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木材工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本文从发展木材工业的七个不同层面,论述了木材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发展木材工业与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不仅可增加林产品供给,还可大量节约木材,保护森林资源,推动林木培育,增加森林资源,有力地支持生态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木材工业是城市林业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城市林业的木材工业生产时,要遵守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特森林资源节约放在首位。因此,在发展城市木材工业生产过程中,推行减量化、回收利用、再循环、重组合、代用品、重现性、重整修、再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木材工业稳步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面向21世纪的木材工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向21世纪的木材工业王恺,陈绪和(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北京100091)木材工业是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中直接产生附加值的行业,它肩负着优化森林资源利用,满足社会对木材和木质材料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促进建设现代绿色文明,保障林业实现持续...  相似文献   

4.
《林业工程学报》2021,(2):F0002-F000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机构。以"锐意创新、引领行业、感恩集体、服务社会"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开展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创新性研究为节约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做出贡献,促进森林和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以成为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创新性研究的国际一流林业科学研究机构为愿景;以促进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为现代林业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并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总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机构。以"锐意创新、引领行业、感恩集体、服务社会"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开展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创新性研究为节约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做出贡献,促进森林和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以成为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创新性研究的国际一流林业科学研究机构为愿景;以促进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为现代林业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并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总任务。  相似文献   

6.
关于保障中国木材安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木材安全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经营粗放,木材自给能力弱;木材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缺口扩大;对外贸易摩擦日益突出,国际木材贸易难度加大;木材产业自身发展层次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保障木材安全战略的基本点是:立足国内资源,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科学利用木材资源,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效率。对策:建立健全国有林管理机制,加快国有林改革步伐;全面实施森林经营工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充分挖掘平原林业的潜力,实现平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大对林业科技教育投入,培养不同层次科技人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森林资源培育的效率和木材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国外木材资源供给战略研究,制定充分利用国际森林资源的长远规划;利用国家政策保障木材安全;赋予林业行政部门对林业产业和木材安全机制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机构。以"锐意创新、引领行业、感恩集体、服务社会"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开展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创新性研究为节约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做出贡献,促进森林和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以成为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创新性研究的国际一流林业科学研究机构为愿景;以促进木材和其他  相似文献   

8.
我国木材工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工业是采用机械、(或)物理、化学方法加工处理木质材料或木质材料与其它材料构成的复合材料,制成仍保有木材基本特性产品的加工工业.木材工业包括制材,木材干燥,木材防腐,木材改性加工,木制品及家具制造,人造板制造(包括胶粘剂制造)和人造板的功能性加工、装饰加工及应用加工,装璜业,木片业等.它与林产化学工业、木浆造纸工业同为木材采伐运输工业的后续工业,是木材综合加工利用,增加木材附加值的重要工业部门.木材工业与林产化学工业、木浆造纸工业做为森林资源利用的环节是森林资源经济价值的主要体现,是补偿森林资源再生产的物资前提,是整个林业产业的龙头产业.同时,发展木材工业、林产化学工业和木浆造纸工业还可以促进造林绿化朝着定向化、基地化、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术材工业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机构。以"锐意创新、引领行业、感恩集体、服务社会"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开展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创新性研究为节约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做出贡献,促进森林和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以成为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创新性研究的国际一流林业科学研究机构为愿景;以促进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为现代林业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并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总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鼓励以集约经营方式,发展原料林、用材林基地。积极发展木材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这是我国用材林建设与木材工业发展的指路明灯。1.木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木材是林业向社会提供的主要产品。木材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白秀萍 《世界林业动态》2007,(28):10-10,F0004
印尼拥有辽阔的热带森林,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热带林国家之一。 林业和木材工业是印尼重要的基础产业。据印尼林业部统计,全国约1/6。的人口依赖于林业和木材工业。但近年来,因非法采伐及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资源减少已成为印尼林业面临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2.
森林资源是基础产业,是决定林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变量。新中国建立初期,林业就历史地承担起为恢复战争创伤和国家工业化提供木材的重任。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木材产量持续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森林资源过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采运产业是森工四大产业之一(四大产业包括营林、森林采运、林产工业、多种经营),是从采伐立木开始,经过造材和多阶段的水平运输而产生出木材的产业。  相似文献   

13.
瑞典的森林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是欧洲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林业在国家的建设和工业化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民缉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章对瑞典的森林资源及木材工业现状、森林的作用以及木材的能源价值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苏联有12.33亿公顷森林资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供应者。苏联林业部长尤瑞·耶哥德尼柯夫(Youri Yagodnikov)对苏联木材工业状况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林业的出路是什么?有些国际知名林学家指出:靠无性系林业. 无性系林业是一种以经营定向选育的优良无性系工业人工林为基础的现代化林业生产方式.通过这种工业化的木质原材料生产,一国或一个地区可用少量林业用地满足大部分的木材需求,从而又可缓解传统森林资源的木材生  相似文献   

16.
立木材种材积是林业企业工业活动的决定因子,因此,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借助电子计算机精确地确定立木材种材积是森林资源清查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现在,我们在树干模型的基础上考察这个问题。在林业科学和木材采伐实践中已被确认的树干数学模型有:  相似文献   

17.
匈牙利进行林业改革匈牙利对林业和木材工业进行了改革,但采取的政策有些不同。森林资源仍归国家所有,实行独立管理,木材加工企业则转为私人所有,并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匈牙利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一些木材加工企业中占主要股份。国家希望通过资本的引进给匈牙利的木材工业...  相似文献   

18.
于大伟 《林业科技》2004,29(6):46-46,58
木材工业是林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对调整林业产业产品结构、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林产品的不同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木材加工行业仍然处在“高投入、高消费、低质量、低效益”的状态,木材加工利用技术水平不高,木材综合利用率不足60%,产品精深加工少,木材浪费严重;同时林业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林业企业效益低下。因此,增加木材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提高木材产品附加值,已是我国木材加工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人造板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昭平县木材厂许锦新一人造板工业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造林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四根支柱”的有机体,发展人造板工业是充分合理利用有限森林资源,扩展森林的应用价值,提高林业整体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发展林业必须以营林为基础,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重视木材加工和家具工业的发展,做到营林、林产品加工两条腿走路。本文试图就重视木材加工和家具工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