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10年65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结合统计和GIS软件,分析了全年及温度生长期降水、潜在蒸散及水分盈亏情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黑龙江省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的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年潜在蒸散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而温度生长期内的潜在蒸散量多呈增加趋势,总体上表现为水分亏缺状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水分亏缺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李秀芬  姜丽霞  王晾晾  李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91-14396,14546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10年65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结合统计和GIS软件,分析了全年及温度生长期降水、潜在蒸散及水分盈亏情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黑龙江省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的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年潜在蒸散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而温度生长期内的潜在蒸散量多呈增加趋势,总体上表现为水分亏缺状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水分亏缺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育期划分的芦苇蒸散量气候学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是一种典型的湿地挺水植物,为了研究芦苇各生长阶段的蒸散耗水规律变化,根据2012年和2013年在石佛寺人工湿地进行的芦苇观测试验,采用有序聚类样本法,结合实际观测资料划分湿地内主要挺水植物芦苇的生育期,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及单作物系数法计算2013年芦苇全生育期的实际蒸散量,并应用偏相关法分析了影响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芦苇划分为4个生育阶段,分别为初始期(4月20日~5月10日)、生长期(5月11~6月7日)、稳定期(6月8日~9月13日)和枯萎期(9月14日~10月18日);芦苇湿地全生育期单位面积上的累积蒸散量为684.51mm,4个生育阶段的蒸散强度呈先递增后下降趋势,其中稳定期蒸散强度最大为4.37mm·d-1,4个生育阶段的蒸散量亦明显大于自由水面蒸发量,说明芦苇的存在增加了湿地水分的扩散;不同气象因子对各生育阶段的实际蒸散量影响程度不同,太阳辐射和风速是影响石佛寺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因子,相对湿度和气温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而实际水汽压对实际蒸散量的影响甚微,说明了湿地水分的扩散与气象因子的作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7,(10):1651-1654
以2010—2015年6个完整小麦生育期的田间试验数据为材料,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运用CERES-Wheat模型分析了晋中地区冬小麦需水量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小麦蒸散量、土壤蒸发量与产量的关系,比较不同生育期需水量和产量的最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冬小麦生长季的大田蒸散量预测较为准确;晋中地区小麦生长期灌溉水和土壤水的需要量为318 mm;在计算山西省中部地区多年平均蒸散量值和降雨量差值的基础上得出,该地区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小麦平均需水量分别为250,310,343 mm。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怀牛膝茎叶生长期、根伸长期、根膨大充实期分别进行55%、65%、75%、85%四个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了怀牛膝农艺性状、单株产量及牛膝多糖含量的水分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茎叶生长期85%水分处理的株高和根粗表现最好,伸根期75%水分处理茎粗和根粗表现最好。单株产量与多糖趋势一致,茎叶生长期和根伸长期75%和85%水分处理最好,根膨大伸长期65%和75%水分处理最好。进一步对农艺性状、单株产量对牛膝多糖含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粗、单株产量可作为评估牛膝多糖的参考指标。怀牛膝生长前期适量灌水对产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8-2008年每15天的NDVI数据集,对吉林西部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建模分析,由实验室内的人工判定取代传统上的回归方程分析,针对最终数学运算结果进行插值运算,得到研究区域地表植被生长期的起始与终止日期(植被绿度始期和绿度末期)以及生长期的持续天数.结果表明:吉林西部的地表植被生长期由5月上旬开始至9下旬结束,整个研究区域内植被生长期持续130 d左右,由西向东,地表植被生长期的天数逐渐减少.在空间上,地表植被生长始期由西向东越来越迟,时间相差20 d以上,生长终止期相差较小,东西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7.
水分管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分管理是影响稻田甲烷(CH4)产生、氧化与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了非水稻生长期和水稻生长期水分管理对稻田CH4产生排放的影响,以及非水稻生长期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期CH4产生排放的影响,并提出有待研究的内容.综合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淹水不仅引起冬季(非水稻生长期)CH4的大量排放,还影响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非水稻生长期土壤水分含量越高,随后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越大,产生和氧化能力越强.水稻生长期烤田相对于持续淹水能大量减少CH4排收.  相似文献   

8.
农田蒸散是联系作物气孔行为、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生态过程,对农田合理灌溉有重要意义。根据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黑河中游农田生态系统2012年生长季的蒸散数据与气象数据,分析了农田蒸散的日、季节变化,对环境影响因子与农田蒸散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地在玉米生长季,蒸散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变化特征,但受当地气候影响,正午蒸散值有略微的下降,出现具有"蒸散高地"现象的"单峰型"变化曲线;蒸散最大日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为0.32mm·h-1,最低日峰值出现在完熟期,为0.16mm·h-1。农田蒸散季节变化动态明显,与玉米叶面积指数密切相关,呈明显的单峰变化曲线,在抽雄吐丝期达到最高值(91.1mm),在完熟期达到最低值(33.0mm)。土壤温度是农田蒸散最主要的环境控制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次之,土壤含水量的响应最弱。土壤温度、空气温度、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对农田蒸散的影响主要是直接影响,光合有效辐射主要通过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对农田蒸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依据69个气象站点1951—2013年的气象资料,运用 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出参考蒸散量,同时结合累积距平、反比距离插值、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的角度分析了江南丘陵地区地表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江南丘陵地区参考蒸散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水分盈亏量则是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年参考蒸散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受气温突变影响,在1954年出现突变点;而年水分盈亏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受降水量突变影响,在1956年、1962年和2007年出现突变点,二者发生突变的时间都集中在20世纪50和60年代。②参考蒸散量的低值和水分盈亏量的高值区域主要出现在高海拔地区,空间上东部地区的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都高于西部地区。除少数站点外,参考蒸散量的趋势系数均为正值,呈现缓慢上升;水分盈亏量的趋势系数均为负值,呈现缓慢下降。③江南丘陵地区的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由于分别受到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周期变化的影响,都存在以短周期震荡为主的变化特征,其中水分盈亏量在秋季还存在中长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溉水平下石竹的水分蒸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测园林常用宿根花卉石竹在北京地区的水分需求,2006年利用蒸散量反馈式灌溉原理,采用小型蒸渗仪研究了石竹一年生苗在100%ETc、75%ETc、50%ETc、25%ETc 4个灌溉水平下的水分蒸散。结果表明,6—10月石竹的蒸散量随灌溉量减少而降低,不同灌溉水平间蒸散量差异显著;同一灌溉水平下各月之间蒸散量差异显著。4个灌溉水平下石竹6—10月的总蒸散量分别为432.6、315.5、220.6、118.0 mm。利用Penman-Monteith蒸散量经验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得出石竹6—10月的作物系数Kc为0.63~1.12。根据实测蒸发皿的蒸发量计算出石竹6—10月的需水系数α为0.93~1.77。随着植物的生长,Kc和α值在9月达到高峰。测量石竹在8—10月的日蒸散,在12:00时蒸散量最大,为单峰曲线;但在水分胁迫情况下会出现蒸腾午休现象,表现为双峰曲线。4个灌溉水平下石竹的蒸散量均低于北京地区的自然降雨,总降雨量可以满足石竹的水分需求,但鉴于降雨季节性分布不均衡,春秋季节适当灌溉可以延长观赏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