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利用性诱诱捕器在桑园田间不同高度诱捕桑螟雄蛾。结果表明:6月份前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2 m时诱虫量最高,效果最好。随桑树高度增加,当诱捕器低于树冠高度时,影响了诱芯中性信息素的扩散,从而导致诱虫量较少。因此6月份后,诱捕器高度为2 m时诱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3.
探讨了性信息素引诱剂对桑螟成虫的诱杀效果和对桑螟幼虫在桑园的消长动态监测效果,分析了桑螟的世代发生规律,为指导桑螟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利用性信息素进行害虫的发生期预测,是当今较先进的测报方法。作者在1991年利用桑螟、野蚕的活“处女”蛾进行诱蛾测报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一、试验方法 1.试验场地与诱盆设置:选择一块30亩面积的连片桑园,每10亩地放一只性诱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桑螟性引诱剂对成虫的引诱效果,把桑螟性引诱剂诱捕器置于历年桑螟为害较重的4类桑园,并设置不放诱芯对照区;同时比较了不同悬挂高度、不同放置间距的诱捕器对桑螟雄成虫的诱捕效果;并记录试验期间气象状况。结果表明,诱捕器在4种不同类型的桑园都有很好的诱捕桑螟成虫和控制桑螟幼虫的效果;诱捕效果与气象状况有关,诱捕期间晚间无风日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有风日;诱捕器间放置距离50m的诱捕效果优于30m,效果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影响不显著。诱捕雄成虫对下代桑螟幼虫有良好控制作用,4类桑园防效都在55%以上,最好处理区达到69.4%,并且有持续控制的效果。所以,新型飞虫诱捕器宜于在桑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重要害虫。桑螟有成虫取食现象,但是取食获得的水和糖分对于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卵巢解剖、行为观察、性信息素滴度的分析,详细研究了喂食对桑螟存活、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桑螟羽化后雌蛾卵巢并未成熟,但可以当日交配,雌蛾平均交配次数为1.3次,雄蛾则为2.7次,雄蛾的交配次数显著高于雌蛾,交配间隔时间雌蛾长于雄蛾。饥饿不喂食桑螟成虫存活时间短(雌蛾3.47 d,雄蛾3.13 d)、交配次数少(0.53次)、产卵量低(21.3粒),卵孵化率低(82.2%)。喂食纯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显著增加(雌蛾6.72 d,雄蛾6.13 d),交配次数提高(1.0次),产卵量也显著增加(62.3粒),卵孵化率高(96.3%)。喂食糖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最长(雌蛾10.0 d,雄蛾9.59 d)、交配次数高(1.38次)、产卵量高(204.4粒)、卵孵化率高(92.8%)。由于寿命的极大差异,喂食糖水与纯水的雌蛾在交配次数、产卵量上都有显著差异,但在卵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饥饿情况下释放性信息素的雌蛾比率比较低,只有45.5%...  相似文献   

7.
桑尺蠖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尺蠖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通过气相层析与触角电位联用(GC-EAD),测定出6种环氧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触角电位响应,大田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中3Z,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2)和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1)为桑尺蠖的性信息素组分,这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SR-2与SR-1的10:1混合物对桑尺蠖雄成虫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可望用于桑尺蠖的性诱测报和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8.
桑蛀虫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浦冠勤  谈忠兴 《蚕业科学》1992,18(3):159-163
采用大田性诱测定及触角电位测定技术,从八种合成样品中筛选出反3,顺13-十八碳双烯醇-1乙酸酯,对桑蛀虫雄蛾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触角电位响应,这一结构通过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的气相层析而得到确证。触角毛测定结果表明,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其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接受并作出的反应,通常在0.01μg就能引起敏感反应,且这种反应是专一的。性诱测报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蛾量高峰日与全代发蛾50%高峰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性诱蛾量高峰日可作为蛾高峰期的指标发布虫情预报。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8种人工合成剂中筛选出反3,顺13—十八碳双烯醇—1乙酸酯对桑蛀虫雄虫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触角电位反应,并以此对成虫发生规律进行的性诱监测表明,结果与常规调查结果相吻合,并与触角电位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刘乌南 《蚕桑通报》1994,25(1):55-56
(一)桑螟的发生与为害地处浙西南低丘红壤上的龙游蚕种场,系我省七十年代中期新创办的生产一代杂交种的专业蚕种场.全场有专用桑园400余亩,年产普通种在10万盒左右.近年来,桑园遭受桑螟的为害时有发生,1992年的中秋期桑螟大暴发,亩虫量达1000多条,严重的桑园首虫量达2500/3000条.全场平均虫叶率达38.5%,其中有200余亩虫叶率达55%,严重地影响中秋期的养蚕制种生产.为确保养  相似文献   

11.
12.
桑螟防治技术的试验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明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桑螟(Diaphania pyloalis)的防治效果,分别在室内与田间进行了螟黄赤眼蜂寄生试验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试验螟黄赤眼蜂对桑螟卵的寄生率为91.67%,螟黄赤眼蜂羽化出蜂率为100%;田间试验在每次桑螟成虫羽化高峰期第2~3天后投放螟黄赤眼蜂卵卡,以每667 m2每次投放10 000粒螟黄赤眼蜂卵的生物防控效果最优,投放4次后桑螟虫口减退率可达到100%,防治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将螟黄赤眼蜂用于桑螟生物防治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以柑橘木虱信息素复合诱捕器进行橘树树冠挂放不同高度及方位诱集柑橘木虱成虫的试验,结果表明:诱捕器挂放高度以橘树树冠顶部的为较好,比挂放在中部和基部的诱集虫量分别增25.2、42.8头/株,诱虫率分别增50.2、85.3%。挂放方位以东部、南部的诱虫量偏多,其东部平均每株34.4头、南部33.4头。并建立人工目测成虫与诱捕器诱集的成虫之间的线性方程为y=0.727x-12.47;目测若虫和成虫的总虫量和诱捕器的成虫数量之间的线性方程为y=0.711x 9.161。可替代目前采用人工田间目测柑橘木虱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董廷宣  杜家纬 《蚕业科学》1992,18(2):127-128
<正> 桑蟥是桑树害虫中被列为检疫对象的一种,广泛分布在全国近20个省、区。在山东地区,桑蟥为害乔木桑尤为严重,且人工和药剂防治困难,在应用药剂防治时常与养蚕安全有矛盾,故研究先进的防治技术是当务之急。应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近年国内、外新兴的防治技术。应用人工合成的桑蟥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杀雄虫,可大大降低交配率,压低田间虫口密度。此法具有专一性强,无污染,对天敌无害,对养蚕无影响等优点,是一种经济、高效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桑螟越冬老熟幼虫控温试验和第6代桑螟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状况的观察得知:桑螟越冬是休眼性越冬,在20℃、25℃和30℃下,越冬老熟幼虫可迅速恢复正常发育,化蛹和羽化,而且以25℃为最适发育温度;在条件适宜时第6代桑螟老熟幼虫可不越冬,继续发育,完成世代;在自然条件下,当气温下降至16℃以下,未越冬的幼虫均停止生长发育而逐渐死亡,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6℃以上,越冬老熟幼虫结束休眠而化蛹。  相似文献   

19.
桑螟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江苏省苏州市浒关和横泾等地的桑螟为研究对象 ,系统调查了桑螟全年 5个世代各龄幼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发生情况。 3年共收集到桑螟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 14种 ,其中姬蜂 7种、茧蜂 3种、小蜂 3种、寄蝇 1种。在天敌寄生蜂中 ,桑螟绒茧蜂为当地的优势天敌种群 ,对桑螟的发生与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桑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桑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钱祥明,洪志英,王卫明,管小康(吴江市蚕桑指导站)(吴江市多管局)桑螟DiaphaniapyloalisWalker俗名青虫、油虫、卷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江苏省秋期危害桑叶的主要害虫。1991-1993年吴江市开展对桑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