4055
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乐山市土地人口承载力现状,利用线性回归统计模型,并结合以温饱型、小康型及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为标准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对乐山市2003-2020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乐山市2003-2012年土地人口均超载,但超载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2020年的未来8年乐山市均可满足温饱型粮食消费需求,但未达到小康型与富裕型人口粮食消费需求,预计人口比以上两种类型消费水平分别超载23.58万和56.84万人.2020年乐山市土地人口承载力预测最佳规模为360万~370万人.为此,提出控制人口增长、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劳动者素质及提高耕地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许豆豆 《乡村科技》2023,(19):142-144
为有效了解辽宁省东港市土地的利用情况及变化情况,对东港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5个时间点和4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港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不快,其中2005—2010年建筑用地和草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较快,2010—2015年水域面积的增长速度最慢;2000—2020年,东港市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近年来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明显放缓。由此建议,东港市应继续提高耕地质量,聚焦城市宜居环境打造,协调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探究长时间序列下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对保障东江流域生态安全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分析该时间段寻乌县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寻乌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寻乌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其次为耕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占寻乌县总面积的比例超98.0%。1990—2020年寻乌县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占比逐年增加,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小于耕地开垦面积。1990—2020年寻乌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ESV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中部,ESV高值区则与研究区林地的分布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LCC/LCCI模型总结甘肃地区2010—2020年十年间耕地变化及粮食产量变化及相关因素变化,对归纳总结的变化特征及规律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提出适合的耕地保护政策,进一步促进耕地的集约化利用及粮食生产的良性循环。研究表明:2010—2020年,庆阳市、平凉市、定西市、白银市的类型转变为了粮食盈余,新增天水市、陇南市、临夏州3个人粮平衡的城市,此外,人口超载的地区减少了4个,从整体占比的57.14%下降到28.57%;人口经济驱动耕地非农化,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省际尺度下耕地承载压力大,各市(州)耕地承载能力差距明显;人粮矛盾得到一定缓解,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  相似文献   

13.
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2个方面对2000—2020年山东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进行测度,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静态角度看,2000—2020年山东省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整体效率较高,在2020年达到最高;从空间上看,山东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变化明显,区域同质性增强,中、高效率区的集聚现象明显;(2)从动态变化看,全要素生产率从2001年的0.9739上升到2020年的1.1186,增幅为14.86%,技术进步是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水平高于系统资源配置水平;(3)从影响因素看,农业技术水平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作用最大,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阿拉善盟气候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全盟主要气象要素变化存在明显的变化特征,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积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风速、沙尘日数、大风日数呈下降趋势。全盟NDVI总体上呈现片状分布特征,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1997—2021年全盟NDVI总体呈增长趋势,有3个明显的衰退阶段和增长阶段。植被衰退期发生在1998—2001年、2002—2005年及2012—2015年,NDVI呈现下降趋势,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减少。但在衰退期之后,出现5个明显的增长期,分别为2001—2002年、2006—2007年、2009—2012年、2015—2016年及2017—2018年,NDVI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增加。  相似文献   

15.
常立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15-14517
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和自然增长法对包头市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预测得出2015年包头市温饱、小康、富裕型承载力分别为464.02万、360.91万、295.29万人,2020年分别为691.65万、537.95万、440.14万人,提出耕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研究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县级尺度下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特征,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2)在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5年3个研究期中,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是1990—2000年、2010—2015年、2000—2010年。(3)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小幅下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以长江为分界线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4)1990—2015年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是林地、草地和耕地,而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较小。(5)1990—2015年,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和林地转型为建设用地、林地转型为耕地以及林地的内部转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刻画城市扩张时空特征,实现城市扩张精准管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方法】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对郑州1990—2020年城市扩张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扩张用地来源和人口经济弹性系数评价城市扩张效应。【结果】(1)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郑州城市扩张总体呈现“平稳—快速—趋缓”的趋势,中心城区主要向东部和南部扩张,郊区县市城市扩张主要偏向中心城区。(2)1990—2000年城市扩张主要为填充式或蔓延式为主的离散扩张,各辖区以中低速扩张为主;2000—2010年呈蔓延式或跳跃式为主的集聚扩张,各辖区多数为高速扩张;2010—2020年主要为蔓延式或跳跃式为主的离散扩张,各辖区均为中低速扩张。(3)研究期间郑州市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不断下降,其他建设用地转化比例持续上升,有利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4)城市扩张的人口弹性指数和经济弹性指数变化表明城市用地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增强,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结论】研究对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耕地演变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常态背景下,中央提出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把握四川省耕地演变状况,对四川省合理利用耕 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利用2000-2013 年耕地数据分析该省耕地演变时间特征,并运用区位熵 和相对变化率分析该省耕地演变空间特征,基于此,借助PCA 法探讨该省耕地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四川省耕地总量和耕地人均数量呈下降趋势;(2)成都平原的耕地区域集聚程度最高,川西北高原和川 西南山地的耕地区域集聚程度较低;(3)耕地地域差异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山地和川西北高原(除 阿坝州外)以及部分丘陵地区,耕地地域差异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4)形成这种时空特征的影 响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农业生产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息烽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得200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现状、动态度、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矩阵等数据,结合经济、人口等统计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息烽县草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保持持续上升,耕地和裸岩地面积持续下降,水域和园地面积先减少后略有增加,且转移面积一直很小;耕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草地和林地,裸岩地转向草地;息烽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处于中等水平。人口增长、城镇化、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共同推动作用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核算是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的关键环节。以安徽省105个县级行政单元作为核算单元,运用收益还原法核算耕地资源经济价值,采用动态度、空间自相关、核密度等模型算法分析耕地资源价值时空异质特征,划分不同类型区域并提出差异调控策略。结果表明:耕地资源价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安徽省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相较于2015年增加17.75万元·hm-2,增长幅度29.57%,年增长幅度达到5.91%;核算单元耕地资源经济价值范围5.29~297.85万元·hm-2,均值98.28万元·hm-2,呈现皖北和皖南两侧向内部递增的空间格局;耕地资源经济价值Moran’s I指数介于0.102与0.265之间,从2016年以后Moran’s I指数持续上升且变化幅度逐渐减小,表明安徽省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空间集聚态势不断显著且相对稳定;“高-高”聚集区诸多分布于皖南和皖北地区,“低-低”聚集区以皖中地区为主;核密度分布曲线整体向右平移,进一步表明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划分为皖北提质增产型、皖中潜力挖掘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