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盆栽条件下不同供水处理对六个树种蒸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三种供水条件下,研究了六个树种的生境土壤含水量,蒸腾速率、气孔阻抗和叶温与气温差。土壤含水量和蒸腾速率随供水量的减少而下降,气孔阻抗和叶温与气温差则增加,测定分析表明,六个树种的最优水分条件都应是充分供水,旱生树种并非喜旱,仅是耐旱而已。对土壤水分的消耗,旱生灌木低于乔木,其中梭梭属最低。  相似文献   

2.
根据东北地区树种分布资料和气象资料,计算了东北地区50种主要树种的Kira温暖指数(WI)、温暖指数的全范围和最适范围以及徐文铎提出的湿度指数(HI)。建立了东北地区气候因子与树种地理分布的回归模型,并对气候因素与树种地理分布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综合50种主要树种的水热指标值,将其划分为寒温湿润型,寒温潮湿型,中温耐旱型,中温湿润型,中温潮湿型,暖温耐旱型和暖温湿润型7个Kira水热指标分布类群,论述了东北地区主要树种沿热量和水分梯度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不同紫花苜蓿几个抗旱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项抗旱指标与5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抗旱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与苜蓿品种抗旱性的关联序为:游离脯氨酸含量>SOD>POD>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势。各指标对苜蓿抗旱性的影响,以游离脯氨酸含量最大,其次为SOD及POD;再次相对含水量;而叶片水势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历史时期鄂尔多斯沙化的气候因素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以鄂尔多斯历史时期气候波动对沙化进退过程影响为主线,提出了本区沙化孕育的环境不仅是冷干时期,而在暖干时期沙化也会发展。人类活动是沙化进退的诱导和加强因素,并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为活动的的加剧,本区沙化有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气候区1704份有效问卷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单要素评价模型,综合分析了潜在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天气偏好及感知态度。结果表明:气候的空间异质性影响游客出行行为,绝大部分受访者喜欢阳光灿烂、温暖宜人的气候,但当居住地具有不舒适的极端气候特征时,潜在游客会喜欢与之相反的舒适气候,如冷干地区的人群偏好小雨湿润气候,而高温地区的人群则偏好冰雪天气;旅游地气候特征对潜在游客出行决策影响重要,但其影响程度远低于景观质量及安全性等因素;居住地气候特征不同,其潜在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感知与态度也不同。总体而言,居住地气候舒适度越低,旅游地气候因素对潜在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采用斜率关联度分析法对阴山东段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加拿大杨、二青杨、阔叶青杨、兴安杨、白皮杨和北京杨等6种杨树解析木的树高、胸径生长量与同时期气候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分别找出了影响6种杨树高、径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干燥度和降水量,分析结果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不同气候因素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程度,本文以江西省全南县(代表赣南,松墨天牛一年2代)和德兴市(代表赣北,松墨天牛一年1代)遭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获取2018年-2021年松材线虫病普查数据和1990年-2021年的主要气象因子数据,结合滑动平均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比较分析两地的气候差异和疫情年间气候变化对松材线虫病发病面积的影响。结果显示:除德兴市的年均相对湿度和年降水量与历年平均值相比有所降低外,两地其他气象因子均呈上升趋势;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年均最高气温和年均风速是影响赣南松材线虫疫情的重要气象因子,年均最高气温和年降水量是影响赣北松材线虫疫情的重要气象因子;气温升高促进松材线虫和其媒介昆虫的生长繁殖与活动,风速升高可使媒介昆虫远距离传播松材线虫,降水量减少可降低松材线虫和媒介昆虫染病死亡几率。赣南赣北气候的整体变化趋势都有利于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湿地植物叶片蒸腾作用与叶性状的关联性研究,对揭示植物叶片叶脉网络性状、叶片形态构建模式与植物体内水分平衡间的内在联系至关重要.以黑河中游湿地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按胡杨林距离水域的远近分别设置:I(离水域30~110 m,土壤含水量(SMC)58.23%)、II(离水域160~2...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 2001年小麦纹枯病前期发展快,发生重,后期流行受抑制.多点调查分析表明,气候因素对其发生流行影响很大.冬季降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早,有倒春寒,有利其发生发展,长期干旱则抑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11.
偃麦草属3种植物的持水力和蒸腾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育苗法 ,对偃麦草属 3种植物的持水力和蒸腾速率进行了测定。提出了判定植物持水力的新概念 -拐点持水力。依此方法 ,毛偃麦草的持水力远大于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毛偃麦草的蒸腾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植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小卷蛾线虫、拟双角斯氏线虫、古巴斯氏线虫用大蜡螟幼虫繁殖时其脱离寄主虫体时间和离体后短期贮存对线虫侵入率及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离体时间对其侵入率有一定影响,第1天离体的线虫其侵入率均大于第7天离体的线虫,这在古巴斯氏线虫中异常显著。在30天贮存期内,3种线虫随着贮存期的延长,其侵入率逐渐提高,小卷蛾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一般贮存7天,古巴斯氏线虫贮存15天,其侵入率即达到高峰,以后基本趋于稳定;经短期贮存后,除古巴斯氏线虫的运动能力无显著提高外,其它两种线虫贮存10天后其运动能力均高于刚离体的线虫。  相似文献   

13.
1958-2006年河西走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958-2006年甘肃河西走廊18个观测站大雨、干旱、≥35℃高温、≤-20℃低温、霜冻、大风、沙尘暴、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年发生日数资料,采用多项式法、线性倾向、M 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及Morlet小波等统计学方法诊断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河西走廊大风、沙尘暴、低温、霜冻、雷暴和冰雹呈显著减少趋势,高温呈显著增多趋势,其中大风、沙尘暴、高温和霜冻分别于1996,1989,1996年和1998年前后发生突变;大雨和干旱频数总体变化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初,低温和霜冻由多趋少,高温、大雨和干旱由少趋多,与河西走廊突变增暖时间基本吻合。干旱和高温存在长期性变化周期,沙尘暴、雷暴存在阶段性变化周期,其余极端天气周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东部电线积冰气候特征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有观测以来至2010年的电线积冰资料及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资料,对西北东部电线积冰的气候特征以及积冰发生时的天气条件进行分析,探讨积冰形成时的气象要素配置,指出西北东部电线积冰的气候分区。结果表明:① 10月至次年4月为西北东部电线积冰期;积冰类型主要为雾凇和雨凇,其中北部大部地区及陕西西安以雾凇为主,西南部以雨凇为主。② 1 000 m以下地区一般日平均气温在-5~4 ℃,日最低气温在-10~0 ℃,相对湿度在70%以上,风速在0~1 m•s-1;1 000~2 000 m地区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5~4 ℃,日最低气温在-15~0 ℃,相对湿度在70%以上,风速在0~4 m•s-1;2 000 m以上地区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5~0 ℃,日最低气温在-15~-5 ℃,相对湿度在60%以上,风速在0~8 m•s-1时,最易出现电线积冰现象。③ 从气候角度分析,西北东部电线积冰呈西多东少,山区多于平原的分布格局,海拔较高的西南部及东南部是积冰潜在高发区,西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华山周边地区是次高发区,东部大部地区是低发区,并且积冰高发区也是持续冰灾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15.
防护林下草本植物层片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沿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白北向南设置了10个调查样地,对草本植物的多度、盖度、丰富度进行调查,记录和测定各样地内地下水的埋深、电导率、矿化度,土壤电导率、灌木平均冠幅、灌木层郁闭度等环境因子.分析各样地物种多样性、样地间相似性的差异,以及草本植物层片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下草本植物层片...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趋势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黄土高原气象观测资料显示,在全球增温背景下,该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愈来愈明显,且冬季增温趋势明显高于夏季.除6月份降水量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外,其他月份降水量基本上是减少的趋势,尤以7~9月份减少幅度最大.相对湿度在4月份降低幅度最大,此时正值该地区春旱发生季节,给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以缺水为核心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矛盾日趋尖锐,提出应该围绕"水"加强管理和立法监督工作;充分利用节水保水技术;加强气候变化规律和预测能力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1,他引:34  
根据我国北方63个代表站点(1961-1995)的气候资料,在分析了该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现状的基础上,选用了合适的指标和计算方法,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农牧交错带界限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降水不变,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现有的农牧交错带将东南移,范围扩大;同时气候生产力可能下降。而在温度升高、同时降水增加的气候情景下,农牧交错带的移动变缓,甚至不变,视降水的情况而定。降水增加能部分或完全补偿因温度引起的气候生产力的下降,气候生产力甚至有可能增加。降水是决定农牧交错带位置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但未来干热的气候趋势有可能使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变得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18.
公元627年前后,在蒙古高原一带(东突厥汗国)和黄河流域(唐朝)等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3年左右的气候变冷:公元627-629年前后,东突厥汗国连续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灾,造成空前的大饥荒。原本强大的东突厥汗国,在公元630年突然覆灭了,气候变冷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公元627-629年,黄河流域遭受连续的严重霜灾,造成严重的饥荒。有证据表明,此次气候变冷可能还广泛存在于北半球很多地区。格陵兰冰芯记录和欧洲历史文献记录表明,公元626年前后存在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可能是公元627年前后气候变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与灾害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洪涝、干旱、地震、饥荒等灾害史料的分析,统计出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0世纪的3000年间每个世纪灾害发生的频率,并对此时间内历史气候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气候交替变化较为频繁;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出现频率高,且集中于6-10世纪,14-18世纪。同时分析得出该地区历史时期灾害频数与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灾害在气候突变时出现频率远高于气候平稳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