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水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施用不同的外源生长调节剂,能促进其阶段生长发育,并有显著的增产效益。移栽前3天,对秧苗施以九二O、KT、NAA等,可促进本田分蘖早生快发,早够苗,早成穗,易形成大穗而增产;抽穗前3天叶面喷施10ppm九二O,可降低分蘖消亡,增力。有效稳,提高成穗率,同期喷施粉锈宁、KH2PO4可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而显著增产;齐穗后7天施用CEPA,可增进穗部干物质积累,提早成熟3天左右。  相似文献   

2.
壮禾增对水稻旱育稀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合多功能水稻生长调节剂——壮禾增浸种,可恢复提高种子发芽率5%~10%,在旱育秧上应用,可降低苗高10%以上,叶片变粗变短,出叶速度快0.4片左右,分蘖出生早、蘖位低,苗期分蘖增加50%~100%,假茎宽增粗33%左右,发根力提高26.8%,同时可预防恶苗病等苗期病害,恶苗病防效率达98.3%。移栽后活棵快,分蘖早,前期分蘖增长快,有效穗增加7.8%,平均每穗粒数增加8粒左右,增产14.6%左右。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直播条件下水稻主茎上不同部位的分蘖产生和成穗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留5-8蘖位的分蘖与留1-4蘖位的分蘖相比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前者与后者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22.9%,穗粒数增加13.44粒,营养体增大,生产力提高,每公顷产量增加1132.5公斤,提高14.8%,水稻中位蘖的优势是水稻潜能增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水稻中位蘖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对直播条件下水稻主茎上不同部位的分蘖产生和成穗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留5-8蘖位和分蘖与留1-4蘖位相比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前者与后者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22.9%,穗粒数增加13.44粒,营养体增大,生产力提高,第hm^2产量增加1132.5kg,提高14.8%。水稻中位蘖的优势是水稻潜能增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叶一心期(以下简称苗期)珍汕97A、协青早A1hm2分别喷施多效唑(简称MET)0.9、1.2kg,各对水450kg,能有效地促进其秧苗分蘖,提高秧苗素质;1hm2分别增加有效穗37.2万、85.5万;分别提高柱头外露率5.1%、3.6%;提高结实率5.6%、4.9%;分别增产36.3%、49.1%。在水稻幼穗分化3~7期,1hm2制种田对明恢63、2DZ57喷施0.9~1.5kgMET,对水450kg,能延迟始穗1~2d;对珍汕97A、协青早A1hm2喷施1.35~2.7kgMET,对水450kg,能延迟始穗1~3d。MET剂量越大,延迟始穗效果越好。但恢复系施用大剂量后株高降低过多,授粉态势差;而不育系株高降低,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授粉态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对陇南地区玉米,水稻施锌的方法和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子硫酸锌浸种的安全浓度为2.0g/kg,土壤与叶面施锌均可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喷施,拌种+叶面喷施,浸种+叶面喷施是玉米施锌的有效方法,这3种施锌方法较对照分别增产5.3%,7.7%和9.1%,水稻施锌以叶面喷施较经济合理,比对照增产6.4%。  相似文献   

7.
水稻喷施“BR—120”的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在分蘖期和始穗期喷施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BR-120”,对穗粒结构、产量、株高及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亩有效穗平均增2.2万,增11.7%;每穗实粒增加1.1-8.9粒。结实率提高2.7个百分点,千粒重增1.2g;平均亩产增27.4kg;株高平均增3.5cm;投入产出比为1:5.0-5.7,并且以分蘖期和始穗期各喷一次“BR-120”药液的效果最佳,明显优于喷施灵。  相似文献   

8.
水稻在分蘖期和始穗期喷施新型高效植物生物生长调节剂“BR-120”,对穗粒结构、产量、株高及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亩有效穗数平均增2.2万,增11.7%;每穗实粒增加1.1-8.9粒;结实率提高2.7个百分点;千粒重增1.2g;平均亩产增27.4kg;平均株高增3.5cm;投入产出比为1:5.0-5.7。并且以分蘖期和始穗期各喷一次“BR-120”药液的效果最佳,明显优于喷施灵。  相似文献   

9.
水稻专用叶面喷剂对水稻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水稻专用叶面喷剂处理水稻幼苗,可改善纪苗根系素质。水稻专用叶面喷剂1670-2500μL/L处理能促进根系生长,根多根壮,明显增加根长,5000μL/L处理虽增加根长,但不定根和分枝根和于不喷施处理,专用叶面喷剂可提高整个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根活力,除1670μL/L处理外,其他浓度处理均未能提高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
石灰性土壤水稻喷施锰镁肥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每公倾增产稻谷803kg,增产8.0%。叶面喷施锰镁肥能增加水稻成穗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在土壤有效态锰、镁含量较低的情况下,1%MnSO4喷施效果优于0.4%MnSO4喷施效果优于2%MgSO4。  相似文献   

11.
小麦在不同时期喷施50mg/kg,烯效唑的结果表明:各处理具有明显的控长效应,控长率达7.7%-33.4%,基部节间茎壁增厚31.6%-94.7%;并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冠比;各处理每穗实粒数比对照多0.86-3.23粒,千粒重也有所增加,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其中拔节后10d喷施50mg/kg烯郊唑的处理产量最高,比CK增产8.6%。  相似文献   

12.
早稻,晚稻,再生稻喷施1‰植物动力2003均能增产,其增幅早稻3.6%-12.75,晚稻14.04%-22.5%,再生稻17.6%-19.1%,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穗增粒,喷施时期、早,晚稻以秧苗2.5叶期,再生稻以始穗期最佳。集中在秧苗期喷,既简便又省本。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明显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在培养皿中培养9d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分别比对照增加14.3%-64.3%,以恩肥最佳。拌料和喷施相应的增产效应,以恩肥最佳,均增产10.0%以上。喷施时期以在第1潮菇的现蕾期和第2潮菇的套筒期各喷1次为好,F46喷施0.5mg/kg三十烷醇的增产幅度最大,两潮菇的生物利用率为104.2%,增产22.8%。各菌株的增产效应有明显差异。经试验证明,菇宝不  相似文献   

14.
G叶面肥是我们新近开发研制的冬小麦穗前叶面专用营养调节复合肥。试验表明,这种肥料在冬小麦穗前(挑旗时期)喷施一次,可显著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形成更多的有机物,并向籽粒运输,增加籽粒饱满度,使千粒重增加3.8%.特别是G叶面肥可以大大促进花粉粒的萌发,促进受精作用,使小麦穗粒数平均增加11.9%。这样,可使冬小麦穗粒重平均增加16%以上,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0县市20个田间试验,三种土壤(灰潮土田,潮土田,黄棕壤性水稻土)平均,单施钾水稻增产6.7%-12.4%,单施锌增产7.2%,钾锌配施增产13.3%-16.3%;每公顷用62.25kg钾配合3.3kg锌的增产效果与124.5kg钾相当。表明钾锌配配施有较好的互作效应,尤以在灰潮土田上效果最好。棕红壤性水稻土盆栽试验表明,钾锌配施可增加水稻植株含钾量,钾肥利用率比单施钾提高4.4-14.9个百分  相似文献   

16.
湘南红壤稻田施用镁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湘南红壤稻田施用镁肥的结果表明:早稻高岩田每公顷苗数增加75万,有效穗增加63万,结实率提高9.0%,增产9.0%;低垄田每公顷苗数增加139万,有效穗增加51万,结实率提高2.1%,产量增加3.4%。晚稻高岩田每公顷苗数增加46.6万,有效重增加49.5万,结实率提高4.0%,产量增加4.7%;低垄田每公顷苗数增加83.3万,有效穗增加16.5万,结实率提高3.3%,产量增加8.3%。  相似文献   

17.
离子稀土对水稻根际生物磁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栽试验表明,灰泥田水稻分蘖始期和始穗期喷施LaNdy型离子稀土和复合离子稀土可分别使根际容积磁化率提高6.61%~19.71%和5.06%~30.51%,能显著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并分别增产10.03%和17.80%.  相似文献   

18.
用CPPU50倍液在巨峰葡萄花后10天浸蘸果穗,可使果粒增重0.5-2.5g,座果率提高5.6-14.3%,增产39.0-46.5%,果粒可溶性固形物变化不明显,成熟期提高3天左右。  相似文献   

19.
土壤施K和叶面喷施K肥表明,施K肥可以促进黑穗醋栗营养生长,增加百叶干重,百果重和产量,并且促进果实成熟,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综合分析认为,黑穗醋栗适宜的K肥施用量为,土壤施K每株为0.15-0.3kgK2SO4,叶面喷施K2SO4的浓度为0.5%-1%,土壤施K适宜的时期为萌芽前。  相似文献   

20.
1996年我们对水稻盘育秧抛秧和湿润育苗起插秧的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抛秧水稻比起插秧在本田里主茎出叶速度快0.5-1个叶;抛秧分蘖成穗集中在4/0-7/0节位上,起插秧集中在5/0-8/0节位上,随着分蘖位次的升高,每穗实粒数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