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在二代区以第一代幼虫为害玉米最重。据五年调查统计寄生在玉米螟幼虫和卵上的天敌有十余种,其中寄生在越冬代幼虫的天敌主要有厉寄蝇 Lydella grisesceus R—D,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 Nees、卵孢白僵菌 Beauueria tanella,细菌 Serrafia sp.,微孢子虫 Nosema pyrausta 等;卵寄生蜂一种。这几种天敌对玉米螟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在玉米螟测报和防治上利用天敌还不够普遍,特别是尚未见到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盛期和一代卵天敌作用的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和为害特点,即越冬虫源基数逐年增加,2代幼虫为害重于1代幼虫,幼虫为害部位和越冬场所逐渐由茎秆向穗部转移。随着海拔的升高玉米螟发生为害逐渐减轻,同一地区播期偏迟、玉米种植较稀的地块其为害也较轻。紧凑型和半紧凑型玉米的发生程度较重。分析了玉米螟近年在晋北重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1954~1985年吉林省玉米螟发生动态和预测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谷子、高粱的主要害虫。明确了玉米螟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世代分为三个类型世代区:2代区: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1~2代区:吉林省中部四平、长春地区;1代区: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及山区辽源、吉林、通化、延边地区。同时明确了各区发生期,均以末代幼虫在秸秆内越冬。以一代幼虫为害最重。成虫产卵有选择性,早期喜在谷子上产卵,玉米居中,高梁上较晚。卵量玉米>谷子>高粱。不同秸秆内越冬虫量顺位:玉米秆>玉米茬>高粱秆>高梁茬。越冬虫量是玉米螟发生  相似文献   

4.
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74年起,榆树县长发、弓棚大队,连续四年进行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试验,以及大面积示范,对消灭越冬虫源,减轻田问危害,取得良好效果。 一、越冬幼虫活动观察:经调查,秋收时越冬幼虫95%以上随玉米秸秆、根茬拉回村里上垛,潜伏部位大都在基部一、二节。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主要害虫,受其为害的玉米产量损失在20%以上。国内对该虫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较多,吴维均等(1965)提出春玉米心叶期百株累计卵块为24块或百株高峰卵块6块为心叶期玉米螟的防治指标;陆锡康等(1987)提出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卵高峰期百株卵量2块;顾成玉等(1987)根据卵量与幼虫和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一代区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  相似文献   

6.
《湖北植保》2001,(3):30-30
据各地区域测报站春季对玉米螟越冬基数调查 ,大部地区越冬幼虫死亡率比常年和去年偏高 ,但平均百秆活虫数仍较高 ,东北东部气象条件对春玉米生长和一代玉米螟发生为害较为有利。预计一代玉米螟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局部等东北大部春玉米主产区为中等偏重至大发生 ,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省中等偏重发生 ,华北、黄淮等其它地区一般为中等程度发生。各地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 ,黑龙江为 7月中旬 ,吉林为 6月下旬 ,山东、江苏、天津为 6月上旬 ,山西为 6月中旬 ,河北为 6月中、下旬 ,大部地区发生期接近常年 ,但辽宁、陕西偏早1 0 d,北京早 2…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在江汉平原主要为害玉米。近年来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逐年加大。在我市 ,玉米螟第一、二代分别于 6月中旬和 7月中旬前后迁入棉田为害棉花。幼虫从棉株顶部、叶柄基部、分枝或主茎中上部钻蛀入内为害 ,主茎被蛀后 ,上部逐渐枯萎死亡。第三代玉米螟 8月中旬前后发生 ,除蛀茎为害外 ,还为害青铃 ,造成青铃僵烂或脱落。一般长势好或靠近玉米种植区的棉花受害较重。1 防治技术(1)处理玉米、高梁等秸杆残体 ,压低越冬基数。同时 ,加强对玉米上玉米螟的防治 ,减轻下代转移为害。 (2 )推广种植抗虫品种。当前在我市…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是山东省平阴县玉米最主要的害虫,为害较轻的年份,一般产量损失5%~10%,为害较重的年份产量损失可达20%~30%。20世纪90年代发生较重,但近年来发生逐年减轻,造成的损失也逐年减少。笔者对玉米螟近10年来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经对影响玉米螟发生因素的仔细分析,找出了发生规律和近年来玉米螟发生较轻的原因。1近年发生情况据1995~2004年的系统观察(表1),本县1995、1996、1997、2000年玉米螟越冬基数较高,其他年份较低。一代玉米螟卵自1996年开始呈逐年降低趋势;二代卵和三代幼虫量也呈逐年降低趋势。总的来看,自1998年以来本县玉米螟…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0~1993年调查研究和探讨,玉米螟为害玉米,随虫量增加,产量下降、千粒重降低。因玉米螟钻蛀造成玉米茎秆折断,下部折断比上部折断损失重,当百株玉米有玉米螟卵22块时可成活玉米螟幼虫20头,其造成的为害与上部茎秆因玉米螟为害20株折断或下部茎秆6株折断,所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相仿,都与防治所需费用相等。高于这个标准就应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玉米雄穗抗螟性离体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雄穗是第二、三代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取食为害的主要部位。玉米雄穗从打苞到露雄期间,大部分初孵幼虫集中在该处取食,且其成活率高于心叶处取食者。作者报道了不同玉米品系的雄穗对玉米螟幼虫抗性情况和简便易行的快速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是影响通辽市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有加重为害的趋势。2005年,我们引进河南省汤阴县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频振式杀虫灯196盏,在开鲁县建华镇联兴村、六合村、常兴村、福兴村进行了防治玉米螟示范。根据玉米螟越冬场所主要在玉米秸杆内,而当地玉米秸杆垛都在村屯周围以及玉米螟成虫有趋光性的情况,将杀虫灯安置在村屯周围。灯距100~110m,灯高2m。根据玉米螟化蛹羽化进度于6月10日开灯,7月12日关灯,历时32d,每天清除集虫袋。选择3盏灯,每天记录诱虫种类和数量,调查诱虫效果。选择联兴村、六合村及设在与杀虫灯示范…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苏北沿海粮棉套作地区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为搞清本地区一代玉米螟的虫源问题,笔者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对棉田内玉米螟的越冬虫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棉田后期玉米螟的转移规律和越冬分布调查。采取分期追踪调查的方法,在棉花生长后期,选虫量高的不同类型棉田三块,从9月20日开始,每隔20天左右,调查一次棉花上的玉米螟虫量,并查清幼虫所在部位,每块田查100—200株。田间玉米螟幼虫越冬分  相似文献   

13.
应用多因素相关法预测玉米螟第一代成虫发生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螟是上海郊区玉米、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棉花受玉米螟为害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可达二成以上。由于玉米螟幼虫钻蛀为害,因此防治要及时。化蛹进度及幼虫分龄预测法虽较准,但用工较多,对作物还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根据影响玉米螟历期长短的主要因子采用多因子逐步回归方法进行第一代玉米螟成虫发生期预测,其结果与实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越冬代玉米螟蛹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通过对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一、二代玉米螟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一代玉米螟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卵很少被寄生和捕食,一代幼虫化蛹率为89%~94%.二代玉米螟的田间整个落卵期卵粒赤眼蜂寄生率达70%,卵被捕食和脱落很少,在9月12日左右二代老龄幼虫占92.7%,未见二代幼虫化蛹.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螟已由每年发生1.5代转变为每年发生2代.并对导致世代数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本省不同世代区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一代区和不完全二代区采用大样本单测回归法。一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48克,损失率2.65%。不完全二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78克,损失率3.0%。二代区采用改进的小区对比法。第一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5.15%;第二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2.35%;一、二代混合,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3.38%。以玉米螟产量损失为依据,提出了一代和不完全二代区的防治指标及二代区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过去一直是大丰市玉米、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其他作物上很难发现其为害。2002年本市首次引种七彩椒,并采用大棚种植,生育期比露地青椒早30d左右。2002年6月中旬有农户反映七彩椒上虫害发生严重,后经市植保站调查确认是玉米螟第一代幼虫为害所致。调查6块田,虫株率40%~100%,百株虫量63~248头,因虫害导致烂果率达20%。一代玉米螟发生期间,产量损失40%左右。在七彩椒上玉米螟主要产卵于中、下部叶背面,卵孵化后先咬食卵壳,然后转移为害;二龄幼虫直接钻蛀果实,导致七彩椒腐烂落果。究其原因,一是七彩椒为甜椒型水果椒,含糖量高,玉米螟对其…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主要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越冬代幼虫天敌和病原菌的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2年秋季采集14个省,20个点共计14984头玉米螟越冬幼虫,在室内(26±1)℃,RH(70%±10%),光周期16L:8D的环境中饲养。明确了主要病原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及主要寄生性天敌昆虫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和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us在各地的寄生率。各地越冬幼虫平均感染苏云金芽孢杆菌死亡率为36.2%,感染白僵菌死亡率为14.4%。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白僵菌的感染率在东北春玉米区年度间有波动,而在夏玉米及其它玉米产区,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感染率显著高于白僵菌。腰带长体茧蜂和玉米螟厉寄蝇在各地普遍分布,为优势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致死率分别为7.0%和5.1%。大螟钝唇姬蜂仅在北方春玉米区的海伦、沈阳、应县和夏玉米区的保定等少数地区发生,且寄生率<1.0%。与天敌昆虫寄生死亡率相比,感染病原菌的死亡率显著较高,但年度间波动较大。由此可知,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白僵菌是玉米主产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的主要致死因子,且具有波动性;腰带长体茧蜂和玉米螟厉寄蝇是相对稳定的致死因子,大螟钝唇姬蜂具有区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二代玉米螟在忻定盆地大发生、偏重发生的年份有持续性,一般持续3~5年,其发生为害程度与成虫高峰期发生的迟早、高峰期间的降水量、玉米品种和播种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防控措施上,要通过扩大机收面积、氨化玉米秸秆、秸秆沤肥、白僵菌封垛、安装杀虫灯等,努力压低一代玉米螟,同时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明确防治重点,积极示范推广新农药、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越冬代二化螟有效基数调查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元强 《植物保护》1989,15(1):54-54
二化螟食性杂,越冬场所多。认真摸清它在各越冬场所的有效虫量,是搞好一代发生量预测和正确估计一代为害程度的重要依据。据调查,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翌年春暖后分别有77.4%和14.9%的幼虫转入油菜、红花等春花作物中继续为害;红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