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婺源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亦是千年茶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产茶胜地,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近年来,婺源实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战略,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开启县域经济“换道超越”的生态经济强县新模式,由以特色旅游为主转变为以特色旅游、绿色茶业并举的县域经济发展新形态,打造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跨越”的“婺源样本”。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总结婺源县茶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品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产业兴农、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婺源绿茶品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婺源茶产业紧紧围绕把婺源建成中国著名绿茶之乡,赣、浙、皖三省交界区域茶产业发展中心,茶业经济综合实力进人全国县级前三强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技兴茶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标准高效茶业,推动名优茶比重,产品附加值和出口创汇实现“三个提升”,全面增强婺源绿茶综合竞争力,促进了茶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生态畜牧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落地。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生态畜牧旅游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表现为生态休闲畜牧旅游区初步构建、现代生态畜牧旅游示范点各具特色、生态畜牧旅游产品与服务较为丰富。文章结合乡村地方元素,打造特色生态畜牧旅游区;坚持整体经营理念,推动生态畜牧旅游业融合发展;借助数字技术工具,开发新型生态畜牧旅游产品,在促进生态畜牧旅游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生态畜牧旅游逐渐成为培育农业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增长点。文章基于生态畜牧旅游与乡村振兴内涵特征,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实践表明,生态畜牧旅游产业发展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吸引专业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赋能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延伸主客共享,注入生态畜牧旅游新活力;聚焦乡村特色,增强生态畜牧旅游生命力;强化土地要素支撑,提升生态畜牧旅游土地利用效益的创新路径,通过上述路径可以充分发挥生态畜牧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婺源茶产业发展壮大,分析了婺源茶产业发展现状,并从基地建设、加工升级、扩大出口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周沁琳  胡福良 《蜜蜂杂志》2020,40(10):17-20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休闲旅游推进的背景下,蜂旅融合的蜂业旅游模式也迎来了春天。蜂旅融合是将蜂业与旅游业融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了蜂业旅游的发展背景和市场前景,从丰富旅游业态,延长蜂业产业链、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以及促进经济增收,推动旅游产业振兴这2个方面分析了蜂业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并以浙江省长兴县“蜂情小镇”为实例分析了其蜂旅融合的发展成效,最后为蜂业旅游的更好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蜂业旅游的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秭归县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充分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立足茶叶优秀品质,茶旅融合延伸茶产业链,助力茶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公司通过“物化”与“活化”的方式积极传承和创新茶文化,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情怀和强烈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9.
婺源县境内山峦叠翠,森林覆盖率达82.5%,是一个“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典型江南山区农业县。婺源产茶历史悠久,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近年来,该县立足茶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品质优势、人文优势,  相似文献   

10.
1背景和意义1.1发展草牧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契合国家政策200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青海、西藏等生态脆弱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要突出生态功能,要把生态功能放在第一位,支持甘孜、阿坝建设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推进脱贫攻坚,发展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经济等,努力把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成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一环,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立足本地条件,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2.
<正>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婺源县,全县国土面积2 947km2,人口36万,森林覆盖率82.6%,水能蕴藏量达15.6万kw。婺源作为旅游大县,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针对此,婺源县农业部门结合全县实际,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确立了今后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是从质量上下功夫发展生猪产业;二是发展山羊等草食畜禽;三是大力发展无污染的蜜蜂产业。现就婺源县中蜂养殖发展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茶产业作为传统产业之一,在供给侧方面呈现较为复杂的状态.婺源县在茶园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茶树品种单一、零散茶园较多且管理不规范,茶园建设标准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茶叶生产上,婺源县茶企加工设备较为先进,但茶叶加工工艺技术较为传统,主要原因是缺少制茶工匠,人才瓶颈影响到产品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婺源茶业资源的调查,从婺源茶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茶业经济对婺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分析入手,阐述了茶产业的全民性、社会经济性和发展潜力性。根据婺源的地理、生态、品质和产业基础优势,提出了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的构想,并在对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婺源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强做大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疆畜牧业》2021,(3):4-1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本法. 第二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适用本法.  相似文献   

16.
婺源县产茶历史悠久 ,是中国绿茶之乡。婺源绿茶 ,唐载《茶经》 ,宋称绝品 ,明清入贡 ,中外驰名。1 999年全县茶园面积 1 3.2万亩 ,茶叶产量 60 0 0t,总产值 60 0 0万元 ,其中名优茶产量 650t,产值 2 52 0万元。近几年来 ,婺源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依托本地的生态资源优势 ,开发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的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把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的突破口放在开发“AA”级绿色茶叶和有机茶上进入 2 1世纪 ,人类日益关注地球生态环境保护 ,传统的工业文明正向生态文明转变 ,崇尚绿色消费已…  相似文献   

17.
正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互为支撑、互相推动。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一体发展、全面进步,加快梳理和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堵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山凿路、积势蓄能。  相似文献   

18.
珙县是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县、省级贫困摘帽县、"6·17"地震重灾区。近年来,我县以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把蚕桑基地建设融入国家生态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全力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婺源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婺源是中国绿茶之乡,茶产业是婺源的传统特色产业.2006年,全县茶园总面积9 180hm.,茶叶总产量5 800t,茶业总产值3.08亿元.笔者运用战略性分析模式--SWOT法,分析与评价婺源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并据此提出新形势下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正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在发挥乡村多种功能、丰富乡村产业业态、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致富渠道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企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城乡经济循环。——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