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正渗透到民族村寨文化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为闭塞的民族村寨带来了新奇的“异域”文化,另一方面也让一直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村寨文化措手不及,面临文化内涵遭遇异化、村民对传统文化缺乏自觉与自信以及盲目寻求改变等可持续发展困境.因此,需要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构建民族村寨信仰性文化和规范性文化、在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文化规律、尊重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村寨的“双预”问题指的是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的文化保护预警问题。分析总结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可以建立起文化保护的若干预警原则。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永常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76-7978
基于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源特点和游客的体验需求,指出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民族村寨日益成为文化体验旅游的理想目的地,而围绕体验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是目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具体分析民族村寨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有形民族文化,过程性、事件性民族文化以及无形民族文化4方面旅游资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设计的一般方法,指出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应该通过"主题提炼—形象塑造—场景设计—氛围营造—项目安排—意象设计—宣传营销"等步骤来进行,建立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从而帮助游客实现"意象建立—购买冲动—参与互动—深刻体验—达到预期"的过程,不断提高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军华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029-3032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民族村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受到广泛重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现状的梳理,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10-111
黔东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村寨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民族村寨旅游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上具有重大影响,而随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日益开发,逐渐出现了"千寨一面"、原生态风景及原真性人文受冲击、民族文化传承断层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合理应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才能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耕文化的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民族村寨地区农耕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内涵深厚,具有很强的原始神秘性,开发当地农耕文化资源能为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带来新契机。总结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当地特色农耕文化文化资源,提出3点解决问题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廖军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84-14886
探索适合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模式对于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笔者比较了梭嘎模式、深圳民俗村模式、郎德上寨模式3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的发展、特点、优势、劣势,认为3种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同时解决发展民族村寨经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保障村寨居民利益三者间的矛盾。鉴于此,笔者提出5Cs模式,即文化(Culture)、公司(Company)、特色(Characteristic)、社区(Community)、和谐(Concord),并构建了5Cs模式的运行机理,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政府引导,公司主导;主题定位,凸显特色;社区增权,村民获利;经济发展,社区和谐。  相似文献   

8.
从建设美丽中国的视角对中国民族村寨旅游和谐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美丽中国理念下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价值选择分析,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民族村寨旅游和谐发展的构想,希望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行动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参与主体的积极行动,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参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主要包括:1)行动方案的基本框架构建,包括行动目标的制定、行动主体和具体行动计划的确定;2)以贵州部分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社区为例,在总体目标控制下,根据各行动目标要求及行动主体利益诉求设计具体行动方索;3)为了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进行民族村寨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对于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黔东南州朗德苗寨为例,从村寨的选址、空间布局、路线结构、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民族村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和构成规律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文化视角分析了侗族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郑义 《现代农业科技》2011,(19):394-395
分析了城中村形成的历史原因,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周边卓刀泉村为例,探讨了高校周边城中村的特点,重新审视了高校与城中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对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提出运用内生性演进模型解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并且运用内生性演进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和家庭效用函数来分析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得出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调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朱晓娟  孙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88-12990
引用了郊区城市化理论,认为萌芽型城中村是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与郊区联系的日益紧密而产生的,简要分析了我国城中村的发展现状,并以兰州市萌芽型城中村为例,研究了萌芽型城中村的地理位置、外观、空间结构、经济以及人口特征,进而以西果园镇柴家河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柴家河村作为萌芽型城中村的发展思路,强调应梳理控制村庄发展规模,节约、集约化利用土地;产业化开发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百合经济,挖掘特色产业潜力;实现乡村空间形态发展的城乡融合一体化;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素质,培养具有开拓精神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实现萌芽型城中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它经历时代的变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龙泉作为一个千年古县,境内遍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村落,龙泉市政府在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强。通过对27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表(龙泉地区)、12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状调查提纲(龙泉地区)进行分析,以及对龙泉市7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基本情况,针对龙泉市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古城和其特有的文化资源,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对赣县白鹭古村落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高水平合理规划、依法落实好相关保护措施、适度开发的建议,为更好地做好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黔东南苗族村寨植物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苗族宗教信仰及其丰富的植物文化内涵,对黔东南苗寨植物特色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苗族植物可分为宗教、民族礼仪、食用、药用植物及自然植被等几类,指出苗族村寨植物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可食用植物普遍应用,且林木环绕,处处见绿。  相似文献   

17.
介绍该片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等,并分析乡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会敏  董玉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99-18601
运用专家调查法和蒙特卡洛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项目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为指标,建立了城中村拆迁改造风险评估模型,对城中村拆迁改造风险进行了评估,并以实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贫困村"5·12"地震灾后重建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特征及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贫困村灾后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方法】实地调研四川省10个"5·12"地震严重受灾的典型贫困村,整理相关问卷及访谈记录,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随着灾后重建的完成,贫困村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强烈,表现为需求愿望由被动变为主动、形式由单一变为多样、内容倾向于农技培训、层次由民俗变为流行等特征。主要存在重建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未能满足等问题。【结论】立足贫困村灾后重建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应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充分尊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强考核,鼓励社会参与,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贫困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市化中的城中村形成机制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中村作为现有体制不健全条件下的独特产物,在城市化迅猛推进的今天涌现出众多问题。本文从现有城乡二元隔离的土地制度、户籍体制、行政区划管理体制、规划体制、利益机制5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出发,分析了城中村形成的机制,由此得出结论:城中村改造是一个综合性质的改造,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