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桂荣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7,34(2):48-50,53
利用有限元原理分析了汽车碰撞变形的节点位移,用变形刚度方法分析了正面碰撞的变形过程,通过分析汽车速度从48km/h提高到56 km/h与刚性墙正面碰撞的模拟车身变形结果,得出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加,车身前端变形加大,驾驶室平均加速度也随着碰撞速度的提高而增加,当碰撞速度增加时应加强汽车车身自我保护区段的刚度,以保证乘员的安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某乘用车行人保护的安全性能,介绍了《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NCAP)和《欧盟行人保护法规》中的关于行人保护的评定方法,对该型乘用车进行了碰撞试验,得到了该型乘用车行人碰撞保护的测试结果。分别建立了保险杠及相关组件对行人腿部保护方面和发动机盖罩对行人头部保护方面的人车模型,分析了行人腿部碰撞结果和行人头部碰撞结果。试验和建模分析得出:该乘用车型行人碰撞保护整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4.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5,(4):31-35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护栏和车辆碰撞时的相互作用,提出更好的安全性及适用性改进,参照相关标准对我国现有的高速公路护栏/车辆进行了碰撞模拟分析,计算了不同质量的车辆与混凝土护栏和波形护栏的碰撞情况。分析得出了护栏变形量、车辆加速度及轨迹、能量等结果后发现双波护栏综合性能最好,这为车辆与护栏的碰撞响应提供了重要的参数,也为护栏的改进和合理的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蒋珂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22,(6):141-145
基于C-NCAP的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针对某纯电动SUV进行整车碰撞仿真试验。从改善车身前端吸能结构、提升乘员舱刚度的角度出发,以乘员舱侵入量、B柱加速度为碰撞安全性能评价指标,对车身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的仿真结果显示,前纵梁和A柱变形形式趋于良好,高压线束未受到挤压,各评价指标基本满足优化目标的要求,优化方案能够显著提升碰撞安全性能,为偏置碰撞工况下的车身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按照欧洲正面碰撞法规ECE R94,应用ANSYS/LS-DYNA软件对设计的轿车车身进行了正面碰撞的计算机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对车身的碰撞特性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提高车身正面碰撞性能的部分措施。计算机仿真结果对比表明,改进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车辆在相同行驶初速度下,以不同角度与两种常见形式护栏进行的碰撞仿真实验,观察不同情况下车身主要碰撞部件形变情况和护栏损毁情况。利用HyperMesh进行模型的建立以及参数设置,使用Ls-Dyna运算求解,并通过HyperView对结果进行后处理、查看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矩形管护栏相比,m型护栏在碰撞过程中对车辆的拦阻和保护效果更好,碰撞后无碎片散射,对对向车道行车安全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8.
在阐述国内外道路交通和车辆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车辆被动安全性研究的状况和主要研究方法,并针对国内道路交通的特点,提出我国车辆被动安全性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建立基于车轮全不制动且转向轮有转向角的车辆模型,并对此工况下碰撞后车辆的动力学和运动学进行分析并给出计算公式,最后运用Pc-crash软件进行轨迹模拟,分析得到碰撞后车体的运动状态,为事故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采用uTekMa模态测试系统,对某型汽车转向管柱的模态进行实测,得到包括固有频率在内的前6阶模态参数,分析表明该转向管柱不会发生怠速振动现象,说明其结构设计合理。测试方法可为其它型号的转向管柱模态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车辆高速行驶时的中心区操纵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心区"路感"是评价该性能的重要依据。转向系统是影响中心区操纵稳定性的关键系统,本文基于多体力学软件ADAMS建立了包含传动比、干摩擦、刚度等环节的转向系统,并嵌入整车模型中,通过改变相应参数,研究其对中心区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从而为车辆性能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国内拖拉机生产制造企业转向性能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弊端及需要改进的方向。提出了拖拉机在极限工况下转向轮摆角检测和常规工况下最小转向圆半径检测新方法,并对其检测原理和检测过程进行概述。通过对两种新检测方法的介绍,为拖拉机转向性能检测新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EPS系统助力电机的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EPS系统助力电机的选型、安装以及电机最大转矩和最大转速的确定,并仿真分析了电机转动惯量和阻尼对转向灵敏度及转向路感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可为EPS系统助力电机的匹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车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转向力发涩及转向回正残余角偏大的问题,利用实车测试及理论计算对转向系统摩擦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用降低电动转向管柱摩擦及优化助力曲线等措施进行控制。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转向力及回正残余角,证明所采取的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8.
19.
履带式车辆斜坡转向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履带式车辆的运动特点,运用数力学中矢量分析理论和方法,推导了接地比压为线性分布时履带式车辆在斜坡上转向时,瞬时转向中心偏移量与车辆重心位置、转向半径、行进速度、加速度、车辆方位相互关系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瞬时转向中心偏移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指出了导致转向不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