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地区甜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地区大面积种植甜玉米是近5a才发展起来的,1999年种植面积约2000hm2。1998年以来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1999年夏季甜玉米的发病面积达1000hm2,广州地区多个甜玉米种植点均有发病,其中白云区4个种植面积较大的镇(良田、龙归、钟落潭、太和镇),均属严重发病。严重发病的田块每公顷鲜苞产量仅3750kg,减产50%以上。以往资料表明,玉米大斑病在南方较少发生严重为害。为此,我们对该病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初步认为,品种感病及耕作制是发病的主导因子。调查情况如下:1发病特点  1)发病早。春植甜玉米(育苗,2月底至3月初移植),在3月…  相似文献   

2.
2009年郧县玉米种植面积1.6万hm2,是郧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7.33hm2,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45.8%,大斑病造成的损失达到8000t,发生严重的地块病株率达到100%,病情指数达到90%以上,减产幅度达到60%以上.近年来,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为害,已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于2013年和2014年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其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各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1 050g/hm~2的处理防效相当;对玉米灰斑病,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68.75和225g/hm~2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2 250g/hm~2的防效。第2次药后14d对玉米大斑病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9%~79.7%和66.2%~83.7%;对玉米灰斑病两年的防效分别为67.0%~78.9%和69.5%~84.2%。此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玉米还有显著的保产效果,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g/hm~2防治玉米大斑病,两年挽回产量损失分别为6.0%~9.2%和6.1%~13.2%;防治玉米灰斑病,两年挽回产量损失分别为1.7%~8.9%和13.6%~18.1%。本研究结果显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是在生产中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的优良药剂。  相似文献   

4.
辽宁地区玉米螟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8—1962年在辽宁省新金、辽中及沈阳三地,对为害玉米及谷子的玉米螟进行了化学防治試驗。試驗証明:玉米心叶末期或田間初見卵后20—25天,或田間第一代螟卵接近绝跡时均可作为辽宁地区进行化学防治适期的标准。用5%DDT或1%六六六顆粒剂适期施药,对第一代玉米螟都有100%效果。于玉米收获前剖查,經5%DDT与1%六六六顆粒剂处理后,減虫率分別为70%以上和60%以上。心叶期增加施药次数并不能增加防治效果。从顆粒剂的加工方法来看,混和顆粒剂优于拌粉顆粒剂。谷子上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为田间初見卵后15—20天,相当于第一代卵高峯或卵高峯后3—5天。用5%DDT、0.5%六六六1∶1混合粉剂,每亩4斤施于谷子茎基部,一次施药,可得70—80%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国1960年以来,关于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的应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玉米产量损失允许水平不同,且由于研究地区、玉米品种和生育期以及玉米螟发生世代各异,防治指标也不尽相同,建议进行防治的产量损失阈值介于1%~7%。鉴于当前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施的要求,以对应产量损失率为3%、3.75%为阈值,提出了春玉米种植区(1—2代区)和夏玉米区种植区(2—3代区)的化学防治指标为虫口密度200头/百株、250头/百株;建议虫口密度分别低于200头/百株、250头/百株的田块,尽量不用药剂防治。如果采用白僵菌、玉米螟卵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技术手段,防治成本则会较大幅度地增加,且防治效果较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会有所降低,防治指标应分别提高到300头/百株或400头/百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杨长征 《植物保护》1988,14(5):45-45
近年来,我县番茄早疫病的病情指数达71.6—94.0,一般减产20—30%,重者损失50%以上。1985年以来作者在化学防治试验的基础上于发病前7—10天,用70%代森锰锌于悬粉1750ppm、和58%扑海因可湿  相似文献   

7.
1962年在北京夏玉米上用顆粒剂防治玉米钻心虫的結果表明:心叶末期施5%DDT顆粒剂,防治一次,每株2克,在一般年份,从产量上来看是很有利的。同时对药剂残效,幼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上的分布,以及顆粒剂在心叶期施药至抽雄后在植株上的分布测定,并結合顆粒剂小区防治試驗。分析結果说明:心叶末期施药,影响药效的主要原因,不是5%DDT残效的問題,而是抽雄后药剂在植株上部分布較少,尤其是包在雄穗节外的第一叶腋没有药,而此时期,幼虫在植株上部分布較多,同时DDT速效也不如666。  相似文献   

8.
苹果巢蛾(Hyponomeuta malinella Zeller)幼虫巢网孔隙約为0.28—2.25微米,平均0.53微米,一般噴雾液滴約100—400微米,无法喷入网內。利用烟剂毒杀幼虫药效测定結果証明:45%六六六烟剂不及45%滴滴涕烟剂和六六六-滴滴涕混合烟剂(45%等量六六六和滴滴涕)。每公頃用六六六-滴滴涕混合烟剂15—20斤,风速1—1.5米/秒,于越冬幼虫出鞘活动初期,日落后采用定点或定点与移动相結合的方法施烟一次,田間防治效果达77.9%—94.3%;平均示范防治效果为74.3%、73.3%。烟剂防治效果高于敌百虫,稍遜于对硫磷噴雾,且施药安全、防治費低,比噴液提高工效30倍,适于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9.
道真常年种植玉米1万hm2左右,种植模式为99 cm等距单(双)株和198 cm开厢双行单株栽培,每667 m2株数为2 000~2 500株,玉米常发生的病虫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玉米螟、大螟和粘虫等,年产量损失2 110t左右.为了探索旱地玉米宽厢宽带栽培病虫的发生与防治,筛选有针对性的药剂防治玉米病虫害,2003-2004年,县植保站、县农推站在上坝乡民顺村田坝组和旧城镇旧城村石笋坪组实施了玉米宽厢宽带栽培8 hm2,对玉米病虫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药剂防治筛选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凌海市地处辽西走廊咽喉地,是商品粮基地县 (市 )。 1962年洪水后沿大凌河畔的根土蝽 (Stibaropus formosanus Takado et Yanagihara)日趋严重, 1974年后面积扩大。 1984年全市普查,根土蝽为害面积 2 858.4 hm2,其中新庄子镇 470.8 hm2,减产 70%~ 80%,有的地块颗粒无收。在化学防治方面我们应用了 25%甲基异柳磷微胶囊悬浮剂 (下面称甲基异柳磷 )在新庄子镇和东花乡玉米、高粱田进行了防治根土蝽的试验,效果显著。 1玉米田根土蝽防治试验 1.1试验方法试验地属河沙土,前茬为高粱。 2000年 5月 5日播种铁单 10玉米。将甲基异柳…  相似文献   

11.
二点委夜蛾化学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区新发生的一种害虫.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而使其扩展迅速,为害渐趋加重,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探索二点委夜蛾的有效防治方法,本试验通过不同化学防治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防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9种供试药剂在二点委夜蛾2龄期进行田间喷雾试验总体防治效果较好,其中50%辛硫磷乳油防治效果高达95.03%,明显高于其他药剂;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研究表明,选用有效农药喷雾或配成毒饵、毒土顺垄撒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毒饵、毒土效果最好,而顺垄喷淋灌根防治效果最差,仅为30.10%.  相似文献   

12.
玉米全蚀病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山东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区玉米全蚀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自然发病田、人工接种田为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玉米受害后果穗千粒重下降,秃顶率增加;对产量的影响:1级减产20%左右,2级减产40%左右,3级减产50%以上。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结合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及经济效益,分高、中、低产田对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经大田验证,可以有效地指导更换品种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地乐胺防治大豆菟丝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茹 《植物保护》1984,10(4):35-36
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生长发育迅速,分枝旺盛,单株可蔓延危害100—150株大豆,最高达319株。受害大豆茎叶变黄,结荚减少,最后连片枯死。一般减产20—30%,重的减产50%,严重者颗粒无收,在大豆生育期需要人工防治10次左右,每人每天摘4—5分地,效率低,且伤害豆苗,  相似文献   

14.
张泽溥 《植物保护》1981,7(3):30-30
防治草害是植物保护的一项重大任务。据国外试验报导:玉米、高粱在播种后3~6周内,受草害可分别减产20%或38%,Knake报导玉米行内,1公尺有“反枝苋”1株或“狗尾草”3株可减产7—10%。Oliver报导大豆行长1公尺内,有3株野牵牛花,可减产52%;有苍耳3株减产61%。孟山都公司报导:  相似文献   

15.
李雨正 《植物保护》1982,8(3):20-20
玉米蚜虫的防治,过去大都采用喷雾法,此法药效期短,易伤害蚜虫天敌,而且在操作、工具、水源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从1980—1981年我们选用3%呋哺丹粒剂,结合玉米攻苞肥,根施防治玉米蚜虫,取得较好效果。 玉米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观察 据我们两年的观察,玉米蚜虫在田问发生和消长过程一般是:(1)玉米心叶末期,为中心蚜株时期,田间开始出现零星蚜虫发生中心;(2)抽雄前期(雄穗刚裂开小口,2—3天后抽出),蚜虫中心株产生大量有翅蚜,在田间迁飞扩散,为点片发生期,蚜株率约10—20%;抽穗期开始繁殖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国各地随着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杂交种的大量推广,玉米大斑病已成为我国北方和南方山区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特别是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多数杂交种表现对大斑病抗性不高,常导致大斑病的严重流行为害,是影响玉米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生产实践证明,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解决玉米大斑病的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 为此,自1972—1977年进行了大量的玉米品种资源对大斑病抗病性鉴定和调查。在人工接种造成严重发病条件下,每一品种资源经过二年或二年以上的连续鉴定,在鉴定过程中每  相似文献   

17.
不同玉米品种大斑病的发生损失调查报告王洪英,魏联善,徐增兰(江苏新沂市植保站,221400)近年来玉米大斑病在我市发生危害逐年加重,1993年在夏玉米上大面积流行,发病面积31.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9.3%,其中近一半的面积发病严重。8月15日前后...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于1982—1983年在新疆石河子一四八团用3%呋喃丹微粒剂进行了防治棉黑蚜和榆叶蝉的药效试验,简介如下: 一、对棉株上棉黑蚜Aphis atrata Zhang防治效果: 1.拌种 将药剂与适量细沙拌匀(每亩总量均为4公斤),亩用药量为1、2、3、4公斤及对照5个处理。4月25日施药。每处理随  相似文献   

19.
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L.)pers.]是农田多年生杂草,有报道使甘蔗减产25—50%,玉米减产12—33%,大豆每公顷减产300—600公斤。近几年,该杂草籽常随进口粮食传到国内,因此,我国将其列为进口植物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20.
苗昌泽 《广西植保》1997,10(3):34-34
施放烟雾剂,防治温室、大棚蔬菜病虫害,是近年来所采用的一种新的施药方法,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喷雾等方法,因为施药可不增加棚室内的湿度,对病害的防治较为彻底,烟雾剂的使用技术要点是:1 施药时间  施放烟雾剂最好在傍晚日落后进行,以让其在夜间烟熏,因这时有利于烟剂雾粒下沉,防治效果更佳。2 施药方法  棚室内要多处摆放烟剂,布点要匀,燃放时由里往外按顺序用暗火逐一点燃,着烟后迅速密闭过夜。次日早晨打开通风。防治病害要掌握在发病前开始用药,每隔7~10d一次,连用3~4次;防治虫害应在初发期施药,及早控制。3 施药剂量  烟雾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