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9年3、6、9和12月在胶州湾大沽河河口潮滩采集均长25cm的沉积物柱状样,利用室内培养法,培养柱状样72h。该时间段内的营养盐在水—沉积物界面的平均迁移速度视为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在培养中,上覆水的盐度,分别被调整到17、22和28。不同盐度水平下,氨氮和磷酸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在所测试的盐度范围内,氨氮的扩散通量与盐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盐度对磷酸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具有显著的影响。在6月和9月,所有测试站位中均表现为盐度增加,磷酸盐的扩散速度下降。大沽河径流的衰减会抑制磷酸盐自沉积物向水体释放,从而导致初级生产磷的供应不足。因此,大沽河径流的降低是大沽河潮滩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2009年3、6、9和12月在胶州湾大沽河河口潮滩采集均长25cm的沉积物柱状样,利用室内培养法,培养柱状样72h。该时间段内的营养盐在水—沉积物界面的平均迁移速度视为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在培养中,上覆水的盐度,分别被调整到17、22和28。不同盐度水平下,氨氮和磷酸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在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西湖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动态变化规律,分别对西湖西进区域及大湖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的WSOC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湖表层沉积物WSOC平均含量是387.1mg/kg,西湖不同湖区的表层沉积物中WSOC含量均呈现显著性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其中秋季含量显著低于另外三个季节,同一季节不同湖区的表层沉积物中WSOC含量不同。西湖西进区域茅家埠、乌龟潭和浴鹄湾沉水植物恢复区表层沉积物中WSOC含量均高于沉水植物匮乏区,但差异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水流和人工作用使得恢复区与匮乏区没有严格的界限。然而开展沉水植被恢复措施的西湖西进区域却显著低于没有恢复的大湖区域,表明沉水植被恢复可以降低湖泊沉积物中WSOC含量,减少内源等污染物来源。  相似文献   

4.
对重金属生态风险分布特征及其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为于桥水库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监测与治理提供技术支持。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于桥水库内布设11个采样点,采集水下表层15 cm的沉积物样品测定Zn、Cr、Cu、Pb、As、Hg和Cd浓度,潜在生态指数法评价污染风险;采集底栖动物鉴定种类、计算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于桥水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ZnCrCuPbAsHgCd,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低于背景值,但Cu、Zn、Cr、Cd、Hg的最高值均高于背景值;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6.13,整体处于轻微风险水平,各重金属元素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从高到低的顺序为HgCdCuAsCrPbZn;底栖动物腹足纲密度、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与ECd、EHg、RI均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底栖动物Margalef指数与ECu、EPb、ECd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于桥水库内重金属元素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于库中心、水库入口、水库出口及水库北岸,应重点加强上游引水污染物控制。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的平面分布特征,并对采集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垂直分层分析,以探讨Cu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网箱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Cu的含量(范围20.63~78.53mg.kg-1,均值55.08mg.kg-1)明显高于对照区表层沉积物中Cu的含量(范围20.68~23.68mg.kg-1,均值21.87mg.kg-1);(2)垂直方向上,网箱养殖区0~15cm段沉积物中Cu的含量变化幅度很大,15cm后Cu的含量变化则相对平缓,而对照区从表层往下Cu的含量变化一直都很平缓,说明网箱区新沉积层的Cu含量受环境扰动的影响较大;(3)与相关水域比较,Cu的含量高于大亚湾的而与具有类似养殖背景的日本Ka-sumigaura湖养殖区的相吻合;(4)污染评价的结果显示网箱养殖区沉积物Cu的含量劣于我国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污染有增加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推测网箱养殖可能输入Cu元素,造成Cu污染。  相似文献   

6.
珠江河口重金属镉的含量与分布的季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珠江河口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重金属镉(Cd)的含量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Cd含量范围在0.022~0.047 1 mg/L,并且Cd含量在时间上由高到低依次为:2月、5月、11月、8月,2月Cd含量显著高于5月、8月和11月(P<0.05).以海水水质标准衡量,珠江河口水体2008年中大部分时间为海水二类水质.沉积物中Cd含量范围在5.062~9.239 mg/kg,平均含量为6.974 me/kg,并且沉积物中Cd含量均超过海洋沉积物3类标准.与国内外河口比较,珠江河口沉积物中Cd含量处在较高水平,污染比较严重,并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生物体中Cd含量范围在0.144~0.430 mg/kg,鱼类Cd含量均超过国家水产品卫生标准,并且肉食性鱼类Cd含量略高于杂食性鱼类,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往年调查进行比较发现,珠江河口鱼类Cd含量2000年较1988年有大幅增加,并且2000年以后增加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东山湾生态环境中多氯联苯的残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东山湾海域的水质、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中的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残留进行气相色谱法检测,并对其在水域环境及贝类中的残留水平、生态风险及食用安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海水中PCBs浓度底层高于表层;夏季(8月)高于春季(5月)。总体上,东山湾海水中PCBs浓度的平面分布从湾内到湾外呈递减趋势。底层海水中PCBs与悬浮物浓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2)表层沉积物中PCBs浓度平面分布呈近岸高、湾中部和湾外低的格局;PCBs与总有机碳(TOC)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CBs残留量产生的生物有害效应的风险低。3)养殖贝类体中PCBs的残留量种间差异明显,对PCBs富集能力的大小,僧帽牡蛎、缢蛏和波纹巴非蛤最高,泥蚶和华贵栉孔扇贝次之,菲律宾蛤仔和杂色鲍最低。养殖贝类致癌风险指数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贝类体中的PCBs残留水平居福建省沿海养殖贝类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郊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2、3月对广州市郊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的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池塘表层沉积物中的TN和TP、含水率、TOM(总有机质)均明显高于珠江参照点,TN、TP、含水率和TOM分别为2.358 mg/g、1.643 mg/g、62%和9.9%;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磷形态主要是以HCl-P为主,占TP的45.8%,而珠江参照点则主要是以NaOH-P为主,占TP的66.1%.池塘表层沉积物中TN/TP与水体中TN/TP有近一个数量级之差,前者为6.27~16.37,而后者则仅为0.82~1.97,这可能与表层沉积物氮磷的循环特点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泉州湾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油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光茂 《福建水产》2012,34(1):43-47
本文以2008年泉州湾海域表层海水、沉积物油类含量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泉州湾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油类的分布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泉州湾水体油类含量范围为0.006~0.216 mg/L,平均值为0.068mg/L,含量分布呈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以晋江入海口海域含量最高,夏季含量最高,冬季含量最低。泉州湾表层沉积物油类含量范围为42.4~1290mg/kg,平均含量为615mg/kg,蚶江海域含量最高,表层沉积物油类含量与底质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吴文广  张继红  刘毅  王新萌  杨珺  冯旭  康秦梓 《水产学报》2024,51(2):029107-1-029107-14

为探究有色溶解有机物 (CDOM)光学性质如何示踪海水中溶解有机物组分的动态信息,实验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手段,分区域测定了桑沟湾春季水体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CDOM的吸收光谱特征,探讨了CDOM的来源组成、空间分布特征、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养殖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①波长为355 nm的吸收系数[a(355)]范围为0.23~9.09 /m,不同水层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表层和底层均从近岸区向贝藻区逐渐降低,在海带区升高后向外海逐渐降低;海带区从表层向底层先降低后升高,高密度、规模化的海带养殖释放了大量的CDOM,各区域沉积物间隙水a(355)是其表层、中层和底层之和的1.3~2.5倍,CDOM在沉积物间隙水中富集并逐渐累积。②光谱斜率(S275~295)范围为0.013~0.036,外海区和海带区S275~295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区,海带区和外海区CDOM中海源有机质占主要成分,而近岸区以陆源有机质为主;近岸区CDOM中的腐殖酸类物质含量从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沉积物中积累的富里酸类物质含量较高,海带区和外海区呈相反趋势。③比紫外吸光度(SUVA254)范围为4.60~14.10 L/(mg·m),贝类区、贝藻区和藻类区SUVA254均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的趋势,CDOM的芳香性逐渐增强并在沉积物间隙水中达到最大;海带区和外海区沉积物间隙水中的SUVA254显著高于其他各区。研究表明,海带区的规模化养殖活动向养殖海区及邻近海域贡献了较多的惰性溶解有机物,暗示着海带养殖活动有较强的碳汇效应,并通过海流作用向外海输送。本研究对桑沟湾海域不同养殖区域的CDOM的吸收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为全面了解海水养殖的碳源汇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查明长江口潮滩湿地生境修复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在2021年6月(春季)、2021年11月(秋季)、2022年1月(冬季)、2022年7月(夏季)于长江口南支采用定置插网对潮滩湿地生境修复区与对照区进行鱼类样品采集,比较分析修复区和对照区的鱼类物种数、个体数、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27种,隶属于8目9科21属,其中,修复区采集到鱼类22种,对照区采集到21种。修复区和对照区鱼类的个体数、生物量差异明显,均表现为修复区明显高于对照区。4季修复区鱼类群落总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6.8,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4.92,总Simpson单纯度指数(C)为2.47,总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2.99,生物多样性指数总体为17.18,高于对照区(15.82)。春季修复区鱼类幼体出现频率(67%)明显多于对照区(44%),表明幼鱼对修复区存在较强的偏好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潮滩湿地进行生境修复能够缓解长江口鱼类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为幼鱼提供育幼场所,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长江口潮滩湿地生境修复对鱼类育幼场...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8月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超标倍数和超标率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特征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为63.2 mg/kg、Zn为261.0 mg/kg、Pb为96.7 mg/kg、Cd为6.7 mg/kg、Cr为167.4 mg/kg。同一口门5种重金属相关极显著(P<0.01);每种重金属含量在各口门间相关极显著,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同源性。珠江口水域重金含量表现出整体的超标现象,超标率均不低于87.5%,Cd超标倍数最大。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显示,重金属污染处重度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处于较严重水平;Cd对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3.
The study assessed differenc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macrofaunal assemblages of tidal flats subject to anthropomorphic impacts in north-east England between 1931, when they were surveyed by Brady (1943), and 1991. The dominant members of the assemblages were the same for both surveys, and almost all the taxa recorded by Brady were present in 1991. There were also similar groupings of data from individual sampling stations by MDS ordination of the 1931 and and 1991 results. There is nevertheless evidence of change of two kinds. First, the Arenicola/Scoloplos/Cerastoderma/Macoma community, which was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tire tidal flats at Budle Bay in 1931, had been replaced in north-west corner of the Bay by an oligochaete-dominated community in 1991. Second, numerical densities of macrofauna were much higher in 1991 than in 1931 at each of the study sites.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长江口南支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变化,分析测定了研究区域2018—2022年表层沉积物中铜(Cu)、锌(Zn)、铅(Pb)、铬(Cr)、镉(Cd)、汞(Hg)及砷(As)的含量,并借助地统计学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变异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结果显示:Zn、Cr、Cu、Pb、As、Cd、Hg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23.539~101.955 mg/kg、14.390~88.672 mg/kg、3.325~40.441 mg/kg、7.788~26.145 mg/kg、5.035~12.610 mg/kg、0.072~0.436 mg/kg、0.004~0.171 mg/kg, 2021年重金属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年度,元素空间相关性年际变化较大。Cu、Zn、As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下游,C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游,Cr高值区主要分布由下游变为中游,Pb高值区主要分布由下游变为中、下游。重金属生态风险表现为Hg生态风险等级上升,Cu中等生态风险持续存在且范围扩大,Cr中等生态风险间歇性出现。  相似文献   

15.
潮流作用下人工鱼礁山海域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军  吴星辰  杨伟 《水产学报》2020,44(12):2087-2099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后对海域底质的影响,实验基于海洋数值模型FVCOM (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及其泥沙计算模块,对嵊泗马鞍列岛的人工鱼礁山的流场效应、悬沙和底床泥沙冲淤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型中圆台型堆积人工鱼礁山设置为直径100 m、高度10 m,将人工鱼礁山部分简化为密闭空间并减去相应高度的水深,以体现潮流作用下鱼礁山周围的泥沙悬浮、底床冲淤效应。通过对大小潮期间涨急、落急时刻流场的分析,结果发现鱼礁山对流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鱼礁山附近,礁体上方及潮流主轴两侧的底层流速增加,背流面一侧流速大幅减弱。鱼礁山投放前后悬浮泥沙含量的差异与流场变化趋势比较接近,最大值不超过0.01 g/L。海床的泥沙冲淤结果在人工鱼礁山周围表现为沿涨、落潮主轴方向淤积,两侧冲刷,冲淤结果在±0.5 m左右,且水平影响范围在鱼礁山2倍直径,即约200 m以内,由人工鱼礁引起的泥沙输运过程是一个局部变化过程。研究表明,为避免局部过度冲刷,需对鱼礁山潮流椭圆短轴侧的附近海底使用特殊护底型礁体进行加固处理。潮流速度过大、且底质易严重冲淤的海域不适合建设人工鱼...  相似文献   

16.
摘要: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的季节变化、水团对丰度分布的影响、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以及其生态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主要受盐度影响。夏季平均丰度最高(10.42 ind/m3),主要集中在长江口羽状锋(122°40′~123°30′ E)处,冬季丰度最低(0.004 ind/m3)。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夏季,中型莹虾的贡献率(0.97)远大于细螯虾(0.12)。中型莹虾平均丰度夏季最高(8.93 ind/m3),春季为0.28 ind/m3,秋季为0.14 ind/m3,冬季最低 (0.005 ind/m3)。细螯虾在春季平均丰度0.11 ind/m3, 夏季0.67 ind/m3,秋季0.13 ind/m3,冬季0.004 ind/m3。  相似文献   

17.
2005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06年1月(冬季)。对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平均丰度442.94ind·m^-2,生物量40.78g·m^-2.与历史资料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显著增加,新记录31种,曾经有过报道但未采集到标本的有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变化不大,生物量有明显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大。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相对重要性指数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丰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较低。优势种为谭氏泥蟹、梨形环棱螺、绯拟沼螺、琵琶拟沼螺、河蚬、焦河篮蛤、中国绿螂和丝异蚓虫;相对重要性指数值较高的有无齿相手蟹、天津厚蟹、谭氏泥蟹、中华拟蟹守螺、堇拟沼螺、绯拟沼螺、琵琶拟沼螺、梨形环棱螺、中国绿螂、焦河篮蛤、河蚬和丝异蚓虫。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温、水文和工程的影响,此外,工程建设和互花米草扩散对其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2005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06年1月(冬季).对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平均丰度442.94 ind·m-2,生物量40.78 g·m-2.与历史资料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显著增加,新记录31种,曾经有过报道但未采集到标本的有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变化不大,生物量有明显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大.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相对重要性指数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丰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较低.优势种为谭氏泥蟹、梨形环棱螺、绯拟沼螺、琵琶拟沼螺、河蚬、焦河篮蛤、中国绿螂和丝异蚓虫;相对重要性指数值较高的有无齿相手蟹、天津厚蟹、谭氏泥蟹、中华拟蟹守螺、堇拟沼螺、绯拟沼螺、琵琶拟沼螺、梨形环棱螺、中国绿螂、焦河篮蛤、河蚬和丝异蚓虫.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温、水文和工程的影响,此外,工程建设和互花米草扩散对其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珠江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于2006年至2007年间,对珠江河口区丰水期(8月份)、平水期(11月份)、枯水期(2月份)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共采集浮游动物94种,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共鉴定出49种,其中桡足类35种,枝角类14种;其次轮虫类有28种;原生动物6种;被囊动物和糠虾类各2种;多毛类、螺类、水母类和异足类各1种;还有3种未知种类。还发现浮游幼虫10类。珠江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和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tyciflorus)、镰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falcat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以及枝角类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这些优势种多为耐污种类,表明珠江口的水质已受到污染。依据珠江口不同水文期采样调查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2007年2月枯水期最低,2006年11月平水期最高。[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60-2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