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以1年生丽豆幼苗为试材,研究断根处理对其生长及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断根处理后丽豆幼苗树高、地径生长量分别比未断根苗增加了14%,71%;断根处理后幼苗根系鲜重与根系干重分别比未断根苗增加了33%和36%,主根长比未断根苗降低了73%;断根处理后在0 cm~30 cm土层中,一级侧根数和须根数分别是未断根苗的2.00倍和1.55倍。因此,通过断根处理,丽豆幼苗侧根、须根显著增多,地径显著增粗,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为丽豆种群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辽东栎1年生裸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主根不同断根长度对苗木生长、根系生物量以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生辽东栎裸根苗的成活率随主根断根长度的增长而提高,当主根保留25 cm以上时,成活率较高,大于92.5%;主根保留5 cm,10 cm,15 cm和20 cm时,苗高和地径值均显著低于主根保留25 cm和30 cm时的苗木和对照组苗木;断根处理可促进根系相对生长量提高,主根保留长度为25 cm时,根系相对生长量最高;不同断根长度处理会影响辽东栎的生长速度,当主根保留25 cm以上时,辽东栎1年生裸根苗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3.
以互叶醉鱼草(Buddieja alternifolia)苗木为试材,研究了主根不同断根长度15、30、45cm对苗木地上部分枝条生长、地下部分根系生长和苗木移栽后成活率、株高、冠幅的影响。结果表明:断根处理促进枝条分枝,降低了主梢长度,促进了侧根发生和生长,提高了移栽后成活率、株高和冠幅相对生长量。其中主根断根长度30cm处理的分枝数、地径、根冠比、侧根鲜质量、侧根数、侧根长度、侧根粗度、移栽后成活率、株高相对生长量和冠幅相对生长量最高,分别为8.0个/株、24.2mm、2.8、262.1g、8.9条/株、25.8cm、7.6mm、86.4%、32.0%和26.0%,较对照(CK)分别提高77.78%、26.04%、40.00%、32.37%、134.21%、54.49%、171.43%、122.11%、344.44%和34.72%,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建议互叶醉鱼草主根30cm断根来促进根系生长和提高移栽后成活率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文冠果1 a生移栽苗快速和有效的生长,提高其成活率,实现优化苗木、快速建园和高效造林的目的,对移栽苗主干进行不同程度的短截处理(处理Ⅰ:干高5 cm;处理Ⅱ:干高10 cm;处理Ⅲ:干高15 cm;对照Ⅰ:不短截;对照Ⅱ:干高50 cm),就不同处理对其生长情况(苗高、新梢长、地径、新梢基径)和成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程度短截处理后,移栽苗的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均明显高于2个对照,且二者均随着短截处理程度的增强而增加。其中,处理Ⅰ的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最高,分别为63.06 cm和0.301 cm。经过一个生长周期后,处理Ⅰ移栽苗的苗高超过2个对照。并且,处理Ⅰ、处理Ⅱ和处理Ⅲ移栽苗的地径明显高于2个对照。移栽苗的新梢长和新梢基径也随短截处理程度的增强而增加,其中,新梢长由高到低排序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对照Ⅱ、对照Ⅰ,新梢基径由高到低排序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对照Ⅱ。随短截程度的增强,移栽苗的成活率也随之升高。处理Ⅰ成活率最高,为91.96%,CKⅠ成活率最低,为80.58%。  相似文献   

5.
采用黄花倒水莲种子进行不同催芽方法、芽苗不同移栽密度进行了种子出苗率及苗木生长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处理A、处理B的种子出苗率均较高,分别达72.3%和67.0%,处理C的出苗率最低,仅为35.3%;芽苗移栽密度以株行距10cm×10cm、10cm×5cm的苗木生长量较高,平均苗高分别为21.0cm,20.1cm,平均地径分别为0.53cm,0.52cm,平均主根长度分别为16.2cm,12.1cm,≥5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为24.2条/株、19.6条/株;株行距5cm×5cm的苗木生长量最低,平均苗高为13.4cm,平均地径为0.38cm,平均主根长度分别为9.2cm,≥5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为12.8条/株。  相似文献   

6.
在北票半干旱地区开展了油松、樟子松和桧柏3种针叶树雨季容器苗造林试验,分别以春季裸根苗造林为对照,结果表明:在北票干旱和瘠薄立地条件下采用容器苗雨季造林,造林成活率超过95%,春季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仅为65.4%~74.6%。3个针叶树种容器苗雨季造林比对照能够明显提高苗高生长量、主根长、侧根多,与对照相比,油松苗高生长量提高38.97%,地径提高29.9%,主根长提高40.78%,侧根长提高40.76%;樟子松苗高生长量提高37.59%,地径提高31.69%,主根长提高16.89%,侧根长提高20.90%;桧柏苗高生长量提高27.49%,地径提高34.56%,主根长提高18.90%,侧根长提高35.71%。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薄壳山核桃苗木栽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安地区种植园的1年生和泰州地区种植园的2年生‘波尼’薄壳山核桃苗为试材,研究裸根苗、土球苗、无纺布容器苗等3种不同类型薄壳山核桃苗栽植后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苗木栽植后新梢和根系生长差异较为显著。两处均以无纺布容器苗成活率最高,达到100%;新梢生长量最大,1年生和2年生苗木的生长量分别为110.77 cm和53.44 cm;根系也最为发达。土球苗次之,裸根苗的新梢、根系生长量最小。分析表明,在江苏淮安和泰州这两个地区,无纺布容器苗的成活率、平均新梢生长量、分枝数、总的新梢生长量、主根长度、粗度、侧根数量等均优于土球苗和裸根苗的。此外,3种类型苗木栽植后,2年生苗木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均优于1年生苗木的。  相似文献   

8.
不同保护措施对青海云杉幼苗安全越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云杉育苗中,研究了幼苗冬季不同保护措施覆盖树叶、麦草、地膜和沙土对冠层温度和湿度、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覆盖不同保护措施能够提高其冠层温度和湿度,其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有提高。其中,覆盖树叶的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最高,2013~2015年成活率分别为85.81%、89.25%和95.42%,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73.53、70.71和74.19个百分点,苗高、针叶数和主根长分别为14.06cm、13.60个/株和16.55cm,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7.24cm、6.50个/株和8.30cm,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应用GGR浸泡插穗,对中国沙棘雌株扦插育苗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GGR对中国沙棘雌株扦插育苗成活率、苗高、地径及主根生长有显著影响。用GGR处理插穗的苗木成活率为82.1%,平均高53.83cm,地径0.46 cm,主根长0.26 cm,均高于未处理的苗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基质种类对核桃种子萌发及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Ⅰ出苗率和成活率最低,分别为62.45%和55.32%,基质Ⅱ发芽率和成活率最高分别为76.83%和68.47%;基质Ⅰ苗木生长状况最差,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和平均主根长分别为10.24、0.33、18.51cm,基质Ⅱ苗木的生长状况最佳,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和平均主根长分别为10.24、0.45、26.49cm。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闽楠播种芽苗设计3种不同移栽密度(株行距8cm×8cm、10cm×10cm、10cm×15cm)进行试验,比较闽楠一年生播种芽苗的生长量及苗木质量。结果表明:移栽密度以株行距10cm×15cm较适宜,苗木生长量最大,苗木质量最优,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度、≥5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平均合格苗率、平均合格苗产量分别达47.2cm、0.45cm、24.5cm、21.4条/株、97.0%、65.04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幼苗生长量,简化保护措施和提供省时、省工的生产流程,本文设计和制作了育苗地保护设施网箱,并与传统保护措施和对照(CK)开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青海云杉幼苗期利用网箱保护后,提高了成活率和生长量,成本低于传统保护措施,保护3年后(2017年4月)苗木越冬成活率、生长量指标苗高、针叶数和主根长分别为95.42%、14.06cm、12.28个/株和16.52cm。建议在有条件的苗圃地采用此设施来保护幼苗。  相似文献   

13.
采用种衣剂拌种进行沙棘育苗试验,当年秋季进行沙棘苗生长量和苗木产量的调查,探讨种衣剂拌种对沙棘种子繁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衣剂拌种能够显著提高沙棘苗木生长量,比对照多繁育27万株·hn-2;种衣剂拌种后繁育的苗木苗高、地径与对照差异显著,苗高比对照提高48.65%,地径提高33.34%;主根长较对照提高43.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侧根数提高18.8%,差异不显著;种衣剂拌种后沙棘苗木根系腐烂率为8.9%,比对照低4.3个百分点。种衣剂拌种是半干旱区繁育沙棘优质苗木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ABT2号生根粉和NAA,研究不同叶面处理方式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处理方式不同,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的影响不同,其中,涂刷侧枝的处理方式对苗木生长量有促进作用,而喷洒处理方式则有抑制作用。涂刷侧枝时,ABT2号处理的苗高、地径平均为41.1 cm、0.46 cm,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5%;NAA处理的苗高、地径平均为37.4 cm、0.51 cm,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16%。喷洒时,ABT2号处理的苗高、地径平均为33.6 cm、0.41 cm,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7%;NAA处理的苗高、地径平均为31.4 cm、0.43 cm,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1%、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指导河北省滦平县的苹果栽植,以3a生国光苹果苗木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栽植时期苗木的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4月8日栽植的苗木成活率、下部小主枝上的长梢数分别为92.67%、9.26个,极显著高于4月15日和4月22日栽植的处理;新梢平均长度为39.93cm,显著高于4月15日和4月22日栽植的处理;单株长梢数13.73个,显著高于4月22日栽植的处理。4月15日栽植的苗木成活率、下部小主枝萌芽率、下部小主枝上的长梢数分别为75.67%、39.71%、7.58个,极显著高于4月22日栽植的处理;单株中梢数为14.95个,显著高于4月22日栽植的处理。3个栽植时期的地径、单株短梢数和叶丛枝数无显著差异。表明4月8日栽植苹果苗木的生长情况优于后面的2个时期,在滦平县4月份内栽植苹果苗木应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6.
薄壳山核桃砧木不同处理对嫁接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薄壳山核桃进行大田本砧嫁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砧木进行断根处理,控制伤流是提高薄壳山核桃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采用挖骨皮接,容器苗断根并短截处理嫁接保存率达74.2%,3-0苗断根移栽并短截处理嫁接保存率72.5%。砧木的断根程度对嫁接苗当年生长量影响差异显著,顺序依次为移植苗铲根断根容器苗断根移栽苗,2-1移植苗铲根并短截处理的嫁接苗生长量平均达到77.34 cm。砧木粗度对嫁接苗当年生长量也有较大影响,砧木地径40-50 mm嫁接苗当年生长量最大为34.09 cm。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容器(10cm×10cm营养钵)和田间苗床2种播种育苗方式,进行了半枫荷不同产地种源生长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田间苗床播种苗的生长量较大,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度、≥5cm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比容器(营养钵)播种苗高出43.0%、58.5%、34.4%、47.8%;福建宁化县种源的苗木生长量较大,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度、≥5cm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比江西大余种源高出95.5%、19.3%、52.5%、50.0%、4.5%。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比试验设计,探讨了插穗的取用部位、插穗长度、浇水方式、覆膜和不同扦插密度对苗木生长量和成活率影响,为繁育优质苗木提供技术支撑。条材截取的部位属中部插穗成活率及生长量最高,苗高达到2.9~3.1m以上,地径达到2.7~2.8cm以上,成活率达到94.5%~96.1%以上。插穗截取长度为15~30cm,苗高地径生长量和成活率方面没有差异,同属一个显著水平,与长度10cm差异极显著,截取长度15cm最好。灌沟浇水试验比对照大水漫灌能提前发芽出苗4d左右,苗期延长5d左右,有利于保全苗和提高苗木的生长量。出苗率比对照提高8%左右。覆黑地膜比对照提前出苗天数为3d,出齐苗相差为5d,出苗率比对照相差10.2%,苗高相差0.3m,地径相差0.4cm,锄草人工费减少100%。扦插密度影响苗木生长量和苗木成苗率,以59489株/hm2密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不同容器类型及施肥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容器类型、基质施复合肥比例和施缓释肥时间的不同水平及其组合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以弥渡县云南松种子园的种子为材料,采用L_9(3~4)正交设计开展苗木培育试验,测定苗木的生长量指标。结果表明,苗龄127d时,不同处理组合(含对照)苗木的平均地径0.80~1.43mm、苗高2.9~8.3cm、冠长1.1~5.7cm、主根长8.1~17.8cm、一级侧根长2.6~7.2cm和一级侧根数9.1~20.3条/株,处理组合间以上指标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影响苗木地径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基质施复合肥比例(质量比),基质施0.2%的复合肥可促进苗木地径生长;容器类型是影响苗高、冠长、主根长和一级侧根长的主导因子,白色塑料容器极显著地促进苗木的主根和一级侧根伸长(P0.01);一级侧根数则主要受施缓释肥时间的影响。一级侧根发育协调苗高共同生长,根系伸长则与苗高生长存在养分竞争关系。施复合肥0.4%的基质置入无纺布容器中于苗龄35d时再施缓释肥(1g/容器)的处理组合,有益于苗高和冠长生长,此处理组合可应用于相同气候和基质的云南松苗木培育生产实践中。容器选择结合施肥可消除云南松蹲苗现象,促进其苗木生长,缩短云南松壮苗的培育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黑色地膜覆盖对闽楠苗苗木生长及抑草效果的影响研究,为提高闽楠造林效益、降低造林成本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针对1年生闽楠苗布置了黑色地膜覆盖试验,开展了移栽成活率、苗木生长量、抑草效果、不同土层控水控温效果进行单株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1)黑色地膜覆盖下闽楠移栽成活率达88.6%,明显高于对照67.1%;(2)闽楠苗生长高峰期是在5~8月,黑色地膜覆盖处理下苗高和地径生长均超过对照36.46%和25.34%;黑色地膜覆盖对闽楠苗6月份苗高和地径生长影响显著,对7、8月份的地径影响极为显著;(3)黑色地膜覆盖对5月、7月和9月份杂草生长的抑制作用极显著,对6月、8月杂草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平均每月杂草量单位面积减少85.59%;(4)覆盖处理下,夏季10 cm土层内平均含水率高于对照29.67%,秋季10 cm土层内平均含水率高于对照18.81%,秋季表土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达到极显著水平,5 cm土层含水率达到显著性差异。(5)黑色地膜覆盖下0~20 cm土层内的地温高于对照,5 cm土层土壤地温增温效果最好,比对照增温8.3℃,增幅26.88%。[结论]黑色地膜覆盖保水控温能力强,能显著提高闽楠苗木质量,同时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