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2.
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花石镇作为湘潭县南部最大的集市贸易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湘莲生产基地和莲子贸易集散中心,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色。本文选择以湘潭县花石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湘潭县花石镇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从而促进花石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刘朝松  肖可可 《北方牧业》2014,(12):170-171
青海高原东部湟水谷地是区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区域,以平安县为例,基于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运用群智能分类算法,分析了1995—2013年县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18年来在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推动下,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面积增加,并得到有效保护;快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建设用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该区域有限的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耕地保护与质量提高任务逐步加重。受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2001―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青海高原东部湟水谷地是区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区域,以平安县为例,基于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运用群智能分类算法,分析了1995—2013年县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18年来在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推动下,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面积增加,并得到有效保护;快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建设用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该区域有限的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耕地保护与质量提高任务逐步加重。受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2001―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必须通过积极发展现代农、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地区法治化建设等途径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绥化市畜牧业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把握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在绥化市工业与畜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通过改善产业结构、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发展以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优化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完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等措施,在实现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顺利完成绥化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省城镇化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城镇化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为积极稳妥的推进我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建设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明确城镇化发展的科技需求,理清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以及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切实发挥科技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镇的发展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找到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变动的规律,提出城镇化过程中耕地保护的相应措施,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进而实现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而且正在加大力度进行建设与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建造和谐社会,要带动小城镇走协调发展的道路。本文对新型城镇的内涵,基本原则和特征都进行了详细的诠释,以及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如何开展城镇化农民和留守土地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道路问题,如何对待和处理由城镇化产生的中小企业的问题,均值得关注和思考。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就是关于城镇化发展以及城镇环境建设问题,这是因为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镇化的水平高低,而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生活质量优劣则经常根据的是城镇化的环境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小城镇建设高速发展的现状综述了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将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所以说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关键性因素是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和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
刘艳娟 《山东饲料》2013,(18):95+117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河南省服务业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创造区域均衡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选择科学的城镇化道路;发挥欠发达地区潜力;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耕地,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用地制定的保护耕地的系列土地管理制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占用耕地越来越多,保护耕地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建设用地的强烈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找到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变动的规律,提出城镇化过程中耕地保护的相应措施,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进而实现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要在快速发展进程中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形成江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5.
郭昊宇 《山东饲料》2013,(11):59+99
江西省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要在快速发展进程中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形成江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以往的城镇化过程有明显区别,是以环境友好、绿色低碳为特征。徐州在新型城镇化过程强化现有优势产业支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开展进一步深入新型城镇化探索。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电力工业发展主要面临一次能源匮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的巨大矛盾、煤炭消费比重偏高与能源安全及环境保护的矛盾。随着我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用能需求巨大,城镇化建设必然会对能源与环境带来新的挑战,而要解决能源以及环境这两大制约、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大量使用清洁的分布式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根本出路,城镇化进程恰恰是加快这一调整的最佳契机。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电力工业发展主要面临一次能源匮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的巨大矛盾、煤炭消费比重偏高与能源安全及环境保护的矛盾。随着我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用能需求巨大,城镇化建设必然会对能源与环境带来新的挑战,而要解决能源以及环境这两大制约、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大量使用清洁的分布式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根本出路,城镇化进程恰恰是加快这一调整的最佳契机。  相似文献   

19.
具备城镇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社区,它的出现对优化和发展城镇化体系是一个创新和进步,对未来村庄发展,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陕西省把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举措,既是为农民建设幸福新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启动建设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并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