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蛤(Cyclina sinensis)俗称哈蜊、牛眼蛤、黑蛤,隶属于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青蛤属,是栖息于潮间带泥沙底质或沙泥底质的埋栖型双壳贝类,分布区域广泛,为广温广盐性品种,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贝类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并可出口创汇。浙江省现有青蛤养殖面积3.3万hm^2,年产量约4.5万t。乐清市青蛤养殖历史悠久,但苗种来源基本依赖于江苏等外省的自然苗。  相似文献   

2.
青蛤(Cylina sinensis)俗称黑蛤、牛眼蛤、蛤蜊等,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帘蛤属,是我国沿海常见的底栖贝类.青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食的海鲜珍品.青蛤栖息在沿海滩涂泥滩地带,适应水温为2℃~37℃,适应海水密度1.006~1.025,为广温性和广盐性贝类.青蛤在7月~8月繁殖,雌雄异体,异体受精.  相似文献   

3.
青蛤又称黑蛤、牛眼蛤等,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在江苏南部沿海,产量仅次于文蛤和四角蛤蜊,是重要经济贝类。为了配合青蛤的土池育苗,我们在室内进行了不同饵料对青蛤幼虫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影响的试验。  相似文献   

4.
青蛤(Cyclina sinensis),俗称黑蛤,铁蛤,圆蛤和牛眼蛤等,隶属于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 (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ida)、帘蛤科(Veneridae),青蛤亚科(Cyclina),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沿海的滩涂及河口地区。青蛤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受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是我国南北沿海重要的养殖品种。本文首次从青蛤的生物学与渔业生态学两大角度,系统的综述了迄今为止有关于青蛤的大部分研究,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今后有关青蛤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生产提供较为丰富的参考材料,增进人们对青蛤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青蛤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生态与繁殖习性 1.生态习性 青蛤(Cyclina sinensis)为帘蛤科双壳底栖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泥砂质的潮间带,以高潮区的下部为多。埋栖深度与个体大小、季节及底质有关,幼苗在表层0.5cm左右,2~3龄可埋栖6~8cm,大个体甚至深达15cm;炎夏或严冬栖息较深;含砂量大的底质,埋栖较浅。迁移性很小。  相似文献   

6.
顾成柏 《齐鲁渔业》2009,26(4):30-31
青蛤俗称蛤蜊、圆蛤、黑蛤、牛眼蛤等,为亚热带种类,属帘蛤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生活于高中潮区的沿海泥沙滩中,并多在有淡水注入的河口附近。青蛤经济价值比较高,是沿海主要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7.
青蛤繁殖期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何  王慧 《水产养殖》1990,(4):10-11
本文报道作者对江苏省启东沿海青蛤(Cyclina sinensis)繁殖期间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将青蛤性腺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排放期、哀迟期、休止期5期,对各期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青蛤俗称蛤蜊、圆蛤、黑蛤、牛眼蛤等,为亚热带种类,属帘蛤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生活于高中潮区的沿海泥沙滩中,并多在有淡水注入的河口附近.  相似文献   

9.
青蛤人工育苗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青蛤[Cylina sinensis(Gmelin)]是生活于潮间带的埋栖型双壳贝类,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肉鲜味美、营养全面、生长快、单产高,是我国颇具发展前途的贝类养殖新品种。乐亭县浅海滩涂广阔,底质肥沃,水质良好,适于青蛤生长的潮间滩面有15万多亩。为了适应青蛤大面积增养殖的需要,解决苗种来源问题,1991年我们调查研究了青蛤的繁殖习性,并进行了人工育苗试验。  相似文献   

10.
<正>青蛤俗称黑蛤、牛眼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沿海滩涂经济贝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海域环境变化,加上过度捕捞,青蛤资源出现严重衰退。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对青蛤苗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人工育苗在全国沿海广泛开展。笔者总结东港市近年来青蛤人工育苗经验,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育苗设施和饵料准备育苗设施包括育苗车间、饵料培养车间、沉淀池、沙滤罐、供水系统、充气系统、供电系统等。生产前应检修、维护机械和电力以及水管、供气管等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转工作。  相似文献   

11.
青蛤(Cyclina.sinensis)俗称黑蛤、牛眼蛤,是帘蛤科中分布较广的一种埋栖双壳贝类,也是我国南北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近年来,由于对青蛤的过渡捕捞和海区的水质污染,使青蛤的资源量日渐萎缩。要增加青蛤的资源量,开展青蛤的增养殖,苗种是基础。本试验针对青蛤亲贝的控温促熟进行初步研究,可为青蛤的人工育苗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青蛤亲贝于2004年2月26日购于浙江乐清,共计50kg,直接运输到育苗厂。经检查,亲贝壳形完整、无损伤,平均大小为3.50cm×3.61cm,平均体重16.21g,且均为二龄贝。青蛤亲贝的蓄养池有两种:一种…  相似文献   

12.
青蛤俗称黑蛤、铁蛤、牛眼蛤,生活于近海砂泥或泥砂质的潮间带,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一带。青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青蛤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养殖发展很快。灌东盐场发展青蛤养殖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综合开发利用资源,近几年来,该场在上级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先后进行了青蛤土池育苗、工厂化育苗及苗种中间培育和成贝养殖并取得了成功,养殖规模1,000ha,年产青蛤1,750t,工厂化育苗水体350m^3,育稚儿104.6Kg,无公害苗种培育基地80ha,培育小苗300t,年总产值达2,0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青蛤养殖的发展,青蛤养殖已成为灌东盐场水产养殖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正> 青蛤(Cyclina sinensis)是我国南北沿海习见的经济贝类。它具有适应性强、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等优点,是深受国内外欢迎的水产品种。进行青蛤胚胎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研究,对青蛤的人工育苗和青蛤资源繁殖保护都有其现实意义。1987年7~8月,我们在江苏省启东县鱼虾场做了不同海水比重对青蛤受精、胚胎发育及淡水对 D 型幼体的影响试验,并取得了初步结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青蛤俗称蛤蜊,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本州以南和朝鲜沿海,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我国的青蛤养殖基本上采用自然苗种,但由于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人为的滥采酷捕,青蛤的自然苗种资源量急剧下降。笔者于2000年开展青蛤人工苗种滩涂中间暂养的试验研究,现将试验过程介绍如下:一、试验地点的选择1.场地条件试验地点选在本县双朴乡养殖总场虾塘边的滩涂上,四周用泥土筑成长方形的埕田,坝高30厘米,面积300米3,泥土底质,全年海水比重在1.019~1.022之间,水温10~30…  相似文献   

15.
<正>青蛤隶属帘蛤科,俗称黑蛤、牛眼蛤等,营埋栖生活,生活在近海泥沙或沙质潮间带,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滩涂养殖贝类。青蛤属于辽宁沿海的土著贝类,分布地域广,适应能力强,在辽东湾可供增养殖面积大。近年来,由于海区污染、采捕过度等原因,辽宁地区青蛤苗种的自然资源急剧下降,许多地方近乎绝产。  相似文献   

16.
高创新 《水产养殖》2013,(11):34-35
南通市通州湾沿海有10多万亩淤泥质滩涂,此处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极其适宜缢蛏的生长繁殖。近两年,沿海群众充分利用这些滩涂资源发展缢蛏养殖,2012年总养殖面积有5.2万多亩。但养殖户的收获情况却很不均衡,  相似文献   

17.
青蛤繁育及养殖技术(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蛤(Cyclina sinensis),俗称石头螺、牛眼蛤、黑蛤等,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青蛤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良海产贝类,市场需求旺盛。其生态适应性强,栖息稳定、水平移动范围小,生长快、产量高,生长两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是一种理想的底栖贝类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18.
美洲帘蛤又称美国硬壳蛤,原分布于美国东海岸,是美国大西洋沿岸浅海和滩涂主要的经济双壳贝类之一,属广温、广盐性底栖经济贝类,对环境耐性强,适应于不同底质。不仅能在砂底质沿海生长,而且在泥底质中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生长,特别适合泥砂质滩涂为主的特点,比其他养殖贝类如文蛤、青蛤具更强的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19.
青蛤的生物学及其繁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俗称黑蛤、铁蛤、圆蛤和牛眼蛤等,隶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oidae),为一种常见的底栖贝类,具有生长快、品质优、适应性广和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在沿海滩涂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本文综合介绍了青蛤生物学及其养殖的研究概况,以期为我国青蛤的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美洲帘蛤又称美国硬壳蛤,原分布于美国东海岸,是美国大西洋沿岸浅海和滩涂主要的经济双壳贝类之一,属广温、广盐性底栖经济贝类,对环境耐性强,适应于不同底质。不仅能在砂底质沿海生长,而且在泥底质中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生长,特别适合泥砂质滩涂为主的特点,比其他养殖贝类如文蛤、青蛤具更强的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