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理念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后现代旅游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其中渗透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后现代旅游的生态哲学理论对我国现代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它昭示着旅游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走生态旅游之路;发展“稳态经济”,实现旅游经济“生态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弘扬生态旅游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生态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总和,其引领旅游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秀山县既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人文资源基础,也有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在分析秀山县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经营构想,以实现其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黄河滩地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特色,阐述了黄河滩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包括山水格局并存、人文与自然并重、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及生态-经济-社会并进.将黄河滩地生态旅游分为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考察旅游、农业观光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6种类型,并详细论述了旅游构建的具体方式,力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黄河滩地生态旅游系统.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旅游区地处东北亚金三角之中,自然结构比较优越,以生物资源丰富和自然景观完整为优势,其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这些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使其由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因此长白山旅游发展战略是: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长白山的生物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调整长白山生态旅游这一产业结构,抓住时机,发展高起点、高附加值、低运量的生态旅游相关产业,依靠科学技术振兴长白山生态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旅游的主流形式.本文就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的同时,应如何注意保护农村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以利于农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熊伟  胡希军  桂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89-2690,2771
文化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根据益阳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文化与生态的角度,对益阳市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以此对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构想,以期对益阳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长秀  张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18-16721,16724
若尔盖湿地以其独特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分析若尔盖高寒湿地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出发,阐述了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及面临的严重威胁和威胁形成的原因。揭示出在当地牧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传统旅游产业给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从而提出在若尔盖湿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生态旅游的特征和当地实际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构建社区参与型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完善旅游组织的管理,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人才和科技的支撑,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颍州古西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乐  葛卫清  偶春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3995-3998
湿地与人类的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仅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而忽略旅游功能的湿地公园无法达到湿地保护的目的.目前湿地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结合颍州古西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探索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模式,对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自然相结合的新兴旅游形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择。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贵州旅游应建立在"生态旅游"的目标上。文章阐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大数据时代下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以及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回归自然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区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物质空间。通过分析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太白山生态旅游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点建议:遵循太白山自然属性的整体性,实行统一规划、建设、保护与管理;围绕太白山景观资源,采用合理的开发建设方式;挖掘特色景观,提升生态旅游区品位与形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立足长远,积极申报太白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农业生态旅游问题的关键.梅州丰华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其次,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或对策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高质量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和生态经济的产业化经营等几个问题。以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梅州丰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江民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06-13408,13412
通过阐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形式的旅游的内涵,提出了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简述了中西方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分析了各自的精神内核。生态可持续旅游唤醒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思考,对不同生态伦理观的取舍,结合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问题,反映出对生态伦理观重新选择的必然。得出必须以“天人合一”自然观或“非人类中心论”生态道德观来对待生态旅游及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分析了五常市文贤庄园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贤庄园的开发原则,并在旅游度假区的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开发方向及旅游项目创意,并对其进行功能区域划分、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线路组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交通规划,将生态旅游的理念充分融入景区的总体规划之中,力求在景区开发过程中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兴凯湖拥有独特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在对旅游者结构特征、消费行为特征及开发期望调查分析基础上,指出兴凯湖生态旅游开发应具有的生态旅游(如沙滩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观鸟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及旅游纪念品(兴凯湖特产及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工艺品)类型,提出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可行性开发思路。最后,基于该地区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突出的劣势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民族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进行论述的基础上,给出了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举措,并以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生态园的规划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注重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陈俊 《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0-102
以遵义市长岗镇为例,分析其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发展双轮驱动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优势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绿色生态产业基础好,生态环境良好;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欠佳,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人才严重缺乏。结合长岗镇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发展双轮驱动的具体路径,即深挖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探索市场化的红色旅游开发模式、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红色资源的旅游价值、加快绿色生态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陕西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众多游客选择生态旅游的理想目的地。根据实际调查,确定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运用定量分析评价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为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廖军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52-7953,7956
基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指出农业生态旅游的盲目开发严重破坏了资源和生态环境,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化倾向破坏了农村特有的自然景观,针对环境现状研究了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且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环保意识淡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理清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路,强调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并且努力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9.
明光市地处皖东,生态环境良好,山、水、林等自然景观兼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为了缓解未来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明光市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明光市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对明光市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郑晓英  赵向豪  陈彤 《新疆农业科学》2018,55(12):2343-2352
【目的】开展塔里木河流域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为红柳生态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莎车县为实证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莎车县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值为75.53,对应的潜力等级为Ⅳ级,表明开发潜力水平较高,适宜开发红柳生态旅游。红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地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对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贡献度较大,分别为32.72%、27.63%和21.52%,并成为红柳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支撑条件;而红柳旅游开发前景和旅游地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柳生态旅游开发。【结论】加强红柳的生态化、资源化与商品化利用;设置生态扶贫与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打造红柳文化游精品路线;分层次、多渠道加大红柳生态旅游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