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松嫩沙地生态系统特点与沙漠化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13(3):28-34
松嫩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也是我国沙漠化土地的东缘,其独特的生物气候条件、发育历史与区位条件,使松嫩沙地具有不同于其它沙地的特点。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该沙地沙漠化的生态系统条件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沙地整治与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2.
东北西部沙地近20年地下水变化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以奈曼旗为例,分析研究了我国东北西部沙地1979-1997年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量和沙漠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沙地多年平均地下水位为2.19m,其中农区为2.85m,牧区1.16m;(2)地下水位是1981-1983年最低为2.49-2.56m,1991-1992年最高为1.90-1.92m,1997年为2.22m,高于1979年的2.41m;(3)该区季节最高水位主要发生于春季(3-5月),发生频率占50.1% ,最低水位主要发生于冬季(12-2月),发生频率为41.2%,平均4月最高为2.07m,10月最低为2.23m;(4)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化动态和降水量密切相关,但有滞后1-2年的现象;(5)地下水位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土地沙漠化及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沙漠化土地主要用于放牧,由于人为利用少和蒸散少,有利于地下水抬升;(6)由于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比例低,水浇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尚未对地下水位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4.
荒漠化评价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刘玉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12(3):74-82
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目前有关荒漠化及荒漠化评价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荒漠化评价的理论框架。内容包括荒漠化评价的原则和任务、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和评价类型、荒漠化的气候分区、荒漠化发展程度的判定标准、荒漠化评价的尺度和技术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6.
青海省沙地遥感宏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 TM影象为信息源 ,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青海省沙地的 TM图象数据库、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全省有沙地面积 44 3 1 749hm2 ,占全省面积的 6.1 84%。 相似文献
7.
陕北沙地景观生态类型与土地优化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陕北毛乌素沙地环境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景观生态类型划分和演替模式的系统研究。着眼于建立人地协调关系系统,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优化配置的模式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和形成原因 ,阐述了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叠加在自然因素之上对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扩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提出了流域综合整治措施 ,加强塔河水资源利用管理、保护天然植被、营造防风林、发展节水农业、合理耕作、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意识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荒漠化监测与防沙治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 2 0 0 1年 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把我国防沙治沙法律化 ,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进入法制化轨道。荒漠化监测是正确评价荒漠化的基础 ,是制定荒漠化防治规划的前提 ,同时发布预警预报 ,避免和减轻灾害所造成损失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也是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沙化土地监测报告制度是防沙治沙法的一项重要制度 ,依照荒漠化监测原则 ,定期实施荒漠化土地宏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监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荒漠化防治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荒漠化防治标准化是林业建设、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成功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标准化发展现状和我国在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国在生态与环境恶化、荒漠化土地面积仍有可能继续扩展的背景下,对荒漠化防治标准化的整体需求,提出了我国荒漠化防治标准化的发展目标、主要内容以及今后荒漠化防治领域应研究制定的关键标准;最后,从组织机构建设、标准化人才培养、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等方面,对荒漠化防治标准化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沙地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从相同时期的TM影像上提取的土地沙漠化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Access统计软件,分析科尔沁沙地近20年来土地利用和沙漠化土地的构成及变化特点、土地利用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草地和耕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未利用地面积较大,其它利用类型面积较小;15年来,耕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最大,草地减少幅度最大,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草地变为耕地和林地。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比例大,占一半左右,以中度类型为主;变化趋势是沙化面积增加,程度减轻。在持续强度利用条件下,面积广大的草地和耕地发生退化,由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为轻度和中度为主的沙漠化土地;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较小,在新增沙漠化土地中的比例亦很小。所以,草地、耕地等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大是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最主要原因,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能加快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沙漠化过程的影响——以科尔沁沙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内蒙古奈曼旗1975,1985,1995年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各类型沙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沙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40.33%,40.14%.近30年来,林地、耕地的增加幅度最大,分别由22827 hm2,207493 hm2增加到121375 hm2,331442 hm2.草地减少幅度最大,南120 75l hm2减少到13 299hm2,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化为耕地,沙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从沙地的空间格局特点来看,沙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以固定沙地的分布为主,在50%以上.从变化趋势来看,沙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沙漠化程度指数由O.24下降到0.19,沙漠化过程正处于全面逆转期.沙漠化的逆转主要表现为沙地向耕地和林地的转化,沙漠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草地和耕地向沙地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RS和GIS技术,以2000和2005年具有相同时相(秋季)的两期TM影像为信息源,对锡林郭勒盟北部五个旗、市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a来研究区土地沙漠化总体呈上升扩展的趋势,5a来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366.057km2,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39.806 km2、1025.393 km2、850.396 km2,与此相反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49.539 km2;地表疏松的沙物质,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沙漠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藏沙漠化程度及其分区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区域沙漠化程度概念出发,本文依据西藏沙漠化普查和荒漠化监测所得的1991年与1997年两期土地沙漠化数据,选择沙漠化土地占地率、重度沙漠化土地占地率、沙漠化土地年增率、沙漠化土地年扩大面积占地率四个指标,采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指数法,对西藏各个沙漠化县(市、区)的沙漠化现状程度等级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兼有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西藏沙漠化程度进行了区域概括与分区。评价结果,西藏65个沙漠化县(市、区)中有16个属于中度沙漠化程度,其余全部属于轻度,全区可划分出9个沙漠化程度区,其中轻度区4个、中度区5个,总体而言西藏土地沙漠化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沙漠化灾害危险性评价对防治沙漠化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价值。通过提出沙漠化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构建多指标综合模型,对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结论如下:1中国北方沙漠化灾害危险性以轻度、较轻、中度和较重为主。呈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北向西北逐步加重的规律。2 2010年土地沙漠化灾害危险性较2000年减轻,特别是中度危险的土地大幅减少,其他等级土地保持稳定。3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灾害危险性减轻的主要驱动力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减轻风沙灾害起到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GIS的内蒙古沙漠和沙质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数据为信息源,提取两期 沙质荒漠化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2000年全区沙质荒漠化现状,同时统计计算了内蒙古 中部地区十年内不同程度沙质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 立了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动态度。得出如下结论:①内蒙 古土地沙质荒漠化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含沙漠和潜在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 的67.72%;②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及影像 解译结果可分三个纬度带,即呼伦贝尔沙质荒漠化带(48°—52°N)、阴山后山—浑善达克—科 尔沁沙质荒漠化带(42°—44°N)、阿拉善—毛乌素沙质荒漠化带(38°—40°N);③内蒙古中部地 区是沙质荒漠化严重且强烈发展的地区,中度以上沙质荒漠化土地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2%以 上;④内蒙古中部地区80年代末至2000年间沙质荒漠化土地净增约10万hm2;⑤轻度风蚀 荒漠化土地增加了121011.45hm2,中度风蚀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27831.59hm2,强烈和严重沙 质荒漠化土地分别增加了402497.13hm2和143998.67hm2;⑥沙质荒漠化的强烈发展,严重制 约着自治区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也威胁? 相似文献
17.
以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的典型区域大安市为研究对象,在GIS平台下,根据1986年,1996年和2000年TM影像解译获取的景观动态数据,分析近15年大安市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并应用Markov模型预测大安市景观格局动态,结果表明如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2050年荒漠化土地将占土地总面积的42.30%,高-中覆盖度草地,水域,沼泽将大面积退化,分别仅占1986年水平的48.69%,24.71%和22.74%。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近15年来筑路、开荒等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因子的变动有利于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发展,是土地荒漠化过程的背景因子;水文因子迭加了人类的无序开发、利用,是土地荒漠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历史时期毛乌素地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沙漠化过程的综合分析认为,历史时期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呈逐渐加速的趋势;唐朝之前本区沙漠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控制,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论是冷湿还是暖湿气候,良好的水分条件总是有利于沙漠化的逆转,而农业活动总是会造成沙漠化的扩展。今后本区的沙漠化是扩展还是逆转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全球变暖对毛乌素地区降水量的影响以及农业和牧业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