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蛋白质,激素,脂类及核酸等不同的角度,概述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一些生化和分子鉴别方法及其优缺点。其中以DNA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如对rDNA中ITS区的PCR-RFLP等)系目前较稳定可靠的鉴别方法;而以蛋白质为基础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对于正确,快速地鉴别两种线虫也有极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3.
口岸截获的日本松材线虫和中国南京松材线虫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岸截获的日本松材线虫和中国南京松材线虫研究(摘要)焦国尧沈培垠徐培方安榆林李红梅付鹏(南京动植物检疫局210009)(南京农业大学210094)数十年来,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引起的松树萎蔫病在日本普遍发... 相似文献
4.
5.
日本松材线虫和南京松材线虫对雪松和马尾松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来自日本的木质包装材料上截获的松材线虫和南京松材线虫进行对雪松Cedrusdeodara和马尾松Pinusmasoniana的致病力试验,发现日本松材线虫能使4~5年生雪松苗20%发病,10%左右枯死,而南京松材线虫则没有致病力;10年生雪松对两种松材线虫具有高度抗性。这两种松材线虫都能使马尾松中度感病和10%左右的枯死 相似文献
6.
7.
松材线虫传播特点及检疫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培方 《中国进出境动植检》1994,(4):34-35
口岸检疫松材线虫必须先弄清楚传播过程和病木、媒介昆虫、线虫三者之间的关系。松材线虫从甲地传播到乙地为害有远距离传播和近距离扩散两个过程。 松材线虫飘洋过海作远距离传播必须有三个因子(木材、昆虫、线虫)的组合体同时从甲地传播到乙地,才对乙地的松树构成威胁,其中只有两个 相似文献
8.
9.
松材线虫对马尾松的致病性及其早期诊断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从枯死松树分离繁殖的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接种3~4年生马尾松苗,观察到接种株第45天开始出现外观症状,三个月内接种株相继枯死。在枯死株中分离出大量松材线虫,表明松材线虫对马尾松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试验还通过酸性品红染色追踪树液流,观察到松材线虫侵染早期,其松脂管的薄壁细胞受破坏,松脂从松脂管渗漏至周围的管胞中,使水溶性染剂不能着色而出现白斑,树液移动受阻。而对照株中染剂可在植株管胞中自由移动,不会产生白斑,松脂流动只限于松脂管内。而在这段时间接种株和对照株外观上生长正常,并无明显差异。因此,通过酸性品红染色追踪树液流,观察植株根茎横切面白斑的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马尾松松材线虫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松材线虫在台湾发生及防治阮祥胜(福州动植物检疫局350013)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Buhrer)Nickle自1913年首次在日本报道发生之后〔1〕,逐渐蔓延,成为20世纪以来日本林业最为严重的... 相似文献
11.
使用温度为65~85℃、相对湿度50%~90%的热空气,对不同规格和含水率的携带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板进行热处理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当木材中心温度达到56℃并持续30min以上,10cm×10cm×10cm木块、5cm厚度木板以及高含水率10cm厚度木板中线虫死亡几率值达到9的要求,验证了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第15号所推荐的热处理技术指标对杀灭松材线虫的有效性.试验中也发现10cm厚度含水率低于30%木板的线虫死亡率达不到几率值9的要求,其原因可能是中心温度或持续时间没有达到该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13.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i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pine wilt disease. These nematodes disperse in the cortical and wood resin canals of host tree branch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infec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dispersal can be regarded as diffusion, we inoculated B. xylophilus into living or boiled Pinus densiflora branch sections and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24 hr later. Assuming that some nematodes disperse randomly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branch sections and the rest remain at the inoculation site, the coefficient of diffusion (D) by dispersers was estimated to be 23.7–40.7 and 109.4 cm2/day for the living and boiled branches,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nondispersers was estimated to be 0.46–0.79 and 0.52 for the living and boiled branches, respectively. When the nematodes were inoculated at the centre of upright living branch sections, they dispersed up and down at similar D values of 7.4 and 7.9 cm2/day,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薄弱,而且缺乏生态风险管理。本文首先对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内涵、通用理论框架做了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一些在水环境和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重金属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农田系统与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以及项目工程等方面的实例,对我国近年来生态风险评价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生态风险评估已被人们所重视,但到目前为止,生态风险评估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以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与模糊数学方法相结合,根据ERA框架和层次分析思想建立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的生态风险评估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态风险的遥感定量评估,并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估方法的情况下,Fuzzy集合论与AHP方法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评估结果的定性、定量和可视化。 相似文献
17.
农药对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毒性及其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蚯蚓占了陆生无脊椎生物生物量的绝大部分,是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且蚯蚓对某些污染物比许多其它土壤动物更为敏感,是陆生生态系统中土壤农用化学品污染的理想指示生物。死亡率是最常用于评估化学品对蚯蚓毒性的参数,但大多数情况下蚯蚓死亡率变化对农用化学品暴露并不敏感,因此急性毒性测试结果并不能为评估化学品对蚯蚓种群危害提供最敏感的风险预测。因此,研究更多可应用于土壤污染评价的蚯蚓生物标志物十分有意义,可对保护整个土壤动物区系的安全阈值设定提供参考。本文从蚯蚓常用毒理学研究方法入手,重点综述了农药对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毒性效应以及相关毒理学测试指标在农药土壤生物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影响蚯蚓生态毒理学测试结果的各项因素,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20.
黄土高原边缘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分析--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具有宏观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评价标准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在背景调研及深入剖析黄土高原边缘地区生态系统特点基础之上,应用科学发展观理念构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框架,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论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