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花椒采收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花椒的采摘主要以手摘为主,采摘时一手握住枝条,一手采摘果穗,由于果穗基部枝条长有皮刺;采摘时易扎破手指,可采用边采摘边修剪的方法进行采摘。采摘时要注意轻拿轻放,注意不损伤果皮。因果皮损伤后,果皮的油汁会与其它果皮相互传染,造成晒制后的青椒果皮的皮质变黑,影响花椒表面光洁和色泽,降低商品价值。枝有露水不宜采摘,天气不好不宜采摘。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从种子采收处理到苗木培育的青花椒实生繁育技术要点,为茂县地区青花椒苗木繁育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君  杨洋 《云南农业》2012,(9):15-16
根据生产实践,从选种育苗,椒树栽培,椒树修剪,椒园施肥,病虫防治等方面阐述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以期加强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的宣传和普及,促进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通过近四年在昭通市鲁甸、永善、巧家等县开展青花椒低产林改造示范和生产实践,总结了昭通青花椒主产区低产林改造经验和方法,首次根据昭通青花椒形成低产林的原因,提出了四种青花椒低产林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采取针对性改造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金阳青花椒的生物学特征、产地环境和产业现状,重点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提高花椒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菌剂和外源氮素添加对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快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促进椒园土壤养分循环,维持地力,对青花椒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采用菌剂(包括:未添加菌剂对照(CK)、有机物料发酵剂(YJ)、种植EM菌液(ZZ)、植物与发酵EM菌(ZW))和C/N比(包括:20、25、30、35)2因素4水平L16(42)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叶、枝和刺堆腐分解特性。【结果】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堆腐分解180 d后的残留率呈现出刺>枝>叶的变化规律。添加菌剂显著促进青花椒剩余物的分解,叶、枝和刺的残留率均呈现出CK>YJ>ZW> ZZ的变化规律。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95%的时间添加菌剂处理与CK相比,叶、枝和刺分别减少0.77~1.80 a、0.39~1.86 a和2.45~12.35 a。在各菌剂处理下,青花椒剩余物叶、枝和刺的残留率均呈现出C/N 35>C/N 30> C/N 20> C/N 25的变化规律。各处理中以ZZ+C/N 25处理剩余物的青花椒残留率最低,叶、枝和刺分别为40.4%、70.8%和82.7%;剩余物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最短,叶分别为0.49 a和2.12 a,枝分别为1.15 a和4.98 a,刺分别为2.03a和8.76 a。【结论】适宜的菌剂类型和外源氮素添加量对促进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乐县光明乡位于闽西北部,海拔高度23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降水量1650毫米,无霜期297天,适合莴笋栽培。2005年该乡根据客商需要,开始分三批种植莴笋,每批面积均为180亩左右。由于认真抓好生产技术的实施,因此获得了好收成,平均亩产分别为:第一批(秋莴笋)为3160公斤,第二批(冬莴笋)为2850公斤,第三批(春莴笋)3225公斤。其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青花椒根际土壤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气质联用仪分析了青花椒根际区不同深度土壤水浸液中化感物质的成分。检测鉴定出表层土壤含有23个组分的化学物质,而深层土壤中含有29个化学组分。在不同深度根际土壤中主要含有烷烃类、醇类、酯类、苯类、酚类及胺等有机化合物,其中包含有很多曾经被报道过的化感物质。结果表明,在青花椒根际土壤环境中确实存在化感物质。  相似文献   

9.
陆良县板桥镇蔬菜生产历史悠久,根据板桥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蔬菜产业的现状,找出了在青花椒发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真分析了青花椒生产的有利条件、意义和前景,提出了发展的思路、目标及对策措施,对板桥镇青花椒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鲁甸青花椒简介青花椒又名青椒.因其果实成熟后为青色而得名。鲁甸栽培青花椒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鲁甸辖区海拔600—1800m的牛栏江流域,光热充足,土壤优良,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非常适宜青花椒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园地要求海拔在380~2200m,年平均气温8℃~16℃,年降水量500mm以上,无霜期180~200d。土质为砂壤土和中壤土,土层厚度80cm左右。宜在5°~45°的向阳坡和半阳坡及地埂上栽培。  相似文献   

12.
桂花茶叶产地流行一句民谚:“早采三天花不香,迟采三天香下降,中间三天最适当”。这说明桂花的采收期是否掌握得当,对桂花产量、质量及窨茶后花茶品质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芦笋因栽培方式不同,可分为白芦笋和绿芦笋,前者多用于加工罐头,后者主供鲜食和速冻。河南省地处芦笋易生区,自上世纪80年代大面积种植以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为我国几个主要生产省份之一,其采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坡耕地转变为青花椒林地和弃耕地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和土壤肥力变化,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为坡耕地退耕后青花椒种植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川东丘陵区青花椒林(2,5,9和14年,分别以QHJ-2、QHJ-5、QHJ-9和QHJ-14表示)、弃耕地(14年,QGD)和坡耕地(CK)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养分含量、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运用分形模型和隶属函数法分别计算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土壤肥力综合值,并探讨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和粒径0.02mm与2~0.02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比值(RMD)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结果】坡耕地退耕为青花椒林和弃耕地促进了大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和小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降低。坡耕地转变为青花椒林地后,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显著增加,相同退耕年限下,青花椒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优于弃耕地。土壤肥力综合值表现为QHJ-14QHJ-9QGDQHJ-5QHJ-2CK。土壤PCM、RMD和D均随着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土壤PCM、RMD和D与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综合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坡耕地种植青花椒和弃耕有利于改善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促进小粒径微团聚体向大粒径微团聚体聚合,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土壤PCM、RMD和D可作为坡耕地退耕后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小球藻规模化生产采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收技术是小球藻规模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对能否进行长期连续培养以及小球藻产量和产品品质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合小球藻科研和生产实际,分析了筛网过滤法、絮凝沉淀法、气浮法、离心机固液分离法等几种采收技术的利弊,探讨了适合小球藻规模化生产的采收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子营养丰富,果肉中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矿物质等多种成分,其皮薄多汁、酸甜适口的特点更是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成熟的李子果实皮薄肉软,在采收、运输及贮藏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极易出现机械损伤、果实褐变、腐败变质等问题。因此,若要提高经济效益,延长市场供应期,就势必要掌握良好的贮藏保鲜技术。基于此,本研究介绍李子的采收保鲜技术及其操作要点,以供种植者参考,为农户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浅谈杨树丰产林营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实验地区概况实验地观测场地设在兴隆林业局太平林场46林班内,地理位置为北纬46°21′42",东经128°24'10",平均海拔356米,无霜期115天年平均气温-0.6℃,年降水量600毫米—750毫米。而降雨量少,春季干旱风大,雨量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平均温度-37℃,年平均降水量660mm,年蒸发量为1500mm。无霜期为120-130d。  相似文献   

18.
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中东部,海拔1 452~2 400 m,年平均气温4.8 ℃,年降水量185 mm,无霜期134 d,≥10 ℃的平均有效积温为2 011 ℃,灌溉便利,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啤酒大麦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优质啤酒大麦适宜的生产基地.2005年永昌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2.03万hm2,年总产量12万t,建成麦芽加工企业6家,年生产麦芽20万t,全县农民人均来自啤酒大麦的收入930元左右,啤酒大麦生产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一项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提升啤酒大麦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现根据实践经验,将永昌县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樱桃果实成熟时正值夏季来临,气温升高快,成熟期短,采收期较为集中,为了延长樱桃的供应期,樱桃的储藏保鲜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樱桃的采收与保鲜储藏的关键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武之新  武婷 《农家顾问》2007,(10):24-26
冬枣栽培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鉴于它的生物学、植物学特征,全年栽培管理技术性较强.现以华北地区冬枣树的管理技术为基础.将冬枣采收后的管理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