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山育林是增加森林植被的重要营林措施。通过封山育林,不仅可以改善现有林分状况,而且可以在人工造林困难的立地上培育森林,恢复植被。介绍了封山育林的规划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凯  贺敏 《防护林科技》2007,(3):134-134,142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植被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植被恢复的主要途径,重点阐述了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两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山东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1 山东森林植被的现状山东省位于我国暖温带地区 ,在植被分区上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根据山东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地形等条件 ,以及历史记载 ,山东省的地带性植被应为暖温带森林植被。但实际上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大面积的植被类型是人工的农业植被和荒山灌草丛植被。森林植被只是在山区局部可以见到 ,且多为人工的或次生的。目前的山东森林植被有以下几个特点。1.1 森林覆盖率低 ,荒山秃岭多森林覆盖率是衡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森林覆盖率低 ,荒山秃岭多 ,是山东森林植被的特点。据统计 ,包括农田林网和…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效果为例,针对影响林业发展的障碍性因子,阐述了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按立地条件,提出了灌木林地、疏林地的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荒山荒地和退耕还林地的人工造林的技术思路、主要技术措施和造林模式,并对所构建的植被恢复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滇中高原区主要森林类型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中高原区森林植被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本区地貌特征及水热条件作祥尽介绍,进而论述了该区32个天然林和人工森类型和种类组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各森林类型的结构特点;研究了这些森林植被类型的演替规律,分析了现有滇中高原森林植被存在的生态问题;为开展滇中高原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矿山废弃地表土层破坏、重金属污染严重、植物生长环境极度恶劣,如不进行人工植被恢复难以在短时间内生长植物和形成植被生态系统的现状。采取人工技术措施干涉,加快植物定居生长和植被恢复,使其尽快形成植物群落,恢复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指导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的保护与修复,以该公园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数据源,采用GIS分析软件,对林地类型、树种和龄组进行定量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公园中的植被存在森林分布不均、森林岛屿化、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稳定性差等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宜林地造林绿化、中幼龄林抚育和封山育林等措施。认为森林公园植被规划应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为前提,对于人工干扰强、植被退化的区域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西南高山峡谷林区的地形、植被和该区域森林防火的重要性,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结合目前该区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大型飞机森林航空消防、以水灭火、加强人工增雨雪技术和加强卫星监测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9.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维持、立地生产力维护及养分循环等具有重要影响。针对集约经营毛竹林生物多样性锐减、立地生产力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竹林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等问题,为促进毛竹林下植被科学管理,提高毛竹林可持续经营能力,总结了毛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稳定性维持机制、人工干扰对毛竹林下植被的影响、毛竹林下植被生态功能、基于经济价值的毛竹林下植被开发利用等研究现状,提出了林下植被群落结构与功能、林下植被演替与多样性维护、林下植物型复合经营模式构建与应用等毛竹林下植被管理策略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日本森林的实地考察、学术交流以及文献查阅,本文介绍了日本自然森林植被的组成与分布特点,日本人工森林植被的种类与历史,以及日本森林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的林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普定县喀斯特地形区的森林植被类型调查入手,通过分析喀斯特石漠化地形区的各种森林植物,探讨森林群落植物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对封山育林地、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地、人工造林地等进行调查分析,针对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采用封山育林措施,利用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及人工造林的方式,补充植物种质资源,是快速恢复和培育草灌型、灌木型、乔灌型和乔木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形区森林植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千岛湖区的陆地森林覆盖率达89.5%.目前湖区森林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人工用材林及经济林等,并分析了森林植被的演替规律.分别分析和计算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游憩效益、其他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严重退化,因此,恢复植被及恢复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或人工林生产力,促进森林尽快发挥其经济与生态功能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以自然植被针叶混交林地为参照,同针叶人工纯林地、阔叶人工纯林地、针叶人工混交林地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和动态过程,客观揭示土壤物理特性变化与人为干预影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闽东北鹫峰山项部植被经过半世纪的演变进程,森林经多次火烧、放牧,到20世纪70~80年代演变为草地,之后经过20多年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到21世纪初再次演变为森林。文章分析了鹫峰山顶部草地的形成与植被恢复,旨在为探讨植被恢复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伙房水库上游的水源涵养林通过转化、促进、消除、恢复等调节机能和多种生态功能维系着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区域内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结构与功能不同,当森林植被发生动态变化时,森林植被整体功能的输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该文通过分析大伙房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区内人工水源涵养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旨在促进大伙房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健康、持续发展,为整个浑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大伙房水库的生态安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晋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土石山次生林区应实行“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植被恢复策略。在土层浅薄、坡度较陡的生态脆弱地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植被封育;在土层深厚而且坡度平缓地段,可适当辅之以人工措施,包括人工抚育,以及补植或补造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等。当前土石山区次生林经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林分质量,加强管护力度;黄土丘陵区应该实行封山禁牧或轮牧、围栏圈养以及陡坡地退耕等措施,这是植被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黄土丘陵区恢复和建设森林植被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指出只有转变农村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坚持植被封育和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人工营造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群落,晋西黄土高原地区才有可能恢复原来的森林植被景观,真正实现该地区的植被重建和水土流失的根治。  相似文献   

17.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草海自然保护区植被的生境、现状和演替规律,从恢复生态学原理出发,以水热等气候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生物地带性为科学依据,提出以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复与重建森林植被,以政策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恢复与重建湿地植被。  相似文献   

18.
崇州林场不同林分近自然度分析与经营对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是恢复生态学最成功的实践,讨论"近自然度"通常是用一定程度受到人为影响的现实状态与认为的自然理想状态之间的对比来实现的.选取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典型地段的崇州国营林场为示范地,采用郁闭度、胸径级、实生幼树株数、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群落顶极适应值为参数对林场不同林分的近自然度进行分析.其近自然度水平为顶极天然林>演替天然林>人工乡土树种幼林>人工外来树种幼林>人工外来树种成林.并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制定了封禁、封调、封改、封造4项经营技术模式,以期模拟恒续林的最优结构和功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同时也为构建本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示范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滁州市为例,分析了林下植被调控森林土壤水的作用,提出在人工商品林的经营中,需要合理配置的林下植被,和林冠层植被一起构成与林地土壤水资源分布特点相适应的、稳定的群落结构,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实现森林质量的稳步提高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20.
在对辽西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恢复生态学、森林培育学以及近自然林业理论,提出了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为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林草覆盖率,进一步加快辽西地区植被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构建辽西地区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植被体系提供了适宜的模式和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