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及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中K、Na、Fe、Zn、Cu、Cd、Pb和Cr等微量元素在身体肌肉、螯足肌肉、鳃丝、性腺和肝胰脏中的分布状况,以及雄蟹和雌蟹的差异,并对中华绒螯蟹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和重金属污染的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中K、Na含量最高,Fe、Zn、Cu次之,Cd、Pb、Cr最低。同一元素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有较明显的差异,鳃丝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较高。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在雌雄蟹各部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性腺中Cd、Cu、Na、K和Cr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其中Cr在雌蟹和雄蟹肌肉中的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异。中华绒螯蟹是K、Na、Fe、Zn、Cu等微量元素的良好食品来源,但Pb、Cd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中K、Na、Fe、Zn、Cu、Cd、Pb和Cr等微量元素在身体肌肉、螯足肌肉、鳃丝、性腺和肝胰脏中的分布状况,以及雄蟹和雌蟹的差异,并对中华绒螯蟹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和重金属污染的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中K、Na含量最高,Fe、Zn、Cu次之,Cd、Pb、Cr最低。同一元素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有较明显的差异,鳃丝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较高。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在雌雄蟹各部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性腺中Cd、Cu、Na、K和Cr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其中Cr在雌蟹和雄蟹肌肉中的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异。中华绒螯蟹是K、Na、Fe、Zn、Cu等微量元素的良好食品来源,但Pb、Cd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域条件下中华绒螯蟹的形态和元素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阳澄湖、滆湖、长荡湖和江西省军山湖产的中华绒螯蟹为对象,对其形态和第三步足元素积累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7个形态数据的框架测量结果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的中华绒螯蟹个体形态学差异不显著,很难作为不同水域产地的判别依据.但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第三步足元素积累类型的研究结果显示,检出的12种元素的环境“指纹”特征极显著,产地间判别的准确率可达100%,具有可区别不同水域产中华绒螯蟹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冻结方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肉生化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以鲜活中华绒螯蟹为原料,分别进行-20℃、-40℃、-70℃、液氮速冻处理,之后于-20℃条件下储藏180 d,分析中华绒螯蟹感官特性、pH值、失水率、丙二醛含量、盐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和Ca~(2+)-ATPase活性等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蟹肉的pH值降低,失水率增大,盐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大,总巯基含量降低,Ca~(2+)-ATPase活性下降。中华绒螯蟹肌原纤维蛋白的变性程度与冻结方式密切相关。冻结温度越低,冻藏期内蟹肉各指标数值变化越小,蛋白质完整度和感官接受度越高,与新鲜蟹肉品质越接近。与-20℃、-40℃、-70℃速冻处理相比,液氮速冻能更好地减缓蟹肉蛋白质变性和脂肪氧化,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蟹肉感官品质,是最佳的速冻工艺。  相似文献   

7.
笼养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与生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绒螫蟹养殖业近几年得到很大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把中华绒螫蟹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可是与之相配的中华绒螫蟹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生长特性的研究报导很少。中华绒螫蟹的生长与鱼类相比具有跳越式的特点「赵乃刚等1988]。每次蜕壳,中华绒螫蟹的壳宽、体重发生突跃式的增长。汪留全和周婉华「1989」曾对幼蟹的群体平均生长曲线进行过拟合,但未反映中华绒螫蟹个体生长不连续的实际情况。本文旨在通过笼养的方式,研究中华绒整蟹蜕壳与生长的关系、初始规格与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螫蟹养成规格的影响等,找出中华绒螫蟹生长的内…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螫蟹养殖业近几年得到很大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把中华绒螫蟹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可是与之相配的中华绒螫蟹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生长特性的研究报导很少。中华绒螫蟹的生长与鱼类相比具有跳越式的特点「赵乃刚等1988]。每次蜕壳,中华绒螫蟹的壳宽、体重发生突跃式的增长。汪留全和周婉华「1989」曾对幼蟹的群体平均生长曲线进行过拟合,但未反映中华绒螫蟹个体生长不连续的实际情况。本文旨在通过笼养的方式,研究中华绒整蟹蜕壳与生长的关系、初始规格与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螫蟹养成规格的影响等,找出中华绒螫蟹生长的内…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养殖生境中水和底泥元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生境中水和底泥的元素含量水平、组成差异性,及水、底泥、蟹样间相同元素的相关性,对江苏省和上海的8个蟹养殖区进行水和底泥的采样,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水样元素进行测定,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吸收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对底泥样品元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8个中华绒螯蟹养殖采样地未受到重金属污染;水和底泥中各种元素在8个产地间均具有较大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元素信息进行降维,将水样21个元素降维得到5个线性不相关主成分,泥样20个矿质元素提取出3个主成分;对水样和泥样样品中分析的17种相同元素含量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中,Ni、Sr、Ba等3种元素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蟹和水间K值,及蟹和底泥间Sr值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综上可见,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生境中水和底泥的元素含量、组成具有明显产地差异特征;水、底泥、蟹间同类元素含量也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螫蟹又称河蟹、大闸蟹,成品蟹肉嫩、黄多、油厚、膏肥,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种水产品.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是根据稻蟹共生、互利原理进行种养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在产量和数量上以水稻为主,在质量和效益上以河蟹为主,是充分利用本地稻田面积和水体空间,合理开发资源,发挥土地生产潜能,进行稻蟹立体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肌球蛋白-Va是最具典型特征的肌球蛋白-V.肌球蛋白-Va参与细胞内小泡的运输和在缺少微管的的神经区域的小泡运输机制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马达蛋白。本文以杭州当地水产品市场的成熟的雄性中华绒螯蟹为材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并发现肌球蛋-Va在中华绒螯蟹精巢中表达。  相似文献   

12.
设定急性(96 h)和慢性(40 d)试验,以初步探讨千金对河蟹幼蟹生长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千金 在河蟹体内的蓄积,并在急性试验中间隔12 h测定千金在水中96 h内的浓度变化,计算其降解率。结果表明,急性 试验中(千金浓度分别为11、5.5、2.8 滋g/mL),随着水体中千金浓度的升高,幼蟹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最高浓度(11 滋g/mL)组,河蟹幼蟹死亡率最高、为33.33%,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慢性试验中(千金浓度分别为1.10、0.54、 0.22 滋g/mL),不同浓度千金浸泡对幼蟹的重量、死亡率、蜕壳率和平均蜕壳天数均未产生明显影响。在急性和慢性试 验中,千金在肝胰腺中含量均为最高,其最高蓄积量(在最高千金浓度组)为8.61 滋g/g,与其他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浓度分别为11、5.5、2.8 滋g/mL 的千金在水中降解速度很快,48 h内的降解率分别为83.91%、68.73%和53.09%,48 h 后降解率增加明显变缓。结合急性和慢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千金不会导致河蟹大量死亡,不会对河蟹的蜕壳与生长 产生明显影响,并且千金在河蟹体内并没有大量蓄积。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雌性和雄性中华绒螯蟹身体肌肉、肝胰腺和性腺中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蟹肝胰腺和性腺对Pb、Cd、Cr、As的富集能力较强,而雄蟹肝胰腺对Cd、As的富集能力较强。DDTs和BHCs的个体富集能力性别差异不明显,但是表现出肝胰腺〉性腺≥肌肉的器官分布差异。BHCs中β-BHC的异常高值和α-BHC与γ-BHC的比值小于3,说明中华绒螯蟹体内的BHCs具有较长的环境存留时间,并可能有林丹的新近输入。(DDE+DDD)/DDT的比值远大于1,说明该地区中华绒鳌蟹洄游和生活的水体环境中没有新的DDTs污染源。  相似文献   

14.
对采自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雌性和雄性中华绒螯蟹身体肌肉、肝胰腺和性腺中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蟹肝胰腺和性腺对Pb、Cd、Cr、As的富集能力较强,而雄蟹肝胰腺对Cd、As的富集能力较强。DDTs和BHCs的个体富集能力性别差异不明显,但是表现出肝胰腺〉性腺≥肌肉的器官分布差异。BHCs中β-BHC的异常高值和α-BHC与γ-BHC的比值小于3,说明中华绒螯蟹体内的BHCs具有较长的环境存留时间,并可能有林丹的新近输入。(DDE+DDD)/DDT的比值远大于1,说明该地区中华绒鳌蟹洄游和生活的水体环境中没有新的DDTs污染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适量地下水在育苗中的使用 ,使蟹苗在抱卵率、大眼幼体产量、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等技术指标上有明显提高 ,这对中华绒螯蟹育苗研究和指导养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养殖的河蟹囤养期间营养品质,本研究用配合饲料养殖的河蟹(CF)和冰鲜鱼养殖的河蟹(CTF)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囤养,比较可食率、常规营养物质、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1) 囤养期间,两种饵料河蟹性腺指数呈上升趋势,肝胰腺指数和总可食率呈下降趋势,出肉率无显著性变化;(2)囤养期间,两种饵料河蟹肝胰腺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性腺脂肪呈下降趋势,肌肉当中营养物质无明显变化;(3)CF河蟹可食组织(除精巢外)C18:2n6(LA)含量显著高于CTF河蟹,而肝胰腺和卵巢中EPA和DHA含量显著低于CTF河蟹(P<0.05)。囤养过后,CF河蟹可食组织C18:2n6(LA)、C20:4n6(ARA)、∑n-6PUFA含量增加且显著高于CTF河蟹(P<0.05),CTF河蟹可食组织EPA、DHA和∑n-3PUFA含量增加且显著高于CF河蟹;(4) 两种饵料河蟹囤养过后肌肉当中甘氨酸(Gly)含量增加,而组氨酸(His)、精氨酸(Ary)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CF河蟹性腺囤养前天冬氨酸(Asp)、苏氨酸(Thr)、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CTF河蟹(P<0.05),囤养过后CTF河蟹谷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F河蟹(P<0.05)。综上所述,两种饵料养殖的河蟹囤养期间未出现明显的“掉膏”现象,但可食组织营养物质有明显的流失尤其是肝胰腺,从脂肪酸和氨基酸来看,囤养期间配合饲料河蟹C18:2n6和C20:4n6含量增加,冰鲜鱼河蟹EPA和DHA含量增加,整体而言囤养对河蟹脂肪酸有一定优化作用,肌肉的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而性腺当中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下降,整体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国内外群体遗传变异与适应性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土著种类,现已移居到欧洲和北美等地。利用20对微卫星标记对中华绒螯蟹国内土著群体(长江和黄河)和国外移居群体(德国易北河、荷兰莱茵河、英国泰晤士河和美国旧金山湾)的遗传变异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国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等位基因丰富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等)略高于国外移居群体;国内外群体间,以及国外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贝叶斯遗传聚类分析显示国内土著群体、欧洲移居群体和美国移居群体分成明显的3个遗传聚类;主成分分析表明国外移居群体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歧化;荷兰莱茵河群体检测到显著的遗传瓶颈效应。表明中华绒螯蟹在海外的入侵过程中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18.
以一座576m^3水体育苗室进行工厂化河蟹育苗生产为例,剖析了从Sao状幼体Ⅰ期(Z1)至Ⅴ期(Z5)及大眼幼体期(M)饵料投喂量及河蟹幼体变态生长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幼体的生长和投饵及影响Z5至M期变态率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测得河蟹幼体各变态期平均体重分别为0.050,0.138,0.411,0.900,2.298mg和6.890mg,各期的平均日投饵率分别为194%,107%,12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