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穗发芽敏感品种AT 2 6 5为试材 ,对筛选出的YSR纯天然小麦穗发芽抑制剂进行了田间喷施 ;用 3,5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测定了YSR不同浓度处理的种子萌发期间的α -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 ,收获前 2d喷施YSR抑制剂效果最佳 ,穗发芽抑制率可达 75 9%,对AT 2 6 5的种用价值无显著性影响 ,可作种用。用不同浓度的YSR处理通过休眠的小麦种子 ,随着浓度的增加 ,α -淀粉酶活性迅速下降 ,直至完全失去活性。YSR通过降低α -淀粉酶活性来达到抑制穗发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双氧水、聚乙二醇溶液对苦瓜陈种子发芽及幼苗生理的影响,以2011年收获的苦瓜种子为供试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双氧水、聚乙二醇溶液对苦瓜陈种子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各处理对苦瓜陈种子萌发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苦瓜陈种子的发芽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浓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同,其中150 mg/L赤霉素(GA3)、1%双氧水(H2O2)、150 mg/L聚乙二醇(PEG)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可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POD和α-淀粉酶活性、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减缓了丙二醛的积累.说明在30℃的温度条件下,3种药剂的适当浓度处理能促进陈种子新陈代谢系统的修复,提高了苦瓜陈种子的发芽能力,从而使幼苗生长健壮.双氧水、聚乙二醇处理后,陈种子发芽率超过了50%,因此在生产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压静电场(HVEF)处理黄瓜种子生理生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强度的高压静电场(HVEF)处理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种子发芽、α-淀粉酶、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NR)活性以及幼苗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50~500kV/m的静电场预处理黄瓜种子后,萌发初期α-淀粉酶、CAT以及苗期叶片NR活性升高;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提高;幼苗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也有明显提高,但各处理间种子发芽率以及胞间CO2浓度与对照比差异均不显著。表明HVEF处理黄瓜种子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提高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有利于黄瓜壮苗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影响穗发芽的因素、抗性机理、遗传特性及抗性品种选育等方面,综述了当前我国小麦抗穗发芽的研究进展。认为抗穗发芽与种皮色级、穗部性状、吸水速率、α-淀粉酶活性及ABA等激素有关,低α-淀粉酶活性是抗穗发芽的主要机理,抗穗发芽的遗传主要由数量性状控制,抗性的显隐性因组合的不同而不同,而且有明显的倾母遗传特点,仅有少数组合表现出主效基因的作用。以影响穗发芽的主要因素α-淀粉酶为切入点,对影响α-淀粉酶活性的调控因子α-淀粉酶抑制剂和硫氧还蛋白在小麦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抗穗发芽解决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穗发芽性的机理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品种本身原因综述了小麦抗穗发芽性的机理与遗传,认为籽粒低的α-淀粉酶活性、小的籽粒吸水速率、低的GA3含量及颖壳(种子)中发芽抑制物是小麦抗穗发芽性的主要机理。前二者直接影响穗之发芽性。品种的形态结构对抗穗发芽性起修饰作用。其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种子发芽敏感性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影响,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α-淀粉酶活性受两个主效互补基因或3个基因控制。在鉴定稳发芽抗性时,应把α-淀粉酶活性、籽粒吸水速率及降落值作为选择指标,结合测定籽粒发芽力做出综合评价。针对不同品种抗穗发芽性的主要机理研究其遗传,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穗发芽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臭氧对蔬菜种子发芽的影响及影响的准确浓度,以黄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臭氧浓度来探明臭氧对蔬菜种子发芽及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mg·L^-1、40mg·L^-1臭氧处理对黄瓜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种子的发芽率、CAT和淀粉酶的活性以及呼吸速率均有提高。40mg·L^-1臭氧处理效果最好。研究表明,低浓度臭氧处理促进蔬菜种子发芽,而高浓度臭氧处理明显抑制其发芽。  相似文献   

7.
选择4种市面上适用于大豆且成分类别不同的种衣剂,按照不同剂量配比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探究不同种衣剂的适宜种子包衣浓度。试验期间记录各组别在不同时段的发芽数、出苗数,以此计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指标结果,发现包衣对种子发芽和出苗前期均会产生抑制作用,而且对指标的影响程度会随种衣剂浓度的加大呈现梯度上升趋势,但在适宜浓度下,4种种衣剂均不影响种子发芽及出苗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8.
天然小麦穗发芽抑制剂—YSR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个不同小麦品种(系)成熟植株颖壳、穗轴、叶片和茎秆以及17种其他植物源小麦穗发芽抑制物质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这四种器官均含有发芽抑制物质,但其抑制作用普遍较小。从其他植物源中筛选出对小麦籽粒发芽抑制效果显著、作用迅速而持久的天然抑制物质YSR。YSR对抑制籽粒发芽的适宜浓度为240g /l,适宜浸提时间为1d,抑制效果不存在与小麦品种间的互作。  相似文献   

9.
穗萌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及其解除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平华  滕振勇 《种子》1999,(4):69-70
利用赤霉素,硝酸钾溶液处理受穗萌抑制剂负效影响的杂交稻种子,进行发芽跟踪试验 。结果发现:赤霉素溶液能有效地解除穗萌抑制剂对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且龙特甫A种子经85天,威20A种子经70天能自然解除抑制。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青鲜素、多效唑、烯效唑组合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进行该药剂组合抑制种子发芽的同功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对种子萌发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青鲜素、烯效唑、多效唑,最佳的药剂组合是青鲜素、多效唑、烯效唑的浓度分别为9.55、95.46、1104.54mg/L。理论上经该药剂组合处理后,未萌发的种子为62%,远高于对照。在成熟期、黄熟期喷施本抑制剂后,G46A、D62A种子的淀粉酶同功酶酶带恢复到正常生长的同功酶水平,该药剂基本上消除了由喷施“920”带来的淀粉酶大量合成效应。而该药剂对正常发芽种子的淀粉酶同功酶酶带没有抑制效应。因此推测该药剂抑制种子发芽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淀粉酶同功酶酶带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或延缓种子发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反义硫氧还蛋白基因(anti-trxs)在抗穗发芽小麦中的作用机制。以转反义 trxs 基因小麦株系为材料,对转基因株系和对照种子萌发过程中硫氧还蛋白h活性、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麦籽粒 trxh、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淀粉降解和可溶性糖生成速率明显下降。发芽1~5 d,转基因小麦种子trxh、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24.5%、40.4%和23.0%;淀粉降解和可溶性糖生成速率分别比对照降低23.7%和23%。  相似文献   

12.
NaOH处理对结缕草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微 《种子》2010,29(1)
测定经30%的NaOH处理60 min后的结缕草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相对含水量、过氧化物酶活性、α-淀粉酶活性及葡萄糖含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结缕草种子经NaOH处理后萌发时间缩短,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明显提高,且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上述指标均较大幅度地高于对照组种子。种子萌发过程中,相对含水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α-淀粉酶在种子萌发前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发芽后,其活性迅速下降。葡萄糖含量变化的趋势是先升后降,在萌发的第15天达最大值。改善种皮的通透性和调控呼吸代谢途径是打破结缕草种子休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α-淀粉酶在植物特别是谷类萌发种子淀粉降解中具有重要作用。水稻α-淀粉酶基因的结构、进化和表达研究已有报道,但是,多集中于OsAmy1和OsAmy3这两个亚族内基因间以及发芽种子中。不同亚族间的基因结构、进化及更多组织和时期的表达特点尚缺乏细致研究。本研究通过TblastN同源性比对及保守结构域分析揭示水稻基因组含有11个α-淀粉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及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家族基因在结构上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具有清晰的进化层次,OsAmy5A和OsAmy4A是家族中较原始状态的基因;在表达和功能上也发生了明显分化,进化水平较高的基因发生了明显的时空表达特异性分化。OsAmy1A、OsAmy3A及OsAmy3D和OsAmy3E分别在保证种子植物世代传递、维持种子休眠过程中胚的微弱生命活动及保证种子萌发过程中能量的稳定持续供应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稻穗上发芽生理生化及颖壳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易萌和不易萌水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品种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穗上发芽1~4d水稻的α-淀粉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易萌品种穗上发芽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较高;IAA、GA1+3、ZR含量也高于不易萌的品种;而ABA含量低于不易萌品种。GA1+3/ABA比值含量的变化与GA1+3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易萌品种水稻颖壳外表面细胞排列疏松,茸毛较多且孔洞大,萌发孔也大,体现其机械阻力小,易吸水。说明水稻穗上发芽与α-淀粉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及颖壳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5.
Influence of Varying N-Fertilization Rates on α-Amylase Activity, Primary Dormancy and Resistance to Pre-Harvest Sprouting in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Rye ( Secale cereale L.) and Triticale (X Triticosecale Wittmack)
Pre-harvest sprouting, induced by unfavourable ecological conditions, can affect the grain growers success considerab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are reported between resistance to pre-harvest sprouting and primary dormancy. Genotypes with a short dormancy period have a high pre-harvest sprouting risk. In the case of a premature germination of caryopses in the head of grain a hydrolysis of intact starch granules caused by the endoenzyme α-amylase takes place in the endosperm.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falling number and protein content are reported, however, it is unknown, if a varying N-application influences pre-harvest sprouting rates, dormancy periods and amylase activity. For this reason, both greenhouse and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with different N-fertilization rates and (additional in the greenhouse) a rain simulation treatment.
High amounts of α-amylase a few days post anthesis are opposed to small enzyme activities in mature kernels. Stratificating temperatures and germination inducing precipitations at the same time are inducing pre-harvest sprouting and a high α-amylase activity especially in rye and triticale. It seems as if N-deficiency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pre-harvest sprouting, on the other hand high N-rates increase the enzymes' activity and promote germination processes in the kernel. Effects of N-fertilization on dormancy are not known.
In the discussion of reasons for an increase of α-amylase activity in sprouted grain caryopses, changes in the relation of the phytohormones gibberellic acid (promoter of enzyme activities) and abscisine acid are mainly presumed.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对籽粒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此文以玉米杂交种‘农单5号’和‘农大108’为材料,采用玉米籽粒离体培养的方法,对籽粒的发芽率、败育率、α-淀粉酶活性、干重和鲜重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A在低浓度(0 mg/L~1 mg/L)时,籽粒的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和败育率随着GA浓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干重和鲜重都呈下降趋势;在较高浓度(1 mg/L~20 mg/L)时与上述情况正呈相反态势。当GA浓度为1 mg/L时,籽粒的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和败育率分别达最大值;当GA浓度为20 mg/L时,籽粒的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和败育率分别达最小值,而籽粒的鲜重、干重分别达最大值,并高于对照组,因此授粉初期喷洒一定浓度(20 mg/L)的GA对玉米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稀土Nd3+和牛蒡低聚果糖对草决明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稀土Nd3+和牛蒡低聚果糖对草决明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Nd3+和牛蒡低聚果糖对草决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3 mg/L Nd3+和 0.5 g/L牛蒡低聚果糖单独和混合处理草决明种子,均促进种子的发芽,提高了ɑ-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混合处理好于单独处理。  相似文献   

18.
以11份Wx蛋白全部缺失类型(糯性),11份Wx蛋白部分缺失类型(非糯性)和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扬麦12(非糯性)为试验材料,以白皮品种豫麦47为穗发芽对照,研究了它们的穗发芽特性、α-淀粉酶活性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糯小麦的穗发芽率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非糯小麦,而α-淀粉酶活性与非糯小麦差异不显著。α-淀粉酶活性高是非糯小麦穗发芽的原因之一,两者呈指数关系,y=0.4145e0.4864x(R2=0.3513*);对于糯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高可能是其穗发芽严重的诱导因素,两者亦呈指数关系,y=0.0001e2.5599x(R2=0.5338**)。  相似文献   

19.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几种药用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人参根系分泌物对几种药用植物种子的化感作用。采用灭菌复合基质栽培人参,对人参根系分泌物进行原位收集,依次用水和甲醇提取人参根系分泌物,合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分为水相和乙酸乙酯相两部分,设计不同浓度,采用室内培养,研究其对四种药用植物种子萌发和胚轴、鲜重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人参根系分泌物对四种药用植物种子的化感作用是有所差异的。其中对大黄和水飞蓟种子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对大黄下胚轴和鲜重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中低浓度促进。对水飞蓟种子上下胚轴和鲜重表现为水相促进乙酸乙酯相抑制。人参根系分泌物水相中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牛蒡种子的萌发和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乙酸乙酯相抑制牛蒡种子萌发和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水相促进下胚轴的伸长,乙酸乙酯相抑制下胚轴的伸长,与对牛蒡鲜重的影响是一致的。人参根系分泌物水相高中浓度抑制白花草木犀种子的萌发,而低浓度促进其萌发。乙酸乙酯相高中浓度时促进白花草木犀种子的萌发,低浓度抑制种子的萌发,这与对种子α-淀粉酶活性影响基本一致。人参根系分泌物抑制下胚轴的伸长和鲜重的增加。因此,人参根系分泌物对四种药用植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并且化感作用与化感物质浓度密切相关,种子萌发与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种子鲜重与下胚轴伸长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