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9优418杂交中粳稻2005年首次在江苏省兴化市作为超高产品种试验示范,实收单产11037kg/hm2,最高单产11895kg/hm2。9优418超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是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扩库强源、抗逆防倒;具体措施为合理确定播期、精量稀播、扩行减苗、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精确肥水运筹壮秆抗倒和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2.
9优418杂交中粳稻2005年首次在江苏省兴化市作为超高产品种试验示范,实收单产11037kg/hm2,最高单产11895kg/hm2.9优418超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是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扩库强源、抗逆防倒;具体措施为合理确定播期、精量稀播、扩行减苗、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精确肥水运筹壮秆抗倒和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3.
郑麦9023集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性于一体,近几年在苏中地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一般单产450kg/667m^2左右,高产田块可达500kg/667m^2以上。该品种属穗粒重兼顾型品种,以穗粒数为主。因此,在机条播高产栽培中,为实现稳产、高产、高效目标,应掌握好适宜播期和密度,即播期在10月29日、基本苗为12万/667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4.
杂稻两优363迟播条件下的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迟播条件下两优363的高产栽培技术,在贵州省中低海拔的凯里(海拔670m),进行了一组杂稻两优363的正交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肥力较高田块栽播密度为1.43万穴/667m^2,采取单株苗栽插,施用纯氮肥10kg/667m^2和纯钾肥15kg/667m^2,产量较高,省工,投入少,经济效益好,而增加栽播秧苗数,增施氮肥和钾肥量,部分处理虽增加了产量,但经济效益多,多数处理反而减产。  相似文献   

5.
准两优527是袁隆平院士主持育成的第二期超级稻,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4年引进,在我省试种,一般单产600~650kg/667m^2,高产的超过800kg/667m^2。国家区试及大田试种普遍表现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抗稻瘟病、丰产性突出等优点,米质达国家三级优质米标准,米质较硬,适合煮稀饭。  相似文献   

6.
培两优慈4是杂交中稻组合,全生育期135-140d。主要表现为耐肥:着粒密,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穗大粒多,茎秆坚韧,根系发达,叶片直立,剑叶内凹。秧龄弹性大,稀播秧龄可达55d,具有明显的二次灌浆期现象,且二次灌浆能充分成熟,后期落色好。一般产量为650-750kg/667m^2。  相似文献   

7.
4个试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协优963作连作晚稻栽培,表现秧龄弹性较好,在采用稀播一段育秧的条件下,30~40d秧龄处理的单产达500kg/667m^2以上。适宜的移栽叶龄为8.07~9.16张,以保证本田营养生长阶段出生的叶龄有3.71~1.53张,实现310.8~321.6穗/m^2,实粒92.0~100.3粒/穗,千粒重28.40~28.95g,单穗重3.40~3.62g。  相似文献   

8.
易媛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65-65,72
淮北稻田套播强筋小麦最适播期为10月上中旬,稻麦共生期不宜超过10d;基本苗合理密度为高产田14-16万/667m^2,大面积以16-20万/667m^2为宜;500kg/667m^2左右产量,施纯氮18-20kg/667m^2,N∶P2O5∶K2O均为1∶0.6-0.8∶0.6-0.8,即施磷、钾肥10-16kg/667m^2。  相似文献   

9.
桂林市早造超级稻品种试验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进经农业部确认、可在桂林市作早稻种植的超级稻株两优819、两优287、中早22等5个品种进行抛秧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株两优819产量、生育期等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单产达515.9kg/667m2、增产5.4%,日产量达5.01kg/667m2、增产14.6%;其次是中早22,单产达499.2kg/667m2、增产1.9%,日产量达4.62kg/667m2、增产5.7%;其他组合作早造综合性状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氮水平对两优培九产量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力更好地推广两优培九,进行了不同施N水平对产量的影响试验,并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做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总粒数是决定两优培九产量最重要的性状;不同施N水平对两优培九产量影响极显著,每667m^2适宜N施用量为13kg左右,提出了两优培九的高产栽培策略与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T优300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T98A与恢复系300配组而成的中熟杂交水稻新组合。2003年与2004年在龙山县试验示范种植.单产分别为705.2kg/667m^2与705.5kg/667m^2,表现出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熟期适宜、生长势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抗逆性强、米质优等特点,适合在龙山县种植金优58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对直播早籼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是有效穗数,再次是结实率。在控制好播种密度、建立适宜群体的基础上,早促早控,合理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以争取大穗才有利于高产。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早籼稻直播浙辐203单产500 kg/667m^2三性状95%置信区间为:有效穗26.58±0.47万/667m^2,穗总粒数94.99±2.18粒,结实率90.04%±1.61%。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科技厅日前组织专家赴尤溪县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主持选育的两个航天水稻新品种现场验收,结果表明,百亩单产均接近正在攻关阶段的超级稻第3期目标:每667m^2产量900kg,其中Ⅱ优航2号为864.6kg,Ⅱ优623为887.07kg。  相似文献   

14.
两优培九播栽期、密度、施氮量三因素的试验表明,播栽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最佳处理组合为5月3日播种,密度19.5万~27.0万穴/hm^2,施氮量270kg/hm^2。其穗粒结构为有效穗273.0万/hm^2,穗总粒数192.4粒,结实率87.7%,千粒重25.4g。提高分蘖成穗率和有效穗的结实率是实现超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5.
2000-2003年招远市试验,西星糯玉1号单产637.5kg/667m^2,比烟糯5号增产9.7%,在精细管理条件下,鲜嫩玉米捧单产1500kg/667m^2左右,干籽产量600kg/667m^2。  相似文献   

16.
粤优938在临海市各地试种,表现为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有效穗较多,穗型大,结实率高,千粒重高,熟期适中,抗病能力较强。一般每株结实179~189粒,结实率87%左右,千粒重27g上下,每667m2单产600kg左右,与协优9308和两优培九相比,粤优938比较省肥,但抗倒能力和耐肥性比协优9308和两优培九稍差。因此在栽培技术上要求适时早播,合理密植,早施追肥促进早发,中后期施肥要慎重,并要认真抓好稻曲病和螟虫的防治。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种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在播种前15~20 d要进行催芽,以打破休眠。以冬春马铃薯和秋马铃薯种植为主,冬春马铃薯播期在1月中旬至2月中旬,采取深沟高垄地膜覆盖,单产1 500~2 500 kg/667 m~2,高产可以达3 000 kg/667 m~2,秋马铃薯分旱地种植和稻田免耕种植两种,旱地种植采取深沟高垄地膜覆盖,播期在8月中旬至9月底,稻田免耕最适播期是9月中旬,最迟在9月底之前播完,秋马铃薯单产1 500 kg/667 m~2,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约2 000 kg/667 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水稻的沼液浸种及生态旱育秧沼肥不同用量培肥苗床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沼液浸种时间以36h为宜,沼肥培肥育秧以1300kg/667m^2为宜,平均单产497.25kg/667m^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遴选出适宜怀宁县的高产、优质和专用的水稻新品种,在怀宁县开展7个中稻新品种的展示试验。结果表明:遴选出Y两优2 098、两优336、垦两优801、吨两优900 4个品种,其产量分别为737.4 kg/667m2、731.8 kg/667m2、727.0 kg/667m2、710.4 kg/667m2,其生育期为132~137 d,熟期适宜,可作为怀宁县主推品种;丰两优华占和玮两优8612的生育期适中、米质优、再生季腋芽发穗多,其产量分别为691.6 kg/667m2、688.4 kg/667m2,可作为再生稻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20.
播期与播量对直播早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嘉早17和陵两优21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直播早稻的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直播越晚,出苗率和成苗率越高,而生育期随之变短,水稻株高随生育期缩短而逐渐变矮;直播时期对早稻产量的影响大于播种量,4月5日播期的产量最高,中嘉早17的平均实际产量为524.1 kg/667m2,陵两优211为491.5 kg/667m2;中嘉早17的直播量以10粒/穴(6.0 kg/667m2)的产量为最高,陵两优211的直播量以7粒/穴(4.5 kg/667m2)最为宜;另外,早稻品种中嘉早17比陵两优211更适合直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