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好自交系的育成,往往伴随一批优良杂交种的出现。自交系的高水平决定了杂交种的高水平,这是育种家的共识。我省近10年来玉米育种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我省玉米育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除了依赖已育成的一系列新老自交系之外,必须要在选系上狠下功夫,否则,就谈不上育种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在我省发展前景初探姜明月(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紧凑型玉米是指果穗上部叶片相对直立,叶片与茎秆之间夹角较小,株型紧凑的一类玉米杂交种或其它材料。早在1971年2月,中国农科院在海南岛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杂”育种座谈会上,对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3.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省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上世纪70年初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多数杂交种不含抗玉米丝黑穗病基因,导致玉米丝黑穗病大流行,使玉米生产遭受损失。对此,玉米丝黑穗病,列为重点攻关项目。我国玉米育种科研人员,通过收集筛选基础材料,对抗病基因进行转育,选育出一批抗性好的抗病品种,到80年代,由于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玉米丝黑穗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1~2004年吉林省普通玉米区试结果和2001~2005年品种审定情况,分析了我省玉米育种的现状及玉米育种形势。提出今后10年吉林省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仍以高产、优质、适应性为育种目标;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玉米杂交种;集成多项育种技术,多学科协作,深入开展超级玉米育种。  相似文献   

5.
选育玉米自交系所用的基础材料大致有三种:自由授粉群体(地方品种)、各种杂交种和改良群体。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省玉米育种工作者都曾用地方品种大量分离过自交系,但育成的自交系不是配合力不高就是农艺性状欠佳,所以用于生产的不多。到八十年代,我省已普及玉米杂交种,地方品种在生产上已不多见。由于种植保存有一定难度,育种单位也不轻易地大规模使用。七十年代末期,我省一些单位着手群体改良工作,但因工作刚开始,改良群体尚需多轮的努力。所以,目前多数单位乐意用杂交种作为分离自交系的基础材料,即二环系选育,其  相似文献   

6.
提高杂交玉米育种效率之浅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杂交玉米育种效率之浅见姜明月(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我省玉米育种工作起始于5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农家品种筛选,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单交种等四个阶段。这期间玉米播种面积由一千万亩上升到二千万亩左右。亩产由初期的不足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00多...  相似文献   

7.
<正> 小斑病是我省夏玉米的主要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的重要途径.当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玉米杂交种中,抗小斑病的较少,而在抗病育种的研究中,对选配亲本也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鉴于玉米杂交种只用F_1(子一代),所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省玉米种质基础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通过对1974——1985年“河南省玉米杂交种夏播区域试验”中各参试组合和当前我省主要推广杂交种的遗传组成等的综合分析,发现我省玉米有三大特点: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籽粒产量的育种水平进展缓慢和杂交种组合方式单一,提出今后应加强玉米种质资源的征集、整理、研究和利用,要重视开展玉米群体改良工作,同时应扩大杂交选系和回交改良的取材范围,就我省目前的生产水平看,还要兼顾三交、双交和综合种的选育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辽宁玉米育种现状和几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丹玉 1 3号为代表的辽宁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 ,2 0世纪 80年代初曾创造过辽宁玉米育种前所未有的辉煌 ,奠定了我省在全国育种、杂交种的生产地位 ,振兴了我省的种子产业。 80年代末和 90年代 ,我省的玉米育种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成倍增加 ,参加省玉米预备试验的新组合一年比一年多 ,但是达到丹玉 1 3号推广面积之大、种植时间之久的品种至今没有选育出来。本文试图就此发表几点个人拙见 ,与同仁商榷。1 辽宁玉米育种研究的现状1 .1 育种研究单位和从业人员队伍日益庞大2 0世纪 80年代我省从事玉米育种研究的单位有 :辽宁、丹东、沈阳、铁…  相似文献   

10.
山东玉米品种的演变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玉米品种的演变及展望史新海,宋再华,刘恩训(莱阳农学院莱阳265200)玉米于1590年传入山东(见平原县志)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正式进行育种工作主要是在解放后。解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玉米杂交种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使我省玉...  相似文献   

11.
在玉米育种上,选育其有较高产量的玉米杂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玉米自交系间杂交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最有效方法,新的优良杂交种除有较高产量水平外,其亲本自交系也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产量。提高繁殖亲本及杂交种制种产量,降低度种子成本,以利于新品种快速推广应用。因此,近年来围内外玉米育种专家越来越重视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及性状间关系的研究,并对指导育种工作起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结合多年玉米育种工作实践和国内外玉米育种专家的共识,对高产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鉴定,依据高产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经分析鉴定,确定高产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选择方法,以期为玉米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玉米双杂交种的育成是世界农业生产上的一次革命,它为玉米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中国育种家培育玉米单杂交种成功,标志着玉米育种进入一个新阶段,并显著地提高玉米产量。4 单杂交种的培育和紧凑型玉米的推广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场突发的“文化革命”使发展杂交玉米育种10年规划流产,大部分科研院所解散或下放,农业教育和科学研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玉米杂交种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玉米育种的成就及实践,从育种新种质利用角度,总结分析了美国玉米杂交种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及其利用状况,以供育种者借鉴。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东省80~90年代推广的主要玉米杂交种的系谱是以黄早4、Mo17、8112、330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及其衍生系为主,与其他自交系杂交,形成了较大的品种系谱群。这些玉米杂交种对山东省的玉米生产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系谱分析还表明,美国种质对山东省的玉米育种效果影响较大。今后要改进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选育推广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进一步加大密度,使玉米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和育种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和育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玉米品种更新缓慢,区域化按类种植面积较小,中低产田块居多,玉米深加工业转化滞后;玉米种质基础十分狭窄,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杂交种的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匮乏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不完善是黑龙江省近十年来玉米单产持续不前的重要原因。结合这些问题,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和育种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战略措施:调整品种布局,推广优良品种,促进玉米均衡增产,增加科研投入,抓好中低产田的开发;利用我省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的种质创新技术,拓宽、创新种植资源是提高黑龙江省玉米育种水平和突破杂交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玉米单产,稳定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玉米杂交种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一般可增产20~30%或更多。我省1965年玉米每亩产量为393斤,全省普及杂交种后,到1975年玉米每亩产量达到512斤。据多年统计,只此一项每年可为国家增产玉米12~15亿斤。但玉米育种工作,尚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要求。我省玉米的杂交育种工作,目前正处于以“330”自交系为中心,挖掘各个优良自交系的各种潜力的“爬坡”阶段。如何发挥330的配  相似文献   

17.
玉米群体改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玉米群体改良的同时,结合进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早期选育,以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等遗传参数作为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的依据,将玉米群体改良和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加快育种进程和提高群体改良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提高玉米自交系选育效果的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种优势的应用是本世纪以来玉米生产上的重大革命,它使玉米产量大幅度的增加,玉米杂交种的增产效果是公认的。Cardwell(1982)研究认为美国遗传改良在玉米增产诸因素中占23.1%。李竞雄(1990)认为,我国无法精确估算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增益,只有它的产量增益数据,通常则以30~40%作为诸种增产因素中杂交种所占的比重。建国以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近年来,由于育种工作水平所限,新育成的杂交种的产量潜力和其他性状并无显著的突破,很难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致使我国玉米育种处于“爬坡”状态。如何尽快解决当前的“爬坡”问题,这在玉米育种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铁单系列玉米杂交种对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前身为铁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杂交玉米育种研究工作起始于1970年,30年来,经过几代育种者的辛勤劳动,有十几个杂交种通过辽宁省或国家审定,并且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我省乃至全国的玉米育种和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截止至2001年,  相似文献   

20.
为了鉴定我省各育种单位新育成或引进的玉米杂交种在我县高寒阴湿山区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为品种推广和良种区域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