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药理学是一门桥梁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知识与药学知识的关键学科,是医科类院校大部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对于实践性强,对于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药学专业来说,药理学更是一门核心课程。然而对于我院药学专业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与本专业本科层次的学生相比,医学和药学的基础知识都相对薄弱,个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蓝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药理学知识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2.
正《动物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专业基础课程与畜牧兽医生产实践的桥梁学科。目前,在锦州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动物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药物和药理知识的惟一课程,学科地位非常重要。现在的教学模式仍是"教师中心"和"课本中心"的课堂灌输式讲授,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过于死板、枯燥无味,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即便是多媒体授课,仍不能解决书面教材和传统教具的弊端,教学效果较差[1]。  相似文献   

3.
《兽医药理学》和《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教学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这2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同为一个"理"字贯穿始终,为了提高《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增强学生对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解,对《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动物生理学》内容的引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探索中药炮制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利用直播课堂、雨课堂、智慧树等软件学习中药炮制知识,并依托钉钉、超星、微信和QQ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设计与开展中药炮制学在线教学,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线下教学弥补了线上教学互动差、管控缺乏、学习气氛不足等缺点,教师针对线上学习的课程疑难点进行重点疏导与讲解。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本文从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验课程、创新考核评价等方面总结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模式,以保证教学质量,促进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较长,在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已经有些成熟的做法,但多数还是对教学模式等宏观的研究和实践,如德国的"双元制"、法国的"工学交替"等,对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虽然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在高职教育的许多方面做了研究和探索,但有关课程开发的研究还很薄弱,...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注重"训练"的特征,在解决了学生有效识记和理解概念的同时,对于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作用有限。知识建构理论打破了基于任务或问题的导向模式,推崇深层建构和学生参与知识的创造过程,具有明显的"创造"特征。本研究以动物医学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通过试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试验,探讨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和创造力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试验班的知识建构创造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创造力培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班的传统训练教学模式;对学生整体创造力的培养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训练教学模式,其中在创造力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三个方面都显著高于传统训练教学模式,在冒险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天然药物免疫促进剂和调节剂开发应用研究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70年代以来,免疫学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现代免疫学已形成了包括免疫生物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分子免疫学和中药免疫药理学等许多分支。中药免疫药理学这门学科是建立在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免疫药理学知识基础上的。21世纪,医学模式将从治疗型向预防型转变,人类将...  相似文献   

8.
建筑设备是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点多、繁杂,课时少,教学难度大.本课程团队历时3年进行教学创新,尝试"以学生为主体""予教育于教学中"的教学新理念,探索智慧教学,采取课堂多媒体面授、课程网站数字化教学、现场实地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协调...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全球的迅速兴起,给传统高等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影响,以往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新时代高校教育的要求.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运用公安信息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安信息管理学课程的实训教学,课题组研究和实践了新型实训教学模式,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从混合式教学模式产...  相似文献   

10.
李德成  石锐  刘庆燕 《兽医导刊》2020,(2):252-252,219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教育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OBE教学法等已应用于相关学科.《中兽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无数的实践和总结的一门结合中药、针灸、诊法等为一体的传统医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医学素养以及提升兽医技能的重要课程.本文就从因材施教、丰富教学手段、删繁就简、实践活动等方面论述《中兽医》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更好的便提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船体加工与装配"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工程背景知识多,内容抽象,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本文结合船体加工与装配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体会,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是"后MOOC时代"(MOOC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提出的一种融合实体课堂和线上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是MOOC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探索基于SPOC平台的可持续混合教学模式,笔者在简要综述MOOC及SPOC特点及应用进展的基础上,以"动物生物化学"课程为例,优化建设其SPOC在线学习平台,进而探索和设计基于该平台的混合课程教学模式,即课上-课下优势互补、线上-线下交互渗透、讲授-研讨深度融合,使学生线上学知识,线下学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从中药和药理学中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本文系统论述了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定义、分类、作用;详细地分析了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趋势;指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将为中药药理学和实验动物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专业性极强。本文通过深挖兽医药理学这门专业课所蕴含的隐形思政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兽医药理学这门课程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兽医药理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力,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将思政教育与《兽医药理学》课程专业知识融合,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通过对《兽医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围绕《兽医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寻找思政教育融入点,挖掘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要求教育领域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多元化的法律人才,"互联网+法学"就成为当前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契机和方向.论文着眼于"互联网+"时代对法学本科理论课程教育的影响,以法学本科理论课程改革为尝试,围绕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计、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思考,为法...  相似文献   

17.
熊霄 《科技视界》2022,(2):98-100
为改变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僵化的问题,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导向,以中国大学慕课SPOC在线课程的建设和运用为基础,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该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职"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适合中职教育发展的以培养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我校"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个性化教育为抓手,在学生培养方面要形成鲜明的特色"的号召下.体育部发动全体教师,组织学习,总结经验,达成共识.目前比较适合我校体育发展、体育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是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根据体育工作部总的要求,结合健美操教学特点,经过一年教学实验,构建了我校健美操体育俱乐部式教学体系. 1.课程指导思想 根据终身体育的思想,学生的需求,社会大众健身的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锻炼,快乐中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主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教育要求不断创新。文章根据世界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大学发展现状,提出了大学物理课程与"慕课"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模式的弊端,进而提出"慕课"教学模式。何为"慕课"?大学物理与慕课结合的优势在哪里?以及这种新方式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做了详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