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计算机与农业》2008,(2):F0002-F0002
简介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4个本科专业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信息化技术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相似文献   

2.
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4个本科专业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信息化技术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培养方向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家为适应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在农业领域提出了“数字农业”的建设目标,不断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农业院校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其学科研究领域,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均向该领域渗透,特别是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更应向“数字农业”方向延伸发展。该文结合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实践,着重分析了该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向如何与“数字农业”建设这一目标保持协调发展的问题,探讨了目前农业院校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研究生培养设立的整体框架,并对各个研究方向的具体内容做出了阐述,提出了分层次、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4.
农业自动化领域中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已扩展到农业自动化领域。该文介绍了计算机视觉系统的组成,概述了国内外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生产自动化中的应用状况,并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农业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做了概括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全世界计算机与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的日益广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与溯源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我国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大会将设立“国际计算机与计算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研讨会(CCTA)”、“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与溯源技术研讨会(SMITA)”与“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三个分论坛,旨在研讨计算机与计算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和创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学习借鉴国际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与溯源技术建设经验和成果,探索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方向等。  相似文献   

6.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前身是农业工程系,始建于1948年8月,是东北农业大学建立最早、在学科建设和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强大优势的农业工科学院。学院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工程技术基础部;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食品机械与工艺七个专业。目前在柱本科生1800人,硕士生196人、博士生32人、在校函…  相似文献   

7.
沈阳农大农业工程学院的前身足农业机械化系,创建于1956年。全院设有农业机械化、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本科专业;机电工程、汽车运输与管理、食品加工、计算机应用四个专科。同时设有农业工程设计所,农村能源研究室及辽宁省农村电气化研究所。还有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建立的中国东北寒冷地区综合能源示范基地;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农机修造实习厂、电气化设备实习厂、汽车修配实习厂。农业机械实验楼设置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水、旱实验土槽及各种室内试验设备。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与农业》2008,(8):F0002-F0002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ERCITA)是于2001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专门从事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重点围绕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农业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农业与智能装备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工程与自动化技术、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与农田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等五大方向,进行源头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工程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农业工程学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与判断学科发展方向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1957—2014年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与《农业机械学报》中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应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直观呈现了不同阶段中国农业工程研究热点,总结了不同阶段研究热点组成与基本特征,探讨了研究发展总体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工程研究总体上经历了以较单一热点主题向多元化主题发展的过程;在研究领域方面经历了从简单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向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生物、资源、环境与生态等科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及丰富化过程,在研究手段与技术应用上经历了从简单的实验分析向计算机模拟仿真、智能控制及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的创新与拓展过程。当前中国农业工程研究正向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智能精准农业技术研究方向发展,突破环境与资源约束,发展高效、安全与可持续现代农业成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向。研究可为相关研究人员追踪学科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高等农业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现状出发,以农业信息化为特色,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构建,为农业类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类专业提供一种新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信息化与电气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能源驱动的现代设施农业成为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农业环境监控系统与供能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相互割裂,无法应对温室停电、农电负荷过载等连锁风险。因此,该文将农业科学、信息科学与电力科学相关理论融合,考虑设施农业环境、农作物和能源系统状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工智能在农业工程和电力工程交叉学科的应用,对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设施农业能源互联网智能预警理论进行评述与展望。该研究可为保障设施农业的安全生产,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与农业智能装备的升级和发展,实现农业园区的信息化和电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农业在现代化、信息化方面的现状,展示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产领域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和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是"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重要方向。分析了现阶段农业生产领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业领域中的计算机视觉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发展非常迅速,本文回顾了计算机视觉技术近年来的国内外农业中的发展情况,从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概述我国现阶段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分析了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原理,接着从注重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产品自动化管理上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基于ZigBee技术的农业设施测控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为了提高农业设施群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研究了国内外农业设施测控系统的结构特点,以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结构相对灵活、价格相对便宜的农业设施测控网络系统。介绍了承载ZigBee技术的真正片上系统(SoC)——无线单片机CC2430的特征、优点和应用准则,重点阐述了基于无线网络通信技术ZigBee的农业设施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以及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与农业》2011,(1):I0001-I0001
吉林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依托于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集成了吉林农业大学计算机、土壤、肥料等各方面的专家,该中心突出技术创新、注重系统集成,组建了一支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高素质科研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农业信息化的判断和评价,分析了农业信息化的科学实践和构思,即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最后提出5点农业信息化的战略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作物生长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该文从作物外部生长参数测量、果实成熟度检测、作物营养状态监测及作物形状描述与识别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计算机视觉技术在作物生长监测中的研究进展,认为具有启发式、智能化特点的彩色图像处理技术将会成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设施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与农业》2010,(11):I0002-I0002
吉林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依托于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集成了吉林农业大学计算机、土壤、肥料等各方面的专家,该中心突出技术创新、注重系统集成,组建了一支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高素质科研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硕士24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