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美白对虾的发病规律与防病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培弘 《内陆水产》2003,28(5):31-31
第一个发病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这个阶段发病对象主要是采取放早苗方式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一般规格在5~7厘米之间。此时池水水温在23~25℃;浮游生物繁生迅速,底栖生物密度较高。池水pH值都在8.6以上;水色多呈浓绿或茶褐色。由于大多虾农担心过早投饵容易污染池底,败坏水质,所以投饵量往往严重不足,且营养较单一,一些养殖户仅用少量豆饼供南美白对虾充饥,导致南美白对虾体质极差,很容易感染疾病。虽然也有些虾农在放苗后即投喂蚬螺等鲜活饵料,但对鲜活料的处理很不严格,尤其是清洗和消毒工作做得很差,大量的浆汁被带入虾池;一些虾农甚…  相似文献   

2.
邓欢  郭平 《水产科学》1991,10(1):18-20
通过对养虾池水中细菌数量随季变化,主要细菌种类及其对常用三种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结合实际生产进行药饵预防虾病投喂试验。结果表明:弧菌数量、致病性与温度成正相关,弧菌是养虾池中的正常菌群,对养虾池水中弧菌的抑制作用以呋喃唑酮为最佳、氯霉素次之、土霉素的效果最差,在养虾适当时期开始定期投药饵对避免对虾发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海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日益加剧,对虾养殖已面临困境,尽管增加了不少品种,但亏损和绝产现象相当普遍;笔者通过大量调查,结合本地区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对虾发病有一定的规律,并提出了防治对策。现简述如下:对虾养殖全年有三个发病阶段:6月中上旬;7月中下旬;8月底至9月上旬。6月中上旬发病的对虾主要是4月中下旬投放的早苗,一般规格在5~7厘米之间。池水水温在21~25℃。浮游生物繁殖迅速,底栖生物密度较高。池水pH值都在8.6以上,有的高达9.5。水色多呈浓绿色或茶褐色。由于多数虾农担心过早投饵容易造成污染,败坏水质,所以投饵量…  相似文献   

4.
又到了对虾养殖户忙碌的春耕生产季节,为知晓今年对虾的早春生产情况,笔者到沿海乡镇进行调查并电话咨询部分虾农,了解到鉴于去年春季对虾养殖惨重失败的教训,今年虾农几乎普遍都推迟了生产。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年的春耕生产,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调查,结合一些成功做法提供几点前期放苗方案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曾党胜 《内陆水产》2000,(10):31-31
近期,作者走访了珠江三角洲的养虾区,发现在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现对较为普遍的问题总结如下。 1水质管理的误区 1.1投苗早期水质不肥 清塘后,水质还没有培肥,就急于投苗。由于池塘水体偏瘦,可供幼虾摄食的生物饵料缺乏,影响幼虾的生长和成活率。 1.2换水不科学 养殖的中后期,池水过肥,虾农常常一次性大量换水 (特别是换水方便的地方 ),引起池塘的水温波动太大,影响虾的摄食和生长。 1.3 盲目加深水位 罗氏沼虾养殖的最适水深为 1.5~ 1.8 m,水体过浅,则水温波动较大,溶氧量减小,易影响虾的的生长;水体过深…  相似文献   

6.
一、重视虾苗中间培育罗氏沼虾刚淡化的虾苗体长仅0.8厘米,觅食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如直接放入露天虾池中,往往成活率都很低;如何提高罗氏沼虾的成活率、产量,并可能提前上市,要重视虾苗的培育方法:①放苗。池水经过滤消毒后,控制水温在23~25℃,水深保持在0.8~1.0米之间,每平方米放苗1000~2000尾。②投饵。坚持少量多次,以减少饵料浪费和污染池水。每天上午、中午、下午各投喂1次,全天投喂量为虾体重的5%~10%。③设置隐蔽物。在培育池中投放水生植物或铺设网片,为幼虾栖息、蜕壳创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虾病时有发生,给养虾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而某些不科学的防治虾病的方法也应引起广大虾农的注意。1.池水消毒细菌广泛分布在池底、水和鱼虾身上。大多数细菌都能分解池底残饵、有机物等。对对虾是非常有利的。只有少数细菌为致病菌,它们在条件适宜时容易大量繁殖而使对虾患病。造成对虾大量死亡。为了控制虾病的发生和治疗虾病,一些虾塘普遍采用池水消毒的  相似文献   

8.
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防治新药──对虾克毒王,经过1995年在福建、广东、山东、天津、辽宁等地共5000多亩大面积养虾生产推广试验表明,只要按照《中国对虾养成技术规范》操作,以“对虾克毒王”药物做成药饵,在虾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投喂,可以增强其抗病能力,抑制病毒的传播感染,使病虾康复,延长生长时间,减少死虾量,对病毒病的发生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受到了虾农的普遍欢迎。对虾克毒王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合办的北京海康达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与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开发。1994年8月经首都…  相似文献   

9.
<正> 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对虾),具有摄食量大,生长快的特点,广大养殖户在精养过程中采取一日投喂三四次的方法给对虾提供饵料。但是,如何正确确定每次投饵量是一些养殖户比较难以掌握的。投多了造成饵料浪费,增加养殖成本,如不及时清除残饵,残饵腐烂造成池水变坏反而影响对虾生长;投少了对虾吃不饱造成同批次对虾规格悬殊影响产量和养殖效益。现在我们介绍一种简便检测对虾投饵量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渔业信息》2010,(11):28-28
今年清明过后,由于阴冷多雨天气持续影响南方地区,使得珠三角地区多数养殖户第一造虾养殖失败;其后5~6月份不少养殖户再度投苗,但6月天气形势欠佳,珠三角连续14轮高强度的暴雨造成了虾病现象十分严重,病虾及小规格对虾出塘的现象显著增多。而7月下旬随着天气形势好转,华南地区新一轮的对虾投苗已经启动,后期天气变化对本年度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 滦南县于1979年开始人工养虾,1982年人工育苗成功,目前,对虾精养面积已发展到4.5万亩。从几年养虾实践看,对虾各阶段苗种成活率预测与实际存苗数误差较大。从而导致投饵量不准,大多形成过量投喂,造成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掌握养虾各阶段的苗种成活率,为指导养虾生产提供较准确的依据,1990年我们进行了小面积对虾养成各阶段苗种成活率试验。  相似文献   

12.
使用漂白粉改善对虾池水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漂白粉的杀菌效果,对对虾毒性、对单胞藻和虾池水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池水有效氛浓度为0.3~0.5×10(-6),不会对对虾和池内单胞藻造成危害,并可使氨氮含量降低,PH值增加,对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等无明显影响。治疗虾病时,先使用漂白粉,然后投喂药饵,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魏友海 《科学养鱼》2006,(11):81-81
一、选择优质苗种对于当前从事对虾养殖业的人来说,虾苗质量的优劣在整个养殖周期是最重要的。全国养殖对虾的产量逐年增加,而虾苗产业存在的苗种退化问题也日渐显现。很多虾农习惯于20~30元/万只的虾苗价格(二代苗、三代苗),对优质苗(进口一代苗)150~180元/万只的价格则不愿  相似文献   

14.
对虾养殖过程中.虾病一般都在天气变化后暴发,特别是雨后最易发生虾病,因此,如何防治雨后虾病是养殖对虾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现将雨后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虾确的种类、症状、防治方法等简述如下,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对广大虾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1991年7月至11月对虾池内混养海湾扇贝的试验结果,表明:对虾池内海湾扇贝的生长与虾池水温、扇贝苗投放位置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与扇贝苗放养面积占虾池总面积的比例无关。在水温25~29℃范围内,海湾扇贝的日增长速度最快,日均增长0.61mm;7月至8月中旬是扇贝的快速生长期;9月至11月是扇贝的增重期。  相似文献   

16.
张晓丹 《内陆水产》2002,27(4):34-34
红体病症状红体病,专业上又称桃拉(TAURA)综合症,由桃拉病毒引起,该病的暴发有以下规律:通常在气温骤升或骤降时出现;养殖对虾的发病时间在30~60天;发病的对虾规格在5~9厘米;病虾池水色浓,透明度低,仅在20厘米以内,pH值高于9,氨氮含量则在0.5毫克/升以上。该病的发生蔓延时间较长,一般较少引起急速的大规模死亡现象,其早期症状表现为:对虾群体常出现环游现象,虾体无明显改变,仅尾扇出现蓝色斑点或有少量微小的白色斑点;肉眼分不出肝脏和心脏(正常对虾肉眼可分清肝脏和心脏),只能看出肝脏肿大或变淡…  相似文献   

17.
水是对虾的生存、生活和栖息环境。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对虾的生长发育,从而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在良好的水质条件下。对虾摄食旺盛,成活率高,发病率低,饵料系数低。生长快,养殖效益高;而不良的水质致使对虾摄食量下降,抑制对虾正常生长发育。并助长细菌等病原体增殖和有毒物质的积累,降低对虾抗病力,引发虾体发病,甚至造成对虾大量死亡。使养殖失败。因此,渔谚有“养好一池虾,先要管好一池水”之说,虾池的水质调控是养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韩素芹 《齐鲁渔业》2003,20(6):10-10
一、水质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色、池水透明度、pH值、盐度和溶解氧,按要求控制。还应定期消毒,投放有益生物(光合细菌、EM菌等)、白云石粉、石灰、增氧剂等。 二、饵料管理 1饵料选择 一般养虾用饲料均可利用,最好选用添加增强对虾免疫力和调节生理机能生物活性物质的饲料。放苗前期可投喂鸡蛋黄、冰鲜鱼浆作为补充饲料,养殖后期可以投一些淡水小杂鱼肉,以增强对虾体质,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19.
<正> 据目前有关资料分析,1994年养虾是“风险与希望同在,失败与成功共存”。为减少养虾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增加养虾的成功性和把握性,建议1994年在养虾在生产中实行阶段目标技术管理,即按照养虾生产期间的不同气候条件及对虾生长持点,将对虾养成期划分为5个生产阶段,分阶段确定指标要求,制定重点技术管理措施,以阶段指标保证总体指标的完成。争取在体长达到7cm时,免亏微利;渡过7cm后,稳产稳收。具体指标及技术管理规范如下: 总体指标 亩放苗0.7~0.8万尾,苗种回捕率为50%,500g虾的只数为25尾左右,亩产65~75kg,饵料系数1~1.5,亩投喂总饵料量70~80kg,亩总成本800元以内.  相似文献   

20.
一、试验基本情况塘沽区对虾养殖试验工作从79年开始,今年是三年试验的最后一年,试验期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试验效果不断提高,较顺利完成了试验任务。79年试养面积20亩,投放自然苗,收获对虾1704.5斤,平均亩产85.2斤,虾体质量8~10公分40%,8公分以下60%,平均一斤80尾左右。80年扩大面积120亩,投苗200万尾,其中自育苗120万尾,自然苗80万尾。收获对虾2147斤,平均亩产18斤平均一斤70尾左右。81年面积120亩,投苗115万尾,平均每亩投苗约一万尾,全是自育苗。收获对虾13923斤,平均亩产116斤,最高池亩产369.73斤。虾体质量10-15公分,占48%,10分以下占52%。二、实验条件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