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特点及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松嫩平原西部有盐碱化土地面积373万hm^2,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由于区域内独特的地貌条件、成土母质组成、气候条件、地下水水位及其含盐量等因素作用,尤其是近几十年人为因素的干扰、盐碱地面积增加,盐碱化程度加剧,重度盐碱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4%的速度扩展,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盐碱化旱田、盐碱化草地和盐碱化湿地的特点,提出采用低洼盐碱地种稻模式,盐碱湿地育苇-养鱼模式,盐碱湖泡养鱼,盐碱化旱田改土培肥、种植耐盐碱作微物或牧草、微咸水淋洗和物理化学改良,盐 碱化草地恢复等多种措施,遏制盐碱化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差,农村社会经济十分落后,自然灾害频繁、盐碱、风沙、干旱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但本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却比较丰富,生产特别是粮食增产潜力很大。在现有条件下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宜农荒地开发,加强粮食生产;实施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走水土资源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区综合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经济、社会、技术和资源几个方面选定评价指标,确立持续农业评估指标体系,对西部16个市县进行了评估。并对农业可持续性因素与非持续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松嫩平原西部的主要粮食作物,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降水的制约,玉米产量长期处于徘徊状态,制约了区域粮食产量的发展。通过采用工程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农田覆盖节水技术、耕作节水技术、水肥调控技术、化学调控节水技术和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等多种途径,改善玉米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玉米产量达到10000kg/hm2以上,提高水分利用率30%。  相似文献   

5.
西部开发实施的林业政策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分析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生态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对当前实施的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沙治沙等重大林业政策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存在的政策性问题,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林业政策提出了前瞻性操作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安达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西北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6°01′00″00-47°°00′′36″,东经124°52′5″-125°54′′5″。幅员面积3586km2,其中耕地面积180万亩,草原面积272万亩。盐碱化土壤在安达市无论耕地还是草原均分布很广,耕地主要以点片方式分布,草原分布则较为集中。现有盐碱化与易盐渍化土壤68.5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8.1%;  相似文献   

8.
基于GGHS理论的林业参与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GDL和谐发展的GGHS方法探讨了参与式发展的内涵、核心和基本方法,并据此提出了林业参与式发展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库区消落区两栖林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阐述了水库消落区两栖林业开发的3大优越性,测算了鄂域水库消落区可林业利用的土地面积,评估了库区两栖林业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发展水库消落区两栖林业对库区农户增收绩效明显;两栖林业给库区农户带来的间接收益大于其直接收益,而且两栖林业对实现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朱巍  赵勇胜  唐雯  都基众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64-1669,1744
根据松嫩平原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利用野外实地调查的现场数据,首次对该区域内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变化特征及水资源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根据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绘制出了20世纪80年代及2005年典型离子浓度等值线图和浓度对比图。同时,对该区域内地下水质量环境的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该研究为松嫩平原地下水保护、水污染防治及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松嫩平原盐碱化形成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谷洪彪  宋洋  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95-16898
土壤盐碱化形成影响因素研究是开展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水盐运移模拟研究、水盐调控、预测预防土壤盐碱化以及进一步改善、改良和治理开发利用该区盐碱地的基础。在回顾松嫩平原盐碱化成因及形成影响因素研究历史的前提下,总结并分析地质构造因素、水文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对盐碱化形成的影响,并给出松嫩平原盐碱化形成影响因素体系架构图,确定出影响松嫩平原盐碱化形成过程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桂  黄永明  蔡贺  朱巍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306-4312
选用松嫩平原地下水位多年动态监测资料,绘制地下水位动态曲线,论述松嫩平原不同地貌单元及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位年际及年内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探讨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各种因素,指出人为因素是引起松嫩平原地下水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可以有效保护松嫩平原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松嫩平原区环境地质对地下水动态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东  王纯  张梅桂  田辉  朱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70-14272
20世纪70年代开始,黑龙江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与1970年相比,2006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近3倍。在地下水过量开采作用下,地下水环境发生动态变化,造成了哈尔滨漏斗、大庆漏斗、齐齐哈尔漏斗等多处大型地下水漏斗。漏斗的发育对地下水开采量变化极为敏感,近年来,随着开采量的减少及稳定,地下水漏斗也趋于萎缩并逐渐稳定。同时,区域上地下水位的下降也加剧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区生态环境恶化,加速了区域湿地萎缩及土地沙漠化。  相似文献   

15.
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开展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吉林松嫩平原区气温逐渐升高,平均气温累计上升2℃;降水量逐渐减少,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28亿m3。在多种因素驱动下,区域地下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潜水水位在西北部扇形地下降尤为明显,其他地区较为稳定,部分地区有所回升;承压水水位总体下降较快,个别地区有所回升。[结论]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的总体恶化趋势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来减缓恶化进程,实现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郭晓东  张晶  田辉  朱威  张梅桂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44-12846
[目的]为开展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吉林松嫩平原区气温逐渐升高,平均气温累计上升2℃;降水量逐渐减少,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28亿m3。在多种因素驱动下,区域地下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潜水水位在西北部扇形地下降尤为明显,其他地区较为稳定,部分地区有所回升;承压水水位总体下降较快,个别地区有所回升。[结论]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的总体恶化趋势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来减缓恶化进程,实现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以松嫩平原典型区域(主要是黑龙江省大庆市)为研究对象,以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将2000、2007和2014年三期TM/OLI遥感数据分类,得到遥感解译图像。分别以转换矩阵和LUCC模型归纳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趋势。差异分析得出,土壤重度、中度、轻度盐渍化与农业用地间土地覆盖类型转换频繁;动态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2000~2007年农耕不合理导致土壤盐渍化面积增加,2007~2014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相对稳定。研究将遥感手段应用到土壤盐渍化监测中,为大庆市及整个松嫩平原盐渍化发展趋势判断、盐渍化治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测算模型以及区域基尼曲线,计算了松嫩—三江平原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和水资源—耕地资源基尼系数,对区域的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松嫩—三江平原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水资源-耕地资源基尼系数分别为0.381 04 m3/hm2、0.445 8,水土资源匹配较不均衡;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空间差异性较为显著,粮食主产区松嫩—三江平原中部的四平—长春—松原—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一线及三江平原腹地佳木斯一带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甚至极差。在未来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应注意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控以及水资源空间匹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