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海东部旱区雨养农业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青海东部旱地农业区域广,比重大,地位显要,旱区生态退化,技术落后,贫困问题突出,发展旱区农业刻不容缓。认为现阶该旱区旱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雨水的非均匀时空分布和落后的旱作技术,控水是消解雨养农业困境的终极方案,宜立足本省资源特点和生产实际,一方面继续深化常规旱作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土壤的保蓄与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结合节水灌溉技术,高效农艺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以及水溶涝池和人蓄饮水工程等,因地制宜地发展有青海持色的集水型高效旱作农业,有效克服自然水多变且供需节律经常性失调节的致旱根源,将旱作农业推向主动抗旱阶段和高效农业阶段。  相似文献   

2.
旱区农业发展热点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现代科技进步装备旱区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充分发挥旱区资源优势,挖掘农业资源应予实现的潜在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旱区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1.旱区可持续农作技术传统农业的历史可谓是一部持续农业的历史,然而,传统农业的持续性只是在当时人口稀少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土壤和环境的自我更新以及低水平的人工调控,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得以协调,保持土地生产力经久不衰。随着近、现代人口的迅猛增长,迫…  相似文献   

3.
青海东部旱区依托调亏灌溉原理,实施集水旱作农业。研究结果认为广泛集蓄旱区各类地表水,结合高效保水、供水和用水技术,实行水分胁迫期匮乏性人工补灌能有效缓解干旱问题,是传统农艺型旱作农业技术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4.
我国旱区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旱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是未来我国大西北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干旱缺水为核心的众多因素制约着旱区农业的持续发展,但同时特有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也决定着该区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潜力。实践证明,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完全可以实现旱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制定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规划;设立旱区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专项;进一步发挥杨凌示范区作用,赋予统筹旱区农业科技资源的职责,加强协同创新的三项带有战略研究性质具体建议,探讨了未来旱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集水农业在发展甘肃旱区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集水农业技术体系设计框架进行论述的基础地甘肃旱区自然环境条件,分析评价了集水农业在甘肃旱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地位,特征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干旱缺水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旱灾面积逐渐扩大。目前,河南省旱区有11个市(地)、48个县。该区小麦播种面积占全省麦播面积的40%左右。因此,旱区实施小麦旱作高产技术,对保证全省粮食和经济稳定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 旱区小麦生育特点1.1 植株叶小秆矮旱区小麦叶片短小,色浓,尤其上部叶片更小,全株分布呈塔型,这不仅有利株间光分布,且对后期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光合能力十分有利,故多表现出活棵成熟。而水浇地小麦上、中部叶…  相似文献   

7.
旱区降水资源全方位开发的技术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旱区降水资源全方位开发和高效利用为中心,结合旱农研究的实践论述了建立降水就地入渗,富集叠加,蓄集利用的分区治理原则,以及建立作物系统,抑蒸系统,集水系统三大技术支撑的旱农开发体系,提出了旱区降水资源全方位开发的技术方略。  相似文献   

8.
陕西杨凌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旱区农业)建设过程中,对旱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化、旱区农业技术标准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技术标准创新与“国家使命”紧密结合的支撑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为服务旱区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至全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剖析不同建设模式的内涵、目标、机制与途径,认为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中,要综合分析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必备因素,凝聚农业标准化生产环节的各方力量,完善旱区农业技术标准创新的推进机制,拓宽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资金保障渠道,推进农业技术标准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广等,方可有效实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旱作农业是实现土、肥、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农艺工程技术、低耗节灌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以提高单位农业用水产出和效益为目标的农业.我国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通过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突出抓好旱作节水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说,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要在21世纪重点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及技术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山西省节水农业现状。针对山西省旱地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适宜山西省发展的六种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根据山西省独特的自然、经济条件,将山西省节水农业区域分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和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四个区域,并提出了每个区域适宜推广应用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为指导山西省节水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甘肃发展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背景下,依据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草畜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资料,探索提出把利用旱作农业方法种植生产大量饲草的技术体系纳入现行作物-家畜产业体系之中;利用城镇化发展形成农村人口减少的机遇,试验推广依托峁、墚、沟等天然地势地形围栏建成人工草地进行放牧;充分提升现有的旱作农业、草畜产业及依此形成的循环农业优势,在该农业区构建新型的旱作作物-旱作饲草-家畜生产体系,提升综合生产效益,促使旱作农业的“甘肃模式”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2.
东北-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区(旱作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估算旱作区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和化肥替代潜力,可为该区域秸秆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5—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旱作区各市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和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大豆累积播种面积占旱作区作物播种面积的81.49%;作物秸秆资源年均产量分别为9 432.24万t(小麦)、13 485.91万t(玉米)和732.94万t(大豆),占全国相应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70.96%、51.63%和42.34%。秸秆养分总量为678.60万t,包含167.75万t(N)、67.12万t(P2O5)和443.73万t(K2O),累计占该区域三大作物推荐施肥总量的53.75%。秸秆还田模式下,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当季替代化肥(N+P2O5+K2O)潜力分别为188.88、138.71和38.51 kg·hm-2。小麦主要种植区(黄淮海平原)小麦秸秆可实现N 16.15 ~ 30.11 kg·hm-2,P2O5 7.89 ~ 14.71 kg·hm-2,K2O 112.18 ~ 209.16 kg·hm-2的化肥替代;玉米主要种植区(东北平原)玉米秸秆可实现N 20.39 ~ 39.85 kg·hm-2,P2O5 10.39 ~ 20.31 kg·hm-2,K2O 66.60 ~ 130.18 kg·hm-2。可见旱作区秸秆还田替代化肥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
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型农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季节性干旱的多发性、旱作农业的重要地位3个方面论述了西南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作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型农作制度的基本思路.即①以多熟种植为特色的高效节水种植模式;②以保土保水为重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③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的节水灌溉与集雨补灌技术;④以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为重点的立体农业技术;⑤以提高农作物抗旱性能为重点的化学抗旱保水技术.  相似文献   

14.
模糊聚类分析在旱作农业分区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选择广东省12个地区样本,根据6个特征,应用模糊聚类分析进行旱作农业分区。结果表明:模糊聚类分析用于旱作农业分区符合实际情况,且比现时旱作农业划分方法为好。模糊数学原理可用于耕作制度的分类和指标权重的评估。这是旱作农业分区定量化研究的一次新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总结了宁夏旱作农业发展历程中的5个重要阶段,明确提出了今后旱作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措施。宁夏旱作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并要处理好“五种关系”。发展对策是构建发展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体系;构建高效利用降水资源的旱作避灾型区域优势特色农业结构;构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技术体系,不断创新深化地膜覆盖技术内涵,增加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覆膜保墒集雨(或集水)补灌技术实施和推广力度;努力构建发展旱作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宁夏旱作农业发展上台阶,力争把宁夏旱作农业区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国家级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辽宁西部旱地农业土壤的主要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真  赵艳艳  魏铁霞  黄毅 《山西农业科学》2013,(11):1205-1208,1211
对辽宁西部旱作农业土壤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主要存在旱、薄、瘦三大问题,在有限的降水中,陆地蒸发和径流损失占总降水量的74.6%;不同作物农田土壤的平均耕层厚度为16.08 cm,比我国土壤平均耕层厚度(16.50 cm)低0.42 cm;按国家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辽宁西部旱农区多数旱地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5级以下,辽西土壤问题十分严峻。该区的土壤问题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从辽宁西部土壤环境入手,分析辽西旱地农业的主要问题,并找寻解决的方法,对辽西地区农业环境改善及经济增长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西旱地农业发展的水问题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从山西旱地农业发展的角度,重点认识山西农业的旱情、水情及其规律,简要分析了山西省旱地作物水分生产潜力,提出了旱地农业旱作节水的出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土高原干旱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分析了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干旱少雨和肥力不足等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该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即发展集水补灌农业、加强旱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精准农业等。  相似文献   

19.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的类型、模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多熟种植、轮作换茬和复地连作等三大类型,每一类型含有多种种植模式。为实现旱地耕作制度的高产、稳产和持续增产,东南丘陵区在发展旱地农业时主要采取了以下9项配套关键技术:(1)坡改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2)集径流蓄水与节水灌溉技术;(3)培肥土壤与以肥调水技术;(4)深耕细作与保护性耕作技术;(5)抗耐旱作物与品种的选用及配套技术;(6)秸秆覆盖与地膜栽培技术;(7)丰产沟与丰产坑耕作技术;(8)旱地错季适应栽培技术;(9)化学制剂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