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福寿螺对亚洲水稻种植的影响和威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化肥基施对水稻田福寿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稻田中,碳酸氢铵、碳酸氢铵+尿素、尿素和复合肥作基肥能杀伤田间福寿螺成螺和幼螺,成螺死亡率显著高于幼螺;单用碳酸氢铵成、幼螺死亡的高峰时段出现在施肥后1~7 d,而施复合肥、尿素、碳酸氢铵+尿素死亡的高峰时段则在施肥后1~2 d或7~14 d;碳酸氢铵用量越多,成、幼螺死亡率越高,并使当代的产卵量减少,但不影响下一代的产卵能力;成、幼螺死亡率与碳酸氢铵用量的回归关系式分别为:成螺死亡率Y1=0.652X+18.18,幼螺死亡率Y2=0.014 9X2—0.516 7X+5.442。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不同浓度碳铵毒杀福寿螺和田间不同碳铵用量防控福寿螺试验,结果表明:碳铵毒杀福寿螺效果非常好,碳铵1.874g/L、1.244g/L浓度下,12h福寿螺全部死亡;碳铵0.935g/L浓度下,24h福寿螺全部死亡。碳铵不同施用量试验范围内,单位面积碳铵施用量越多,死螺率越高,保苗效果越明显,后期有效穗越多。综合结果表明稻田移栽前施碳铵具有既施肥又杀螺的双重效果,用碳铵防控稻田福寿螺是环境和生态友好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福寿螺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随灌溉水在田间及沟渠迅速扩散,危害性大,主要危害水稻、茭白等多种作物,孵化后的幼螺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能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是粮食生产上新的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5.
《植物医生》2010,(4):19-19
<正>6月11日,农业部在湖南浏阳开展了灭除福寿螺保水稻丰收专项行动现场会。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介绍,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具有适应性广、繁殖力强、食性杂、食量大、蔓延快等特点,广泛分布于北美、亚洲、非洲等十多个国家,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目前福寿螺已侵入到我国13个省(区、市)246个县(市),发生为害面积43万hm2,在湖南的长沙、株洲、衡阳、郴州、永州、张家界、怀化等市州发生面积达到了18万hm2。  相似文献   

6.
福寿螺的生长速度和繁殖力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承龄 《植物保护》1995,21(4):12-14
福寿螺在广州地区1年可发生3代,螺龄为20~80日,每只螺每10天平均增重:一代0.90g,(20.2~27.6℃);二代2.38g,(26.4~30.6℃);三代0.18g,(17.4~25.7℃)。一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1只,孵化率为70.08%,二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只,孵化率为59.4%,1只雌螺经1年两代共繁殖幼螺32.5万余只,繁殖力极强。  相似文献   

7.
四川稻田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在四川稻区的分布和危害,并就现有化学杀螺剂进行了药效评价和综合防控技术的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福寿螺目前在四川省16个地区均有分布,以成都、乐山、泸州等地福寿螺的危害较为严重.田间药效试验发现,杀螺胺乙醇胺盐对稻田福寿螺防效最高,达86.74%,而杀螺胺、四聚乙醛等防效相对较差.综合防控措施的灭螺效果为89.73%~93.64%,保苗率56.13%~80.36%,每667m2挽回经济损失553.21元.福寿螺在四川省分布广,化学杀螺剂需交替使用,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8.
福寿螺的危害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汉祥 《植物医生》2000,13(4):33-33
  相似文献   

9.
福寿螺作为典型外来入侵生物,直接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分析2011-2020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中的福寿螺相关数据,发现福寿螺在农区的为害面积和区域扩大,造成的损失加重.对其综合防治策略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福寿螺是近年来苏州市水稻及其他水生作物上的重要有害生物,由于其繁殖能力强,容易随水流扩散,目前生产上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措施。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定点监测,初步摸清其在苏州的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农田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明确了水旱轮作、物理拦截、引诱灭螺、人工捡拾、药剂防控等具体防控措施,并提出下一步的防控思路,为农田防控福寿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亚致死剂量四聚乙醛对福寿螺的主要靶标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0.50mg/L的四聚乙醛处理不同时间后福寿螺不同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四聚乙醛对福寿螺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96hLC50为3.856mg/L,安全浓度为0.039mg/L;在用0.50mg/L的四聚乙醛处理的24h内,福寿螺鳃和腹足内AchE酶活力分别升高到未处理时的1.565和1.481倍而后下降,肝和肠组织内AchE酶活力分别下降为未处理时的0.132、0.282倍而后升高;不同组织中GSTs酶活力均呈现为"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不同组织内MFO酶活力均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0.50mg/L的四聚乙醛能诱导AchE、MFO和GST活性不同程度的增加,解毒酶MFO和GSTs可能在四聚乙醛的代谢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 目前已在江苏苏州的河道、湖塘等水体中广泛发生, 并呈现向北入侵趋势。及时准确地监测小管福寿螺在水体中的入侵扩散是有效防控其为害的关键。传统观察法受其生活史、发生状况及环境等影响, 难以在入侵早期及时监测。新兴的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技术可实现对入侵生物快速、灵敏的监测。本文分别采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和传统观察方法对苏州地区河流、湖泊和运河共38个样点的小管福寿螺发生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 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检测到小管福寿螺的发生率(92.11%)远高于传统观察法(36.84%)。丰度阈值的设定和水体类型对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为今后运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进行福寿螺入侵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14.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入侵我国的福寿螺在分类学上的地位,采用分子克隆和序列比对的方法,对来自菲律宾及我国广东、广西、浙江等不同地理种群福寿螺的18S rRNA基因和28S r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同瓶螺科、田螺科和环口螺科相关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福寿螺18S rRNA基因和28S rRNA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602 bp、325 bp,且不同地理种群间碱基序列无差异。通过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证实福寿螺隶属于瓶螺科,与田螺科物种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环口螺科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5.
16.
为寻找适宜青蒜苗生长的光环境,以民乐紫皮大蒜为培养材料,设置短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和长光照(18 h光照/6 h黑暗)2种光周期,每种光照期分别设置白光、白光+红光、白光+蓝光、白光+红蓝混光4种光质,共8个光周期组合:12 h白光/12 h黑暗(12W/12D)、6 h白光+6 h红光/12 h黑暗(6W+6R/12D)、6 h白光+6 h蓝光/12 h黑暗(6W+6B/12D)、6 h白光+6 h(红光+蓝光)/12 h黑暗(6W+6(R+B)/12D)和18 h白光/6 h黑暗(18W/6D)、6 h白光+12 h红光/6 h黑暗(6W+12R/6D)、6 h白光+12 h蓝光/6 h黑暗(6W+12B/6D)、6 h白光+12 h红蓝混光/6 h黑暗(6W+12(R+B)/6D),测定其对青蒜苗生长和光合特性及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短光照光周期相比,长光照光周期处理的青蒜苗叶长、假茎长和Ci分别降低17.66%、16.38%和20.38%(P<0.05),其中18W/6D处理降低最多,降幅分别为25.88%...  相似文献   

17.
间作大蒜对茄子截形叶螨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间作大蒜对茄子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种群的防控效果,于室内测定了大蒜提取液对截形叶螨卵的毒杀活性及对雌成螨的驱避和产卵选择性影响,并研究了田间不同比例间作大蒜对茄子截形叶螨自然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05 g/mL和0.10 g/mL大蒜提取液处理后,截形叶螨卵死亡率分别为44.53%和63.53%,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大蒜提取液处理蔬菜叶片72h后,截形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数量分别为16头和141粒,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23头和236粒;田间茄子和大蒜按1∶1、2∶1或4∶1间作均可降低截形叶螨自然发生数量,其中1∶1和2∶1间作对截形叶螨种群控制显著升高。研究表明,大蒜提取液对截形叶螨雌成螨取食及产卵具有显著的驱避活性;且间作大蒜可以对截形叶螨种群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水稻秧池秧苗叶龄与当时田间一代二化螟累计卵量占全代卵量的百分率为相关因子,建立直线回归预测式,其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由此预测一代二化螟发生趋势,方法简便,准确性高,并揭示出秧池一代二化螟累计卵量与秧苗叶龄关系的规律,从而提出了防治工作“两查两定”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