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丘陵小流域植被生态用水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黄土丘陵区安家沟小流域为例,计算了植被最小需水量,评价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用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蒸散量均与植被类型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对于相同年份,乔灌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和蒸散量都显著地大于农地;对于相同的植被类型,干旱年份(2 0 0 2年)的土壤含水量和蒸散量都显著小于湿润年份(2 0 0 3年)。(2 )从月尺度来说,不论是干旱年还是湿润年,植被生态用水在生长季节旺季均低于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从年尺度来说,干旱年份所有植被生态用水均低于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但湿润年份所有植被(除小麦外)生态用水都可以达到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标准,马铃薯和沙棘可以达到其最小生态需水标准,其它4种植被类型都不能达到其最小生态需水标准。本文建议:对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地区,植被恢复不宜以乔灌林为主,并注意斑块形状和种植密度;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工方法,促进自然恢复,以加快植被恢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机理及措施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总结了植被及其不同部分在控制水土流失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利用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措施和目前的研究热点,并提出现状研究中的不足和将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东川是森林资源缺乏、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暴发频繁,水土流失的结果改变了造林地的立地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防治水土流失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必须认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克服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造林立地条件差、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的缺陷,把治理与社会经济的需要结合起来,解决东川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以短养长,逐步恢复植被扩大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4.
东川严惩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东川是森林资源缺乏、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暴发频繁,水土流失的结果改变 了造林地的立地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防治水土流失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必须认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克服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造林立土条件差、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的缺陷,把治理与社会经济的需要结合起来,解决东川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以短养长,逐步恢复植被扩大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5.
杨艳生  王明珠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131-133,141
根据在我国南方第四纪红黏土侵蚀区进行定点实验资料,论述了水资源生态库的构成,水土流失区水资源恢复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及植被恢复对水资源生态库所起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汇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揭示区域性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区主要的治理手段之一。在总结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储量、土壤侵蚀对土壤碳素损失的影响,以及影响水土流失区土壤碳汇吸存的关键因素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的基础上,指出迫切需要加强对存在土壤侵蚀情况下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动态及土壤碳库的吸存机理等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对科学评价水土保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增强土壤碳汇功能与形成机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加强土壤有机质管理、促进土壤肥力改善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择侵蚀山区有代表性的小流域——铁岭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效益系数法和综合功能系数法,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前后小流域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效益和综合功能评价。通过分析发现,所采用的方法揭示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项目的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侵蚀山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8.
经过几年的封禁治理,宁夏隆德县封禁区内的植被状况较封禁治理前有明显好转,植被的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都较实施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草类的盖度、高度、单位面积产量和灌木的盖度、高度等有了显著的增长;植被盖度、单位面积产草量及灌木的单株生物量都随修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阴坡、半阴坡比阳坡的修复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9.
广西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生态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壤侵蚀区是广西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优良水土保持植物料进行配置,进行侵蚀区生态恢复重建的途径。经过5年的试验研究表明,乔灌藤草结合的复合农林模式能有效控制侵蚀,迅速改良生境,侵蚀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是生态安全最重要的胁迫因子.从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成因、危害、现状以及防治等4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引入一系列相关评价指标,结合指标选取的一些基本原则,参考压力(P)-状态(S)-响应(R)模型框架模式和专家的建议,对初选指标进一步筛选和分类,建立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胁迫下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系统压力P,系统状态S,系统响应R共3大部分;由8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项目具有系统多样性、措施多样化、区域差异性及时效性强等显著特点,从监测原则、监测程序、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监测站点布设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善的生态修复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生态恢复阶段的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峡库区汝溪河小流域,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对撂荒地和柏木新造林、幼龄林、中龄林4个恢复阶段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撂荒地演变为柏木新造林、幼龄林和中龄林后,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土壤流失量大小排序为撂荒地>新造林>幼龄林>中龄林;表层(0-20 cm)土壤砂粒含量分别减少2.95%,6.86%和9.51%,而粗粉粒和物理性粘粒含量增加;各层土壤的抗蚀性明显增强,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而且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均需较长时间达到稳定,尤其是幼龄林和中龄林.可见,植被的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作用随生态恢复进程得到增强.但在三峡库区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的同时,还应注重培育和维护合理的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018年长株潭(长沙市—株州市—湘潭市)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最佳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为区域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GIS和RS技术,以长株潭区域降雨、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为基础,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模型和USLE国际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优选模型。[结果]长株潭绿心区总面积为52 287 hm~2,整体植被状况较好,高覆盖度(75%~100%)面积最大,占绿心区总面积一半以上,为26 598.40 hm~2;中低覆盖度(30%~40%)面积最小,占区域总面积的8.61%,为4 501.91 hm~2。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总侵蚀(不含微度)面积为3 654.24 hm~2,占总面积的6.99%。湘潭市侵蚀比重最高,为8.51%,长沙市次之,为6.67%,株洲市侵蚀总比例最小,为5.68%。工程建设用地在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的侵蚀面积分别为963.92,310.74,735.11 hm~2。[结论]受人为因素、城市建设、产业分布等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覆盖度空间呈现西部低,中东部高的格局,工程建设是造成绿心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植被措施是广东省水土流失区最常用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以石马河小流域为例对不同植被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野外野测与分析对比,表明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植被群落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分析了降雨特征对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综合评价了石马河小流域治理后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水土流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提出了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理论依据,并根据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提出了修复步骤和可能的生态系统修复结果。对长江上游有自然恢复条件的洋派河小流域退化生态系统修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4年人为诱导修复.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类型增加.较稳定和趋于正向进展演替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面积扩大,人为重点修复生态系统的立体垂直结构逐渐显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加.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良.土壤流失减轻,森林覆被率提高.修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植被措施是广东省水土流失区最常用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以石马河小流域为例对不同植被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野外监测与分析对比,表明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植被群落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分析了降雨特征对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综合评价了石马河小流域治理后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 ,是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分析了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依据 ,提出搞好水土资源调查、统一规划、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正确处理治理与预防保护的关系是生态自然恢复的重要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加快吉林省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是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分析了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依据,提出搞好水土资源调查,统一规划,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正确处理治理与预防保护的关系是生态自然恢复的重要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晋北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选择宁武县张家山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验,多方位探讨了生态自然修复下,辅以人工促进措施,对植被恢复的定性定量影响。试验选择乡土树种补充种源,按树种风媒传播范围确定补植密度,因地制宜配置混交方式,采用大营养袋定植等综合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经过5 a试验,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0%~95%,保存率达80%~85%,试验区植被盖度达72.2%,年均增幅达8.3%,人工补充种源新增盖度10.6%,新增生物产量33.72%。植被群落逐渐向物种分布均匀,高低错落的结构演替。  相似文献   

20.
据辽宁省有6 881个矿点调查分析,矿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强度以上级侵蚀面积的17.73%。黏土类矿区植被盖度恢复不足15%,其它矿区的排岩场十几年植被盖度也难以恢复到10%。露天矿开采后平均坡度高达52°。排岩场地温与对照相比,夏季高3℃~7℃。矿区极端最高温度比对照高6℃,极端最低气温低于对照9℃以上。矿区岩土含水量雨后最高仅为12.53%,煤矸石含水量低于8.0%。排岩场的蒸发量远高于对照,但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对照。表明矿区气流运动剧烈,土壤、空气中的水分损失迅速,植被多因生理缺水而死亡。矿区植物在春、秋季易受冻害,夏季又易受灼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强化执行矿区生态恢复政策,使全省矿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在政策上得到有效保证。建议科研单位积极研究适宜矿区生态修复—防滑坡、能蓄水保土的工程构件,为植物措施创造前期生存条件;研究遴选适宜矿区生态修复的耐干旱、耐贫瘠、耐高温的树草种……出台具体、科学实用、经济可行的治理技术,尽快在全省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