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半荒漠风沙区5种优良沙生灌木造林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造林试验基础上,总结出半荒漠风沙区优良沙生灌木树种柠条、毛条、杨柴、花棒、沙木蓼造林的最佳季节是春季;造林后的第2、3年是各种灌木株高和地径生长量的高峰阶段,第4年以后,株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均下降,并有枝条枯死现象,应该平茬更新,平茬最佳年龄均为4 a生.试验结果表明,杨柴群落是半荒漠风沙区流动和半流动沙地立地上较稳定的人工固沙植物群落,柠条群落是半荒漠风沙区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以及干滩地较稳定的人工固沙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干旱胁迫下6种固沙灌木的叶片水分状况,采用控水盆栽的方法处理6种固沙灌木(毛条、杨柴、花棒、醉鱼草、四翅滨藜、沙木蓼)的幼苗,以适宜土壤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75%)条件为对照,分析不同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50%、35%)条件下6种固沙灌木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水势及其抗旱性。结果表明,6种固沙灌木的清晨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随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降低,其均具有一定的抗旱性,能适应中度干旱,其中沙木蓼的抗旱性最强,其次为毛条、四翅滨藜,再次为杨柴、花棒,醉鱼草最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互助县不同浅山干旱区以不同季节和不同截干方式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山杏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造林的成活率、年平均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分别为92.0%、29.04cm、0.22cm,较春季造林高。中度截干的成活率、平均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分别为97.0%、36.5cm、0.270cm,均比其它截干方式高,说明山杏在我县干旱浅山造林中以中度截干在秋季10月份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35杨2种造林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植苗和插干2种造林方式对35杨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35杨苗木,植苗造林方式选取苗高大于3.5m,胸径大于2.0cm,进行3m×8m株行距常规植苗造林,插干造林方式采用带水扦插造林,栽植深度为80cm,插条长90cm。测定不同造林方式下35杨的树高和胸径,统计造林成活率。[结果]植苗造林方式的35杨平均成活率为89.25%,而插干造林方式的平均成活率为99.50%,比植苗造林方式高出10.25%,插干造林方式的35杨第1年和第2年的树高平均净生长量分别为3.75m和3.60m,比植苗造林方式的高出135.85%和9.09%,造林成本则降低了63.35%。[结论]插干造林具有造林成本低、成活率高的特点,可缩短造林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沙木蓼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各样方物种组成、沙木蓼生长特征、优势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沙木蓼群落物种稀少,组成简单,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和多年生草本占主导地位,表现出明显的荒漠草原植被特征。沙木蓼群落以旱生灌木层为优势层片,多年生草本层数量次之,1年生草本数量最少,群落稳定性主要由灌木层和多年生草本层决定。群落所处生境决定了群落重要值、生长量指标以及多样性指数。生境类型Ⅲ中沙木蓼生长量最大,表明该生境是适宜沙木蓼生长的生境类型,而生境Ⅱ中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为最高,群落优势度较低,表明该生境是适宜群落中大部分植物生长的生境类型。生境类型Ⅰ和生境类型Ⅲ相似,在群落特征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对大泉林场沙生灌木良种基地沙木蓼进行人工平茬并设计10cm、15cm、25cm、35cm留茬高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留茬高度对沙木蓼萌蘖条数、最大生长高度、最大生长粗度、基部直径7-15mm种条数量及其平均高度和平均粗度、单株平均获得插穗数有显著影响;从总体水平和平均获得插穗数看,15cm留茬高度为沙木蓼采穗圃最佳留茬高度。  相似文献   

7.
滨海泥质盐碱地基盘造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碱地造林是世界性的难题。采用盐碱地基盘造林法——大穴客土基盘和种基盘造林法在盐碱地进行试验造林,并通过桑苗和种基盘树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量,种基盘配方配比等对盐碱地基盘造林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盐碱地常规造林方法,采用盐碱地基盘造林法下的桑苗的成活率高达98%,平均生长量提高了13.30 cm。种基盘树种的成活率提高52.27%,平均生长量提高9.70 cm;不同盐碱地基盘造林法对种基盘树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量也影响较大,其中主要体现在种基盘配方中,复合肥的适量添加对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有显著影响。土壤防蚀剂的添加量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但具有维持基盘形状的作用;在选用的耐盐树种中,国槐较其它耐盐树种更适宜滨海泥质盐碱地。  相似文献   

8.
章古台沙地长白松、欧洲赤松的引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科尔沁沙地治沙植物匮乏、树种结构单一等问题,自1981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引种长白松和欧洲赤松。通过育苗、造林试验表明:长白松根系发达,易繁殖,抗逆性强,生长速度超过对照树种樟子松,可在章古台及其类似地区作为治沙造林、水土保持和绿化树种示范推广;芬兰种源的欧洲赤松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均较差,建议选择更有希望的种源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沙木蓼因自身的生长习性和生理特性,使其在防风固沙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从生态治理的角度来看,沙木蓼是该领域非常重要的树种之一,因此应该将更多的目光集聚在沙木蓼的引种和栽培技术上,进而通过研究的深入、技术的落实,深化其现实意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以沙木蓼的形态特征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了沙木蓼的生理特性,从而更深层次地探究了沙木蓼的引种和栽培技术,希望能为我国在该领域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中牡1号杨引种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牡 1# 杨是牡丹江林业科学研究所 1983年从中国林科院引进的美黑×青杨杂种无性系中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经过 2 0a试验研究证明 ,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材质好、干形优良、扦插育苗及造林成活率高、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 ;材积生长量较迎春 5 # 杨提高 2 8.6 %~ 4 4 .5 % ,气干密度为 0 .387g/cm3 ,纤维长度为 1.0 94mm ,均高于迎春 5 # 杨 ;适合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和吉林省东部平原地区及浅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小油桐引种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油桐萌动发叶较迟,1年高度生长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生长量比第2个高峰期生长量增加27.3%,2个高峰期间隔时间短,造林当年高度年生长量为82.9 cm,高度月生长量为16.6 cm,10月上旬基本停止生长,1年生长期仅为5个月;雨季造林成活率较低,栽植时采用农药+钙镁磷黄泥浆蘸根系处理的造林成活率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小油桐造林当年自然分枝率为64%,分枝平均高度为23 cm,应在造林当年落叶后或翌年萌动前对未分枝的苗木进行截干,促进分枝,以利于培育良好的冠形;小油桐对光线反应极其敏感,是极喜光的强阳性树种,应选择光照充足的阳坡造林,且幼林抚育要及时。  相似文献   

12.
小油桐引种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油桐萌动发叶较迟,1年高度生长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生长量比第2个高峰期生长量增加27.3%,2个高峰期间隔时间短,造林当年高度年生长量为82.9 cm,高度月生长量为16.6 cm,10月上旬基本停止生长,1年生长期仅为5个月;雨季造林成活率较低,栽植时采用农药+钙镁磷黄泥浆蘸根系处理的造林成活率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小油桐造林当年自然分枝率为64%,分枝平均高度为23 cm,应在造林当年落叶后或翌年萌动前对未分枝的苗木进行截干,促进分枝,以利于培育良好的冠形;小油桐对光线反应极其敏感,是极喜光的强阳性树种,应选择光照充足的阳坡造林,且幼林抚育要及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荒漠沙地植被的存活率和覆盖度,本文以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沙木蓼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用鲜海带生物酶解有机液肥,研究其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沙木蓼生长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梯度的鲜海带生物酶解有机液肥对沙木蓼进行1年的试验,利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量土壤含水率,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公式法计算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1) 该有机液肥有效地增加了土壤0~10 cm层的含水率,且施用冲施肥研究区的土壤含水率较叶面肥研究区的高10.6%。(2)土壤0~20 cm层的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施肥量为15 mL/m2时,达到最高,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 < 0.05),且叶面肥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远高于冲施肥。(3)该有机液肥有效地促进了沙木蓼的生长,沙木蓼地径、株高和新梢增长量均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施肥量为6 mL/m2时达到最大,与对照差异显著(P < 0.05),且冲施肥的效果要比叶面肥更优。(4)该有机液肥增加了沙木蓼群落的物种组成、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结论鲜海带生物酶解有机液肥能够增加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含量,促进沙木蓼的生长,有助于毛乌素沙地植被的恢复,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对沙木蓼的种条采集、插穗沙藏催根、容器营养土的配置、扦插后的苗期管理以及出圃等容器苗培育技术作了阐述,试验表明沙木蓼容器苗扦插用GGR6号浓度为150mgkg^-1最好,苗木成活率高达89.1%。黑土配置基质扦插苗的各项生产指标优于耕作土配置基质扦插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找促进沙地植被恢复的新途径,提高防沙治沙造林效果,用固体水和叶面肥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同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1 kg固体水和用10 mg/kg叶面肥浸根24 h,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使用固体水苗木成活率平均提高10%,使用叶面肥浸根效果更明显,成活率平均提高18.2%,其中沙柳和杨柴在两个试验地的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且固体水和叶面肥浸根对沙柳的高生长和增加冠幅的作用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效果,对生物量增加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通榆县瞻榆林场山杏圃地1年生苗高度和山杏林地1年生树造林时的苗木高度以相同标准进行分组,比较二者各组比例的变化,推算出合格造林苗的高度,以确保造林达到更高的成活率。推算结果为55cm以上高度为合格苗。分析了山杏苗造林苗高对造林当年生长量的影响,结果为山杏造林苗高与当年的生长量呈负相关,合格苗各组的生长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讨论了山杏根系质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合格苗在造林中以及不利的林地条件下均具有的优势、为提高合格苗占比在育苗过程中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3年,笔者承担了意杨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经两年示范推广,面积、生长指标达到计划要求。示范造林2198亩,推广面积8432亩,意杨造林成活率90%以上;通过科学管理,栽植第2年树木年胸径平均生长量5.4cm,最大生长量7.2cm。现将其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从省林科院引进“35杨”、南京林业大学引进“351杨”优质种苗,在长江农场实验分场、新桥宇林公司省杨树基地繁育,保证了苗木品质。2建立推广体系市林业中心和各镇农技中心紧密配合,市林业中心负责苗木供给和技术指导,各镇农技中心负责联系农户,共同解决实际问题。(1)意杨苗…  相似文献   

18.
选择延平区赤门乡一片林地,在不同坡位上进行樟树和杉木混交造林实验,对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生长量等各项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中、下部及山谷地带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都高于上坡;6a生混交林中的樟树,中、下部及山谷地带胸径年平均生长量达4.23cm以上,树高3.75m以上,蓄积4.74m3/hm2以上,而上坡地带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仅为3.53cm,树高3.12m,蓄积1.31m3/hm2。说明坡位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生长量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杉木连栽回心土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杉木幼苗盆栽试验表明,杉木逢栽0~20cm表层土,盆栽杉苗成活率只有24.4%,生长量比同层头栽土下降41.8%.经连栽与头栽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连栽林地杉木保存率比头栽下降13.2%,连栽杉木当年幼树高仅21.6cm,6年生树高也仅214.9cm,而头栽杉木当年、6年生树高分别达37.4cm和367.0cm.采用回心土造林,连栽杉木保存率提高16.8%,树高生长量提高37.9%~60.2%;营造1.53hm2回心土示范林,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显著高于常规造林.研究认为,不利于杉木连栽生长的限制因子集中在0~20cm表土层,是导致杉木连栽成活率和生长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模拟长时间干旱的控水盆栽方法处理6种固沙灌木的幼苗,以适宜水分条件为对照,测定水分胁迫下的生物量变化并分析其抗旱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6个树种的总生物量及其组分(根、茎、叶)生物量均下降;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均减小,而根生物量比例及根冠比都增大.地上部分生物量受干旱影响较大,其次为植物株整体,地下部分所受影响较小.6种灌木均具有一定的抗旱性,都能适应中度干旱.毛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对重度干旱具有适应性.沙木蓼抗旱性最强,其次为毛条、四翅滨藜,再次为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花棒(H.Scoparium),醉鱼草(Buddleja alternifolia)较弱.6种灌木的根系在适应干旱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其地上部分、茎、叶却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