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竹子内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 4-二甲氧基苯基)-乙酮(1)、吲哚-3-乙酸乙酯(2)、吲哚-3-乙酸(3)、吲哚-3-乙酮(4)、吲哚-3-乙酸甲酯(5)、latifolicinin C(6)、白僵菌素(7)、1, 3-diamino-1, 3-dimethylurea(8)和2, 3-丁二醇(9)。[结论]除化合物3、7、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黄芪内生真菌AR15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及其对黄芪白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形态学方法和ITS序列鉴定该AR15,使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结合HPLC对AR15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黄芪内生真菌AR15为Penicilliumsp.,分离到的8个吲哚二酮哌嗪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fumitremorgin B(1)、cyclotryprostatins B(2)、verruculogen(3)、tryprostatin B(4)、tryprostatin A(5)、cyclotryprostatin A(6)、cyclotryprostatins C(7)、cyclotryprostatins D(8),所有吲哚二酮哌嗪对黄芪白粉病原菌都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3和6的MIC值达到3.13、1.56和6.25μg·mL~(-1)。  相似文献   

3.
对海绵Pseudoceratina purpurea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多种分离手段对海绵Pseudoceratina purpurea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运用多种波谱分析手段和与文献报道对比的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海绵Pseudoceratina purpurea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为hyrtiosin A(1),5-羟基-1H-吲哚-3-羧酸(2),11-hydroxy-12-(5-hydroxy-1H-indole-3-yl)-ethanone(3),Stevensine(4),Spongiacidin A(5),Oroidin(6),2-bromoaldisine(7),Aaptamine(8),demethylaaptamine(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绵Pseudoceratina purpurea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 L.)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姜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姜黄非药用部位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3-吲哚甲醛(1)、光色素(2)、3-O-(α-D-半乳糖)-(1″→6')-O-β-D-半乳糖苷–丙三醇(3)、姜糖脂A(4)和noralpindenoside B(5)。[结论]5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姜黄非药用部位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刺山柑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反相RP-18柱色谱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方法 (1H-NMR,13CNMR,MS),结合文献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刺山柑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依次确定为(R)-2-甲基-2,4-二甲氧基-6H-吡喃-3-酮(1),1H-吲哚-3-乙腈-4-O-β-吡喃型葡萄糖苷(2),3-吲哚甲酸(3),尿嘧啶(4),5-(methoxymethyl)-1H-pyrrole-2-carbaldehyde(5),4-羟基-5-甲基呋喃-3-羧酸(6),苯甲酸(7),水杨酸(8),(2R,4a R,8a R)-3,4,4a,8a-tetrahydro-4a-hydroxy-2,6,7,8a-tetramethyl-2-(4,8,12-trimethyltridecyl)-2Hchromene-5,8-dione(9),α-生育酚(10),异槲皮苷(11),芸香苷(12)。【结论】化合物1,3,5,6,9,10均为首次从刺山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D101大孔树脂、聚酰胺和硅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分别对西藏有毒植物茎直黄芪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等数据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茎直黄芪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氧化氮苦马豆素(3)、1-羟基吲哚里西啶(4)、斑荚素(5)、山奈酚-4'-甲基醚(6)、鼠李柠檬素-3-氧-β-D-半乳糖苷(7)、角鲨烯(8)和苦马豆素(9),除化合物9外,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茎直黄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采用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薄层色谱法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药用植物美丽蛇根草Ophiorrhiza rosea Hook全草甲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分化合物结构,研究美丽蛇根草的生物碱成分。结果表明:从美丽蛇根草中共得到4个吲哚生物碱化合物,分别鉴定为Harman(1)、Strictosidinic acid(2)、5-Carbomethoxylyaloside(3)、Lyalosidic acid(4);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各种取代的靛红1、二烯酮3-烯基氧化吲哚2与脯氨酸或硫代脯氨酸,在有机溶剂乙腈中回流,进行1,3-偶极子3+2环加成反应,获得6个新型的姜黄酮骨架双螺环吡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3a~3f,Scheme 1),产率65~81%,dr值10∶1~15∶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采用MTT法研究了3a~3f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a对K562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为27.9μM),接近于阳性对照药顺铂。  相似文献   

9.
利用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采自中国南海的鸟氨酸微菌属放线菌HN-E31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研究,通过1H NMR、13C NMR和质谱等波谱技术,并参照相关文献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脯-缬)二肽(1)、环(脯-亮)二肽(2)、环(脯-异亮)二肽(3)、环(脯-苯丙)二肽(4)、环(亮-丙)二肽(5)、环(异亮-丙)二肽(6)、苯丙氨酸(7)、3-hydroxyacetyl-indole(8)、3-吲哚甲醛(9)、水杨酸(10)、尿嘧啶(11)和对羟基苯甲醛(12)。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鸟氨酸微菌属放线菌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植物细菌病害日趋严重,并缺少有效防治药剂的问题,从前期筛选获得的具有抗菌活性且次级代谢产物丰富的海洋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D5发酵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并进行抗菌活性评价,阐明目标真菌的抗菌活性成分,为新颖结构抗细菌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方法】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采用核磁、质谱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化合物进行抗6种植物病原细菌燕麦食酸菌(Acidovorax avenae)、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密执安棒形杆菌(Clavibater michiganensis)、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活性评价,获得活性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从海洋杂色曲霉D5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发酵培养基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包括4个2-羰基-4-苯基喹啉生物碱,viridicatin(1)、3-O-methylviridicatin(2)、3,6-O-dimethylviridicatin(3)和3-O-methylviridicatol(4);2个双氧代哌嗪生物碱,(+)-cyclopenol(5)和(-)-cyclopenol(6);3个喹唑啉fumiquinazolines生物碱及其衍生物,versicoloid A(7)、chrysopiperazine C(8)和cottoquinazoline A(9);以及3个蒽醌类化合物,versiconol(10)、averufin(11)和noraverufanin(12)。抗菌活性结果表明,2-羰基-4-苯基喹啉生物碱3,6-O-dimethylviridicatin(3)具有显著的抗植物病原细菌活性,对青枯雷尔氏菌和野油菜黄单胞菌的MIC分别为50和100μg·mL-1。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表明,C-6位置的甲氧基可能是该类化合物发挥抗植物病原细菌作用的关键基团。【结论】海洋杂色曲霉D5代谢产物丰富,能够产生结构多样的生物碱和蒽醌类化合物。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和3个蒽醌类化合物,其中3,6-O-dimethylviridicatin(3)对青枯雷尔氏菌和野油菜黄单胞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有开发成为抗细菌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黄瓜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乙醇提取、不同极性溶剂萃取法初步分离,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反相硅胶(RP-18)、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技术对黄瓜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文献比对,鉴定出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瓜根不同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对羟基桂皮醛(1)、4-hydroxy-4-(3-oxo-1-butenyl)-3,5,5-trimethylcyclohex-2-en-1-one(2)、loliolide(3)、ligballinol(4)、对甲氧基苯酚(5)、3-吲哚甲醛(6)、3-氨基吲哚(7)、3-吲哚甲酸甲酯(8)。结论 化合物2、3、4、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具有高抑菌活性的新型化合物。【方法】以3-吲哚乙腈为原料,经过1-位烷基化、2-位氧化和3-位烷基化反应,合成1,3-二取代-2-氧代-3-吲哚乙腈类衍生物,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核磁共振谱(1 H NMR、13 C NMR)和低分辨质谱(LC-ESI-MS)分析,并分别测定合成衍生物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小麦赤霉病菌、茄子黄萎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经1 H NMR、13 C NMR和LC-ESI-MS分析确认,成功合成了6个1,3-二取代-2-氧代-3-吲哚乙腈类衍生物(3a~3f)。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6个目标化合物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结构与活性相关分析说明,此类化合物骨架中芳香苄基对抑菌活性的贡献优于脂肪烃基异戊烯基,且芳香苄基中氟原子对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1-位和3-位同为对氟苄基的化合物3f(1,3-二对氟苄基-2-氧代-3-吲哚乙腈),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均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有效中浓(EC50)分别为28.06和31.36μg/mL。【结论】本研究的合成方法简单、高效,合成的化合物3e和3f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均高于其他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晓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672-7673
[目的]研究拟诺卡氏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用NMR和MS等方法解析其结构。[结果]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白鲜碱、6-羟基-4-(4-羟苯基)-7-甲氧基香豆素、4-异丙基苯甲酸、β-吲哚甲酸。[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芜菁(Brassica rapaspp.rapa)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对新疆芜菁营养生长期(肉质根生长)不同发育阶段(前期、盛期、成熟期)、不同生长部位(根、茎、叶)中硫甙葡萄糖苷质量分数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长部位含有7种脂肪族硫苷、1种芳香族硫苷和4种吲哚族硫苷共12种硫苷,具有一定的差异。7种脂肪族硫苷分别为2-羟基-3-丁烯基硫苷、4-甲亚砜丁基硫苷、2-羟基-4-戊烯基硫苷、5-甲亚砜戊基硫苷、3-丁烯基硫苷、4-戊烯基硫苷、4-甲硫丁基硫苷;1种芳香族硫苷为苯乙基硫苷;4种吲哚族硫苷为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3-吲哚甲基硫苷、4-甲氧-3-吲哚甲基硫苷、1-甲氧-3-吲哚甲基硫苷。其中,2-羟基-4-戊烯基硫苷与5-甲亚砜戊基硫苷在新疆芜菁根部未检测出,在肉质根生长前期,根、茎、叶部位未检测出。根、茎、叶中脂肪族硫苷质量分数在总硫苷中所占比例较大,根部主要硫苷成分有4-甲硫丁基硫苷、苯乙基硫苷、3-丁烯基硫苷,茎部主要硫苷成分有3-丁烯基硫苷、4-甲硫丁基硫苷、1-甲氧-3-吲哚甲基硫苷,叶部主要硫苷成分有3-丁烯基硫苷、2-羟基-3-丁烯基硫苷、4-戊稀基硫苷。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了菊芋叶中的多酚类成分,经正、反相色谱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了这些成分,并根据UV、MS和NMR数据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从菊芋叶中分离并鉴定的7个多酚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3,5-二咖啡酰奎尼酸(2)、1,5-二咖啡酰奎尼酸(3)、4,5-二咖啡酰奎尼酸(4)、3,5-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5)、5,8-diOH-6,7,4!-triOMe(pedunculin)(6)、5,8-diOH-6,7di MeO-2-(3,4-di MeOPh)-4-benzopyrone(7),其中化合物15为酚酸类化合物,化合物65为酚酸类化合物,化合物67为黄酮类化合物。仅通过7为黄酮类化合物。仅通过1H-NMR即可确定4个二咖啡酰奎尼酸化合物中2个咖啡酰基的取代位置。  相似文献   

16.
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7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品种 (系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 ,并通过酶标仪法测定了来自不同抗级小麦穗部麦长管蚜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的差异 ,以此研究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含量的差异及其抗麦长管蚜的关系和抗性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不同 ,表现出对麦长管蚜种群影响的差异。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指数R =- 0 .9896。而旗叶吲哚生物碱、旗叶总酚和穗部总酚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82 6、- 0 .4 2 0 8和 - 0 .5 6 2 3,相关性均不显著。取食不同抗蚜品种 (系 )穗部的蚜虫羧酸酯酶活性与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R =0 .96 4 6 ) ,而与穗部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R =0 .4 95 3)。与总酚含量相比 ,小麦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高低与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太子参叶斑病菌Phoma sp.FJZR01的固体发酵代谢产物,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RP-C18柱色谱和正相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并应用叶片穿刺法测定化合物对太子参叶片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从菌株FJZR01固体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为3-氯-4-羟基苯乙酸(1)、3-氯-4-羟基苯乙酰胺(2)、flemingipanic acid(3)、腺苷(4)、乙基α-D-吡喃葡萄糖苷(5)、甘露醇(6)。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太子参叶斑病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系首次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3-氯-4-羟基苯乙酸(1)在1 mg/mL对太子参叶片造成明显的毒害作用,形成组织坏死状叶斑,与田间发病症状相似。目前尚未有关于3-氯-4-羟基苯乙酸(1)致病性相关报道,是一种新发现的真菌毒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角果木根部真菌Fusarium sp.JG13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波谱等方法分别鉴定为Sorbicillin(1),2′,3′-Dihydrosorbicillin(2),Sohirnone A(3),5′-hydroxyprenyl salicylate(4),N-(2-Hydroxyphenyl)-acetamide(5),2-(E-3-heptneyl)-3,6-dihydroxy-5-(3-methyl-2-butenyl)benzaldehyde(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角果木真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合成了4个N-邻苯二甲酰谷氨酰胺,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1H NMR和13C NMR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琼脂混药法研究了4个N-邻苯二甲酰谷氨酰胺对稗草和反枝苋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4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当浓度为1 mg/ml时,化合物5-[(4-氯苯基)氨基]-2-(1,3-二羰基异二氢吲哚-2-基)-5-氧代戊酸(a)、2-(1,3-二羰基异二氢吲哚-2-基)-5-氧代-5-(对甲苯基氨基)戊酸(b)和4-[4-羧基-4-(1,3-二羰基异二氢吲哚-2-基)丁酰胺基]苯甲酸(d)对稗草与反枝苋的胚根可以达到100%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黄瓜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黄瓜根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4,6,8(14),22-四烯-3-酮(Ⅰ)、dehydroeburicoic acid(Ⅱ)、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Ⅲ)、乌苏酸(Ⅳ)、3β-Hydroxy-multiflora-8-en-17-oic acid(Ⅴ)、Indolyl-3-acetic acid methyl ester(Ⅵ)、1-H-3-吲哚羧酸甲酯(Ⅶ)、吲哚醛(Ⅷ)、邻羟基苄醇(Ⅸ)、异香草醛(Ⅹ)和对羟基苯甲醛(Ⅺ)。结论除化合物Ⅲ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