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种 《当代农业》2014,(2):23-23
审定编号:苏审棉201301。来源与类型: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于2006年育成。属转基因抗虫棉杂交一代种。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非枯、黄萎病田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2.
宁杂棉3号 审定编号:苏审棉200704,来源与类型:原名“MR3”,属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种,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苏棉12号与抗病材料R2018杂交后代1016为母本,以GK19为父本配组,于2002年育成。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黄萎病轻病区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第28条规定:对生产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产品,要有明显的标识。2002年5月,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在其附件中规定了第1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包括大豆、大豆油、豆粕、玉米等。依据上述条例和规章,我们在转基因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4.
审定编号:苏审棉201104。由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于2005年育成,属转基因抗虫棉杂交一代种。适宜在江苏省枯萎病轻病区、非黄萎病区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子棉亩产264.9公斤,比对照增产1.1%;皮棉亩产112.9公斤,比对照减产0.9%。出苗好,  相似文献   

5.
盐抗杂1号(原名:GKz32)系新洋试验站等单位选育的转基因杂交棉新品种。该品种不仅结铃性强、早熟、丰产,而且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对棉铃虫有较强的抗性,纤维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2004年12月该品种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005年10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6年是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5周年,5年来,中国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今后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和生物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一)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之间的关系生物技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作物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技术在农业上最大的成果就是转基因作物,本文从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几个问题出发,通过对转基因作物的利用价值及其安全性的分析,认为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可持续发展及其食品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农家致富》2014,(1):23
审定编号:苏审棉201302。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育成,属转基因抗虫棉杂交一代种。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非枯、黄萎病田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子棉亩产279.0公斤,比对照泗杂3号增产10.6%;皮棉亩产115.8公  相似文献   

9.
近段时间,一系列事件再次让“转基因”成为热点话题。甘肃张掖市发出转基因“禁令”;调查发现有企业用低价进口转基因菜籽油冒充国产菜籽油完成代购任务;中储粮回应承认目前无能力检测。11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农业部农作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大昉接受本刊专访时说:国内大部分人都已吃过转基因食品。不知不觉中,转基因产品已悄悄走上了人类的餐桌。番茄、茄子、土豆、胡萝卜、油菜、甜菜、生菜、甜椒、辣椒,几乎你能想到的食品,基本上都有转基因成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在两大技术领域里取得了重大突破,即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20世纪,生物领域里最重大的技术是生物的转基因技术,它创造出了超自然的生物新种类和新品种——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之后拓展到农业与环境生物技术领域。进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范围内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商业化应用,中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数量逐年增加。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进口应依法进行,应从中国国内法的角度探讨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法律规制。虽然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规制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法律体系,但是现行法律体系在立法效力层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追踪制度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应从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增加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类型,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追踪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方面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法律体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陈健鹏 《农业展望》2009,5(12):21-25
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指狭义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在争论中迅速发展,正在对农业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介绍了目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和生物技术产业及知识产权格局的概况,分析和探讨了转基因除草剂耐受性和抗虫性生产层面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对单产、农业生产方式和规模、种业市场及植物育种领域知识产权的影响,最后,展望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范围内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商业化应用,中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数量逐年增加。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进口应依法进行,应从中国国内法的角度探讨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法律规制。虽然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规制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法律体系,但是现行法律体系在立法效力层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追踪制度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应从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增加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类型,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追踪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方面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法律体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美国转基因农业战略的特点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出口市场决定美国农业的兴衰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利益。90年代初,针对美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出口数量下降的局面,美国一方面通过主导关贸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主张降低并最终取消各国农产品关税,取消农产品贸易壁垒,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以清除美国农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障碍;另一方面,美国将较其他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通过实施以提高产量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转基因农业战略,以继续维持其世界农业强国与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一、美国转基因农业战略的特点1991…  相似文献   

15.
农业部:通过安全评价并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也有食品安全专家建议:特殊人群应少食慎食转基因食品。据新华社、央广等报道。 日前,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结果,农业部批准发放了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申请的抗除草剂大豆CV127、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申请的抗虫大豆MON87701和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三个可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相似文献   

16.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邮编:056001,电话:0310—8161725)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邯7860”,前不久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邮编:056001,电话:0310—8161725)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邯棉685”,前不久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国务院于2001年5月23日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于2002年1月5日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三个配套规章,自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为了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知情权,根据《食品卫生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农业给人类展示了美好前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转基因作物的试验和推广均受到严格控制,尚无法快速造福人类。近日,浙大农学院沈志成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明了一种简单可控的转基因技术:通过该技术获得的水稻就像被打上了一个“烙印”,如“逃逸”出试验田与常规水稻混合,这种转基因水稻就会轻易“显形”并被除草剂除去,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技术与农产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诞生,目前全世界种植有大约4000多万hm^2的转基因作物以及利用动物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医用蛋白,人类将最新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领域以摆脱自然对传统作业的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产生新的动植物种类品种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自然界时代沿袭的基因平衡,这一变化是否会给人类带来新的问题,其安全性如何评价,这些已经成为人们目益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