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89-1992年,在青海东部农区的50多个试验及2680hm^2大面积示范、验证结果表明,稀土具有良好的刺激增产作用,粮食作物增产4.6%-11.2%,油料作物增产5.1%-18.2%,豆类增产5.8%-10.3%,蔬菜增产1.4%-28.0%,并能改进蔬菜品质,不同作物稀土施用方法及适宜用量有明显差异。稀土的刺激效应受氮、磷施肥量的影响。用量以450-900g/hm^2为佳,施用方法可采用浸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良种新春2号的更新、高产示范与推广吴振录,胡伯洪(新疆农科院核生所,乌鲁木齐,830000)(农二师二十一团)新春2号是新疆春小麦实现大面积单产7.5t/hm2的突破性品种,且是新疆1986-1989年连续4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春小麦品种。由于生物...  相似文献   

3.
谷子新品种大同14是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所用“宣农3号”作母本,“晋谷9号”作父本杂交育成的谷子新品种。该品种经省内外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均表现抗旱、耐瘠、抗病、抗例伏、适应性强、产量高等特点,在1988 ̄1990年山西省谷子区域试验中的折合平均产量4482.0kg/hm^2,比对照品种晋谷4号增产5%,在1990 ̄1992年的生产示范中平均产量为3360.0 ̄5490.0kg/hm^2,比当  相似文献   

4.
氮钾肥对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1997年在豫西褐土区进行了氮钾肥不同用量试验,探讨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吸肥规律和施肥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吸收养分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施肥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吸收养分的高峰期是拔节期至抽穗期,一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分别为215.4,69.4和218.0kg·hm-2,三者之比为3.10∶1∶3.14.氮钾肥的产量模型为:Y=3598.6950+16.6057X1+13.5449X2-0.0371X21-0.0548X22+0.0069X1X2,经济最佳施肥量为N214.8kg·hm-2,K2O126.5kg·hm-2,氮钾比为1.69∶1,平均增产11.8%.  相似文献   

5.
晋棉12号高产优质抗病性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棉12号经1991~1992年省抗病区试多点鉴定,平均霜前皮棉亩产73.69kg,比对照中棉12号增产22.4%;经1992~1993年2年生产示范多点试验,平均霜前皮棉亩产59.98kg,比对照增产15.5%,是一个高产优质抗枯黄萎病棉花新品种。经方差分析,品种稳定性参数良好,变异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6.
六枝特区玉米计量施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年的计量施肥小区试验及示范结果:高原山区地形复杂,土壤肥力变化大,以养分平衡计量施肥法效果好,示范推广96.1hm^2,比对照增产11.4% ̄31.8%。对不同海拔养分平衡法中氮的参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1986年至今11年来,汕优63一直是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大的良种,平均每年约种植467万hm^2,占全国灿稻区总面积的22%左右,1990年种植687万hm^2,占当年全另水稻总面积的27.1%。1996年种植面积达447万hm^2,居全国首位,11年来,该良种种植面积一直是第二大主栽品种的4-5倍。推广的范围跨越地球21.3个纬度、20.2个经度。至已在全国16个省区种植5270万hm^2左右,根  相似文献   

8.
1.施用增产菌增产菌是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陈延熙教授等人根据植物微生物生态学原理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植物保健益菌剂。在西瓜上施用,可使出苗期提前,出苗率提高,秧苗壮,病害轻,一般早熟3~5天,增产10~15.4%,增甜1~2度。施用方法:①拌...  相似文献   

9.
“B232”系由“赣苎1号”的优良单蔸与“家麻”杂交,从其F1代种子繁殖中选出的优良单蔸培育而成的。经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芦竹青”增产39.77%,增产达极显著。大田生产示范推广,平均产量在2250kg/hm2以上,较对照“芦竹青”增产43.50%。单纤维支数高,3年省区试平均为2472.60支,达特优质指标。高抗苎麻花叶病、炭疽病和疫病。该品种以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风、易剥易刮和适应强为其优良特性问世。  相似文献   

10.
经三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春大豆产量2250kg/hm2以上的栽培技术以采用熟期适宜、产量较高的浙春3号等品种,种植密度在300000~375000株/hm2为宜,肥料用量以N、P2O5、K2O各为45kg/hm2较经济,磷、钾肥基施,氮肥施用配比以基、花肥3∶7为好,使用ABT4号生根粉拌种对大豆也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方水土保持植物饲用苎麻的资源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宜南方地区水土保持又可作为优质饲料的苎麻品种,对20份饲用苎麻资源从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营养品质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进行系统筛选。结果表明,按植物学特征,可将20份饲用苎麻资源分为3类;按生物学特性与营养品质的多指标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3份较优的南方水土保持植物饲用苎麻资源:川I苎一号、梁平青麻、本所苎麻2号。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合山区坡地种植的苎麻品种,以中苎系列苎麻品种为材料,在张家界山坡地进行栽培试验,分析比较品种的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表明,中苎1号、中苎2号和中苎3号都表现了很好地适应性,中苎1号和中苎2号年原麻产量超过3 300 kg/hm~2,是纤维高产品种;中苎2号麻叶产量超过10 000 kg/hm~2,可作为纤饲兼用品种;中苎3号纤维支数达2 340公支,是特色的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麻茎解剖学方法估测头麻92个,二、三麻各45个苧麻基因资源(品种)的单株纤维产量和品质,结果如下:(1)与产量和支数有关的7个解剖因子均有显著的季别间和品种间差异。(2)产量估测值的品种间变化,头麻为1.62~4.60g/株,二麻为1.34~4.50g/株,三麻为1.49~5.93g/株,其中达县84号,贵州青园麻和汉寿肉麻等品种,3季麻平均估测值>3.8g/株;二、三麻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4**和0.590**。(3)不同品种纤维支数估测值。头、二、三麻分别为1625~2916支,1229~2174支和1214~2091支,其中浏阳鸡骨白、邵阳黄皮种、乐昌青皮苧、遵义团蔸麻、平乐黄金麻等品种3季麻平均估测支数接近或超过2000支;二、三麻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858**和0.893**。  相似文献   

14.
苎麻新品种湘苎3号选育及光合作用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苎3号(原名C-20)系广西黑皮蔸经自由授粉的后代中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具有光合生产力强,干物质积累速度快,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等特性。在湖南省多点试验结果,增产15%-38%,全年纤维平均支数达2000支,高抗花叶病。湘苎3号#+(14)C同化物的运转速率和向麻皮的分配率均高于对照品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导性和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而暗呼吸速率只略高于对照。湘苎3号的最大叶面积系数可达7左右,光合速率可达14mgCO#-2·dm#+(-2)h#+(-1)。可见,湘苎3号具有较良好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和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对40个主产县的调研数据,研究2001—2016年中国苎麻种植分布、产量分布和单产变化,比较产量差,并分析驱动因素,以期为应对苎麻产量不足和消减产量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01—2016年中国苎麻生产面积下降、布局优化,苎麻生产由长江中游区域向上游区域转移、由平原湖区向丘陵山地转移;单产提高、产量差加大,苎麻单产提升依赖人工和农资投入的问题依然严重。消除农田实际产量与潜在农田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可提升全国苎麻产量29.1%;区域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政策仍为重要驱动力。为推动苎麻产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促进多用途产业发展应对苎麻种植面积下降,着力研发和实施轻简化种植技术消除产量差,将大幅度减少人工与农资投入作为苎麻种植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栽培方式对饲用苎麻鲜草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闽饲苎1号等饲用苎麻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并分析饲用苎麻刈割高度对其茎、叶饲用价值影响。[结果]试验最优处理组合为饲用苎麻品种闽饲苎1号、尿素量300 kg/hm~2、刈割高度90 cm,鲜草产量最高(137.85 t/hm2);70 cm刈割处理饲用价值最高(141.52%)。[结论]在追求饲用苎麻(闽饲苎1号)鲜草产量时,90 cm时刈割比较合适;在追求饲用苎麻相对饲用价值时,70 cm时刈割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苎麻脱胶共生菌群RAMCD407中分离高效脱胶菌种,利用苎麻发酵物培养基分离筛选高效脱胶菌株;形态、生化结合16S rDNA分子方法鉴定菌株;水解圈法结合酶活力测定验证入选菌株产酶能力;苎麻脱胶试验核实入选菌株脱胶能力;分离出K30和L11两个菌株。K30和L11都能在果胶和木聚糖平板上形成水解圈,K30的果胶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为238.47 U/mL和 98.36 U/mL,L11的果胶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为 170.79 U/mL和 64.11 U/mL;K30和L11进行苎麻生物脱胶时,能使纤维残胶率由32.3%下降为1243%和15.70%, 纤维强力均超过5.5 cN/dtex。VITEK系统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都一致表明,K30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相似性高达99%,L11与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相似性达到99%。  相似文献   

18.
渍水对苎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湘苎三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自然条件下麻田渍水对苎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渍水处理3季麻的株高、茎粗、皮厚、鲜皮重、有效株、原麻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株高、茎粗、鲜皮重、原麻产量差异显著,皮厚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5个地区间苎麻产量差异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苎麻生态区域适应能力的气候因素。[方法]在长江流域苎麻主产区选取5个不同生态区域分别作为试验点,考察了中苎2号的产量,并依据苎麻产量高低衡量了中苎2号对各生态区域的适应能力,最后分析了导致苎麻适应性差异的气候因素。[结果]各试验点产量差异较大,最高和最低产量差异达到2.3kg/20m2,且这一结果在2年试验中可以很好的重复。结合各生态区域的气候因子分析发现,中苎2号产量与其生长期间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均呈显著相关性,其中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日照时间和降水量可对中苎2号起到增产作用,而相对湿度则会对中苎2号起到减产作用。[结论]环境气候因子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差异是导致苎麻在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适应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刘头明  汤清明  朱四元  唐守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59-15562,15734
[目的]探讨影响苎麻生态区域适应能力的气候因素。[方法]在长江流域苎麻主产区选取5个不同生态区域分别作为试验点,考察了中苎2号的产量,并依据苎麻产量高低衡量了中苎2号对各生态区域的适应能力,最后分析了导致苎麻适应性差异的气候因素。[结果]各试验点产量差异较大,最高和最低产量差异达到2.3 kg/20 m2,且这一结果在2年试验中可以很好的重复。结合各生态区域的气候因子分析发现,中苎2号产量与其生长期间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均呈显著相关性,其中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日照时间和降水量可对中苎2号起到增产作用,而相对湿度则会对中苎2号起到减产作用。[结论]环境气候因子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差异是导致苎麻在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适应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