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于2003年秋季对乌苏里江上游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的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样本840尾。结果表明:该水域的黑斑狗鱼主要由6+龄以下个体组成,其中以3+龄以下个体为主。体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为W=0.0051L3.1023(r=0.9762);生长方程为Lt=120.17[1-e-0.1215(t+0.5983)],Wt=15139.22[1-e-0.1215(t+0.5983)]3.1023;生长拐点年龄t=8.7龄,拐点体重W=4531.7 g,说明黑斑狗鱼在8#龄前均能维持较快增长。鉴于目前的捕捞状况,应对4#8#龄之间的个体适当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哲罗鱼种群结构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2、2003年春、秋李对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哲罗鱼种群结构、生长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339尾样本分析,得其叉长、体重和年龄组成及生长情况: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哲罗鱼种群结构合理,种群生殖群体、补充群体较大,有利于资源的增殖和恢复。叉长与体重关系r=0.9958,生长拐点年龄t=16.5,拐点体重W=3714.71g。性成熟年龄:雌性为6^ 龄,雄性为5^ 龄,性比(9:6)为113:1。叉长、体重的相对增长率8^ 龄以下增长较大,生长比速、生长常数、生长指标与之表现出相同的规律性,表明乌苏里江上游哲罗鱼8^ 龄之前生长旺盛,以后虽然生长较8^ 龄之前减慢,但仍保持较快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3.
孙闯  李晨  王艳立  郭秀云  纪元 《农林科学实验》2013,(21):253-253,256
观察并解剖40尾活体黑斑狗鱼,详细记录其形态特征、内部构造和食物组成并进行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系统的性状与其凶猛肉食性相适应的,在保持鱼类种群生态平衡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观察并解剖40尾活体黑斑狗鱼,详细记录其形态特征、内部构造和食物组成并进行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系统的性状与其凶猛肉食性相适应的,在保持鱼类种群生态平衡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野生黑斑狗鱼血液生理、生化和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平均体积、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和阴离子间隙等指标呈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尿素氮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雌性个体全血粘度值均明显高于雄性个体,且雌雄个体全血粘度均随切变率增加呈典型的对数模式降低,方程分别为Y=-2.711ln(x)+19.966,R2=0.9672;Y=-0.755ln(x)+7.4088,R2=0.9524。这些血液生理学数据表明,未成熟前黑斑狗鱼雌雄个体血液主要指标值已存在差异,雌性个体体内脂肪含量要高于雄性,雄性黑斑狗鱼耐低氧能力要高于雌性个体,所得检测指标除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低密度脂蛋白和肌酸激酶个体变异系数较大外,其余血液指标均可作为野生健康黑斑狗鱼基础血液指标参数,为黑斑狗鱼在自然资源监测和人工养殖鱼病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白斑狗鱼和黑斑狗鱼遗传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运用RAPD技术,研究了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和黑龙江流域的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运用筛选的34个有效引物,在自斑狗鱼群体内共扩增出谱带257条,其中多态性带130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谱带7.56条,多态座位比例为50.58%;在黑斑狗鱼群体内共扩增出谱带267条,其中多态性带135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谱带7.85条,多态座位比例为50.56%。两种狗鱼间多态座位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2)引物S68在黑斑狗鱼群体内扩增出1943bp单态片段,但在白斑狗鱼群体内没有出现,故认为引物S68扩增的1943bp片段可作为区别这两种狗鱼的遗传标记。(3)在两种狗鱼间,遗传相似度是0.8090,遗传距离是0.0125;在种内个体间,遗传相似度白斑狗鱼是0.8171,黑斑狗鱼是0.8213,遗传距离分别是0.1829和0.1787,香农氏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是0.1236和0.1241,三个指标的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运用RAPD技术,研究了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和黑龙江流域的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运用筛选的34个有效引物,在自斑狗鱼群体内共扩增出谱带257条,其中多态性带130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谱带7.56条,多态座位比例为50.58%;在黑斑狗鱼群体内共扩增出谱带267条,其中多态性带135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谱带7.85条,多态座位比例为50.56%。两种狗鱼间多态座位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2)引物S68在黑斑狗鱼群体内扩增出1943bp单态片段,但在白斑狗鱼群体内没有出现,故认为引物S68扩增的1943bp片段可作为区别这两种狗鱼的遗传标记。(3)在两种狗鱼间,遗传相似度是0.8090,遗传距离是0.0125;在种内个体间,遗传相似度白斑狗鱼是0.8171,黑斑狗鱼是0.8213,遗传距离分别是0.1829和0.1787,香农氏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是0.1236和0.1241,三个指标的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伊西庆  底晓丹  章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403-5405
[目的]了解黑龙江流域黑宽狗鱼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分子的依据。[方法]从4尾来自黑龙江、17尾来自乌苏里江和5尾来自牡丹江的黑斑狗鱼中提取DNA,测定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采用Kirmra2-parameter模型计算各群体间和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以白斑狗鱼为外类群,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构建单倍型的简约性网络图;根据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态性等信息评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获得黑斑狗鱼细胞色素b(Cytb)基因1053bp序列,其中G含量最低,仅14.2%,A+T含量(57.7%)高于G+C含量(42.3%);变异位点有8个,总变异率为0.76%,其中简约信息住点有3个;序列中无插入和缺失,转射颠换为7/1,26尾黑癍狗鱼中共有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较高(0.76308±0.00315),但核苷酸多态性(π)极低(0.00126);3个地理群体黑斑狗鱼群体间遗传距离小(0.067%~0.143%)。[结论]黑龙江流域3个群体的26尾黑斑狗鱼属于同一个种群,其遗传多样性极为贫乏,种质资源亟需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白斑狗鱼与黑斑狗鱼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传统形态学测定和框架测定相结合,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白斑狗鱼Esox lucius和黑斑狗鱼Esox relchrti的不同地理居群共115尾标本的36个测量性状和12个可数性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两种狗鱼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自斑狗鱼与黑斑狗鱼的背鳍棘数、臀鳍棘数、臀鳍分支鳍条数、纵行鳞数、侧线上鳞以及侧线下鳞差异极显著。在可量性状上,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黑斑狗鱼乌苏里江种群与嫩江种群差异最小,首先聚为一支,后与黑龙江种群聚为一支,两种狗鱼差异明显,白斑狗鱼为单独一支。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P1为96.4%~100%。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狗鱼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将传统形态学测定和框架测定相结合,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自斑狗鱼Esox lucius和黑斑狗鱼Esox reichrti的不同地理居群共115尾标本的36个测量性状和12个可数性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两种狗鱼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白斑狗鱼与黑斑狗鱼的背鳍棘数、臀鳍棘数、臀鳍分支鳍条数、纵行鳞数、侧线上鳞以及侧线下鳞差异极显著。在可量性状上,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黑斑狗鱼乌苏里江种群与嫩江种群差异最小,首先聚为一支,后与黑龙江种群聚为一支,两种狗鱼差异明显,白斑狗鱼为单独一支。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P_1为96.4%~100%。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狗鱼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亚高山降水与径流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运用GP算法 ,利用长江上游亚高山 12a的降水时间序列 (序列长度为 4 32 )和 9a的径流时间序列 (序列长度为32 4 )构建n维嵌入相空间 ,拟合得到了该区降水时间序列和径流时间序列的关联维数分别为 2 4和 2 8.该值具有不随时间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意义在于可以从某一时段降水或径流时间序列的信息中获知更长时段的信息 ,也可以从长时段序列信息中提取某一时段的信息 .而且该分维数的求取可以说明至少有 3个因子在影响着该区降水和径流的时间序列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研究土地利用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上游流域为例,依据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的遥感数据,利用RS和GIS手段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90-1995年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大,1995-200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增加,且各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波动较大;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13.
灰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稀渐危植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是塔里木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种之一。在塔里木河上游选择具有代表性群落设立5 hm2研究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从年龄结构、生命表特征、存活曲线、生存分析以及种群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灰胡杨种群生活史动态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上游灰胡杨种群结构整体上呈钟型,幼树个体较少,成年个体较多,属暂时稳定型种群;不同生境种群结构不同,随河流走向种群结构由稳定型转为衰退型。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中期(Ⅵ-Ⅸ)降幅较高;危险率呈上升趋势,于Ⅸ龄级出现危险率与死亡率、消失率高峰,生命期望单调下降,反映种群生存力下降的趋势。灰胡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为聚集分布,因生境不同空间格局发生变化,这是种群适应环境压力及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种群空间格局随发育进程而变化,从幼龄到中、大龄,种群分布格局的聚集强度减弱并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这是种内竞争强度变化的结果。环境因子与种群分布多度的相关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地下水位是影响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可见,塔里木河上游灰胡杨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随生境和时间发生变化,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是影响灰胡杨种群生态特征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林窗大小对幼苗更新的影响,以赤水河上游次生林中23个林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窗大小结构、光照强度和土壤化学性质等空间特征及其对森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内形成的林窗以中小型为主,光照强度为林窗>林缘>林内;林窗内光照强度与林窗面积、边缘木平均胸径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边缘木平均高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边缘木平均高度越低则林窗内光度值越高;土壤养分上,80-160 m2林窗较高,<80 m2林窗较低;环境综合指数上,80-160 m2林窗和>240 m2林窗较高,161-240 m2林窗和<80 m2林窗较低;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幼苗在林窗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综合来看,80-160 m2的林窗较有利于森林更新,<80 m2的林窗最不利于森林更新。在森林经营时,根据需要形成合适的林窗能够保持森林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河上游地区10~27 a的退耕地人工林,其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平均为111.3、5.1和164.9 t/hm2,分别占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的28.6%、13.8%和61.0%.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所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对于退耕地人工林来说为39.6∶1.8∶58.6,而天然林为57.4∶2.7∶39.9.退耕地人工林的植物体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增长趋势.这2部分在总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随林龄而逐步提高.退耕地人工林目前的总碳密度平均为281.2 t/hm2,相当于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总碳密度677.4 t/hm2的41.5%,但年均碳密度却高达15.2t/(hm2·a),较天然次生林的13.6 t/(hm2·a)提高了11.7%;与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8年)人工林的年均碳密度1.95 t/(hm2·a)相比,提高了6.8倍.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较天然次生林及荒山人工林具有更强的生长及碳储量优势.总之,科学有序的退耕还林工作,对于形成碳汇、减轻温室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澜沧江上游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澜沧江上游进行实地野外调查 ,鉴定统计得到种子植物 616种 ,分归 59科 ,2 42属 .对澜沧江上游种子植物区系从科、属、种三级水平统计分析 ,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植物区系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①区系性质 :属级区系分析表明 ,热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的 3 3 5% ,而温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的 90 91% ;种级水平组成中 ,区系的温带种有 3 85种 ,占总种数的 62 91% ,几乎没有热带种成分 .属级和种级两个水平都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以温带性质为主 ,几乎没有热带性质 .其中 ,从属级水平来看 ,北温带成分带有明显优势 ,而从种级水平来看 ,东亚成分占有明显优势 .②区系特点 :绝大多数植物为多年生草本 ,灌木和乔木稀少 ;本区系的特有属在种类上缺乏古老、原始的类型 ,大多数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和唐古特地区所共有 ;高原寒、旱生态环境使得本地区植物区系具有年轻性和衍生性质 ;澜沧江上游植被多为高寒类型 ,具有高寒区系的显著特色 ,植物区系的高山特化作用比较显著 ;澜沧江上游的植物区系由横断山区植物区系和唐古特地区植物区系成分深度融合发展而来 .针对植物物种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三江源澜沧江上游主要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以雅鲁藏布江上中游三个不同农牧活动强度区——低强度区仲巴、中强度区昂仁和高强度区日喀则三县/市为例,分析了该三个研究片区的不同农牧活动干扰强度下的景观格局变异。结果表明:自上游的仲巴至中游的日喀则,随着人类农牧活动强度的加大,景观格局亦随之呈现规律性的变异,自然景观和半自然景观面积百分比逐渐下降,而包括耕地及居民地在内的人工景观面积比例上升明显;上游的仲巴片区景观形状简单、粒径粗大、分离度小、景观多样性低,而至中游地区的日喀则片区,则表现为景观形状复杂、粒径小、分离度大、景观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