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发病情况 1988年我市家蚕普种暴发了微粒子病。全市20个蚕种场有11个场感染了微粒子病。查出带毒和超毒的制种批100个,毒蛾671个,共烧种51批43434张。占制种量的5.1%(不含江北场),另烧带毒种批有毒蛾的号1700张。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  相似文献   

2.
家蚕微粒子病蛾不同制种日分布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4个原种带毒批微粒子病母蛾在不同制种日之间的分布状况做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72 4 6 %的带毒批在不同制种日之间微粒子孢子带毒集团检出率未见显著差异 ;2 7 5 4 %带毒批在不同制种日之间微粒子孢子带毒集团检出率有显著差别 ,制种首、末日带毒蛾数的多少没有明显的规律。在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时 ,应采取逐日分层抽样方法 ,以提高送检样本对全批毒率的代表性。如果有选择地在某一天袋蛾 ,不仅不能正确反应该批的微毒情况 ,反而可能使检验样本的毒率增高 ,造成合格蚕种的误淘汰 ;也有可能造成检验样本的毒率降低 ,导致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  相似文献   

3.
作为蚕种检疫的唯一对象——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铜梁县蚕种场自1988年始发生少量超毒批以来,至今10余年,因微粒子病损失蚕种量达10万余张,影响了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1992年,微病超毒烧种达6.5万余张,占制种量的64%,导致种场严重亏损.而1993~1995年,微粒子病超毒烧种率始终徘徊在当年制种量的14%~20%之间,极大地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种场的生存和发展,1995年春蚕生产结束后,我场在对内部管理进行深层次的全面整顿基础上,总结历年的防微经验和教训,以严格技术管理、强化责任为重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由于微粒子病的抬头,各种场对原种的补正检查和预知检查极为重视,有的增加了镜检力量,增添了镜检设备,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效果很差。据我市1989年春制种母蛾镜检结果,共烧超毒种166个制种批计47478张(不含江北场越年种),占总制种量的4.07%。  相似文献   

5.
今秋我市8个蚕种场制种,共制一代杂交毛种23万余张,经镜检,微粒子病超毒蚕种99780张,占总数的42%,比今年春季微粒子病毒率4.05%上升37.95%,是历史上毒率最高的一季。现就我市今秋微粒子病大暴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家蚕微料子病在我省暴发并迅速蔓延。1989年全省因微粒子超标烧种10O多万张,占全省年生产蚕种量20%左右,直接经济损失1千多万元。因超毒和烧种造成对环境污染,蚕种供需矛盾所增大的损失更无法估计。尽管我省1987年以来,家蚕微粒子病暴发,引起了行业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控微除微的措施.但微粒子病不仅没有控制住,相反带毒面在扩大,病毒率在增加。以我市为例:1889年全市  相似文献   

7.
我场1985年秋制的蚕种曾出现过严重的微粒子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1986年6月停产整顿,9月恢复生产,在上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帮助和全体职工的努力下,1986年秋制得净种6800多张,(毛种7437.5张),检毒蛾数51790个,有毒蛾数2个,毒率0.0039;(不超0.01为合格).1987年春制种四批,得种8500多张(毛种9336.5张)检查蛾数71512个,无毒,茧质调查各批均比我区桑蚕良种凡育规程标准略高,据统计:“7532”春蚕.克蚁产茧实绩4.86斤,标准是4斤,提高21%,死笼率0.90,标准  相似文献   

8.
我市各种场制种,实行抽样检查,抽样办法按《四川省蚕种繁育质量检验办法》执行.在抽检母蛾的过程中,要求每批都要能够分别代表制种批从起头到末尾的母蛾总体.在镜检时,第一次抽检中,未检出毒蛾,判定该批为合格种,如检出有毒蛾,且一、二检毒蛾达到千分之五以上为不合格种.如一、二检查出毒蛾合计未达到千分之五以上,判定该批为带毒合格  相似文献   

9.
<正> 一、病害情况 1990年我市家蚕普种微粒子病呈继续蔓延的趋势。全市20个蚕种场全年共生产普种毛种1625706张,其中超毒烧种155014,占总张数的9.54%,带毒种325076张,占总张数的20%。1989年我市超毒烧种为6.95%,带毒种为13.63%,1990年比上年超毒烧种增加了2.59个百分点,带毒种增加了  相似文献   

10.
微粒子病发生与控制的一个实例余杭蚕种场袁笑妹,金子堂我场从89年秋期开始发现微粒子病,逐年上升,到91年秋期24个制种批有19个制种批有毒,淘汰毛种7000多张,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我场的蚕种生产。场领导及时组织全场职工,通过学习、讨论,多次...  相似文献   

11.
朱传平 《蚕学通讯》2001,21(4):14-16
我站由于全部是原蚕饲育,饲育户数多,消毒防病面广,工作量大,工作环节多,一个作业组内稍有不慎,便难免有一、两户感染上微粒子病,如果并户制种很可能造成大批的烧种.1989年前后因微粒子病超毒大量地烧种,便开始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先是在作业组内按户抽检100个以上的苗蛾后并批制种,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发展到从100个以上苗蛾那天算,连续抽检三天母蛾后并批制种,虽然能够检测出某一户的微粒子病病率,并按病率大小并批制种,但无法判定是否合格,且有可能让人钻空子和增加送检后的超毒种率,直到1995年春季才在全站试行严格分户制种.为了把超毒种率控制到最低限度,避免蚕种因一、两户有毒的作业组并批制种后造成的整批超毒损失,特进行此项试验.  相似文献   

12.
我区桑蚕种生产防治微粒子病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焕生 《广西蚕业》1997,34(1):31-33
近年来,微粒子病对我区的蚕种生产威胁很大,1993年各蚕种场生产普通种795780张,超毒淘汰蚕种47803张,淘汰率6%。1994年生产蚕种603037张,超毒淘汰133990张,淘汰率22.21%。1995年生产蚕种922342张,超毒淘汰127510张,淘汰率13.82%。1996年生产蚕种572204张,超毒淘汰31872张,淘汰率5.57%。由于受微粒子病严重危害,不少蚕种场在经济上蒙受巨大的损失。虽然几年来备蚕种场在防微工作上,都做了大量工作,从全区来说,病毒逐步下降,但是在1996年秋各场生产蚕种190589张,超毒淘汰26047张.淘汰率达13.76%,病毒又有所回升,且有蔓延趋势,出现制种批或段超毒的蚕种场较多。  相似文献   

13.
搞好桑叶消毒是防治微粒子病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维强 《蚕学通讯》2005,25(2):40-41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微粒子病的暴发与蔓延,各蚕种场在蚕种生产过程中都采取了相应的防微措施.特别是近几年采用桑叶全程清洗消毒措施,使生产的蚕种因检疫不合格而烧种的比例大为降低,但就不同地区来讲,其防微水平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如重庆市2003年共检种148.79万张,平均超毒率为4.8%,而最高的超毒烧种达36.6%,带毒蚕种最高的达63.5%.2004年春季全市共检种102.3万张,烧种4万多张,平均超毒率4.5%,带毒率达25%.笔者认为,食下传染是造成上述烧种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微粒子病食下传染是蚕种生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新华蚕种场是我省微粒子病危害严重的场之一,该场自1985年发生微粒子病以来,毒率逐年增加。微粒子病不仅使该场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我市蚕种供需平衡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为防治新华场微粒子病危害,摸索出一套村办蚕种场防治微粒子病的方法,1990年我们针对新华场以往防病防毒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及村办蚕种场的特点,在养蚕、制种等各个环节,制订了一套防病防毒  相似文献   

15.
廉江县蚕种场自1981年建成投产后,到1991年春繁病毒率都很低,大多数是万分之几,最高的1986年春繁只有0.8%。1991年夏蚕种大缺,当时廉江县据不完全统计,调用了4省(区)10多个种场的蚕种。这些蚕种毒情不详,原蚕户也养了。到了秋养原种前的准备,全场当时工作运筹安排不当,投入原蚕区消毒的人力物力严重不足,消毒不彻底,导致秋制种微粒子病大暴发。当年秋制蚕种67594张,镜检蛾16851盒,有毒562盒,淘汰蚕种3960张,毒率为5.86%。1992年春繁,病毒迅速蔓延,制种53324张,镜检蛾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清远蚕种场自1965年办场以来,已有24年制种历史,现建筑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干部、职工35人,年制种量可达六万张左右,本场81年以前未发现微粒子病,对消毒防病工作较为忽视。81年秋蚕微粒子病开始露头,83年春蚕期该病大暴发,致使当年烧毁超毒蚕种13241张。虽然经过历年多方努力,仍未能将此病控制,而且出现了多次反复的现象,87年秋,该病进入高峰期,秋蚕制种的病毒率达到0.7%,正当我们感到绝望与傍徨之际,得到了省蚕业研究所和省丝绸公司的关怀和帮助,推荐了一种新的消毒  相似文献   

17.
潼南县蚕种场地处县城边凉风垭,是1958年新建的县级蚕种场。人少、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养种蚕自有成片桑园少,主要依靠大佛、四方、双江、哨楼四个乡49个原蚕队的桑树制种,建场以来至1988年前各年各季自制蚕种均无微病发生,制出了885666万张的无毒合格种。自1988年开始,制种生产遭受到微粒子病的袭击。连续三年因微粒子病发生制出的不合格蚕种烧种数逐年上升,由小到大,1988年烧毛种0.7450万张,1989年  相似文献   

18.
原罗定市蚕种场建立于1978年,当年下半年开始制种,至1991年参加国家“八五”防微攻关前,年年制种,年年均有超毒批次蚕种,14年共制种771037张,微病淘汰蚕种达50107张,淘汰率为6.50%,经济损失严重。1992年起参加“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新技术研究”的防治微粒子病攻关场,在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省丝绸公司、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子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子危害。  相似文献   

20.
原蚕微粒子病的发生是蚕种生产的大敌。多年来我市蚕种供应混乱,广西等外地带毒蚕种大量流入我市蚕区的村村户户。我市经常发生洪灾,微粒子病毒借助洪流传播。可以说,当前在我市蚕区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