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 ,主要栽培于江南。为了扩大梅的栽培范围 ,该试验通过栽培手段 ,进行了提高梅花抗寒性的探索性试验。试验采用高位嫁接技术 ,在北京选择多年生的山杏作为砧木 ,采用几个较抗寒的垂枝梅品种‘残雪’、‘单粉垂枝’、‘双碧垂枝’、‘骨红垂枝’、‘粉皮垂枝’、‘锦红垂枝’进行嫁接栽培。结果发现 ,高达 2m处的气温 ,明显高于低处 ,有利于抗寒越冬。采用抗寒砧木 ,进行高位嫁接 ,有助于提高抗寒性。  相似文献   

2.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主要栽培于江南。为了扩大梅花的栽培范围和繁殖速度,本实验通过高位嫁接技术,在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梅园,选择种植多年的真梅系直枝梅类江梅型梅花作为砧木,采用‘贵妃’‘杨贵妃’‘北京丰后’‘花束送春’‘日本小杏花’进行嫁接栽培。通过3年的跟踪观测记录,对杏梅类梅花进行了其适应性观测研究。研究发现,杏梅类梅花‘丰后’在同等立地条件下长势最为旺盛,花量、花色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梅(Prunus mume Siebold et Zucc.)品种资源数量与中国相当,其中果梅品种100个,梅花品种300个左右.垂枝梅花品种资源丰富,品种数量估计在60个以上.垂枝梅古树、名木或大树保有数量多,检索到的树龄超百年的有10余株,均受到妥善保护,有数株已列入各级政府制定的保护名录.垂枝梅花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公立、公司和个人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垂枝梅花主题观光园建设方兴未艾,正处在发展高潮中. “垂枝梅花节”专题成为旅游观光业的一个成长中项目.  相似文献   

4.
抗寒杂种梅花和"类梅花"品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次提出“抗寒杂种梅花”和“抗寒类梅花”品种的名称与概念,并简介了8个抗寒品种。其中‘送春’、‘燕杏’、‘小杏’、‘大羽杏’等4个属于杏梅种系;‘美人’梅属樱李梅种系。以上5个品种属抗寒杂种梅花。另有‘陕梅’杏,属杏种;‘辽梅’山杏、‘熊岳红’山杏、‘北绿萼’山杏等3个品种,属抗寒“类梅花。  相似文献   

5.
抗寒杂种梅花和“类梅花”品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首次提出“抗寒杂种梅花”和“抗寒类梅花”品种的名称与概念,并简介了8个抗寒品种.其中‘送春’、‘燕杏’、‘小杏’、‘大羽杏’等4个属于杏梅种系;‘美人’梅属樱李梅种系.以上5个品种属抗寒杂种梅花.另有‘陕梅’杏,属杏种;‘辽梅’山杏、‘熊岳红’山杏、‘北绿萼’山杏等3个品种,属抗寒“类梅花”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露地梅花品种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北京露地栽培梅花(PrunusmumeSieb.EtZucc.)的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着重对辽梅杏、丰后梅、绿萼梅、玉蝶梅、美人梅、垂枝梅形态的特征,叶片解剖构造及梅花物候等进行了观察,并且探讨了温度对梅花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真梅系宫粉品种群的‘扣瓣大红’梅和樱李梅系美人品种群的‘美人’梅两个梅花品种为供试品种,采用不同配比的复合基质进行无土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V(草炭):V(蛭石):V(珍珠岩)=1:1:1的轻质复合基质是最理想的栽培基质。同时,对不同时期无土栽培梅花盆景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的一系列栽培养护措施进行了探讨,提出各栽培环节的技术要求,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梅花盆景无土栽培技术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实现梅花盆景的集约化、商品化、标准化生产以及梅花盆景出口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结合包头市园林科研所引进不同品种抗寒梅的引种栽培情况,介绍了包头市栽培土地自然状况和引种梅花种类,分析了引种梅花的生长表现,并提出了梅花的种植管理及园林应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内外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竺可桢、虞德源、陈俊愉的学说遵循了自然规律,其内涵和外延比德国迈尔提出并被普遍应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气候相似论"更加科学、系统与完整,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可以用来指导抗寒梅花在北京城区的引种驯化。在对国内外植物引种驯化理论深入领会的基础上,结合梅花引种的实践,提出植物与环境存在互适性关系。在深入分析引种地的小气候环境和结合梅花引种驯化基础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严格论证并精心筛选了可在北京城区引种的真梅系品种。6年(2004—2009)共引种梅花47个品种1100余株,建立了16个示范区,并开展了北京市域梅花栽培情况的摸底调查。实现了系统引进以真梅系为主的中国梅花完整体系的规模应用。初步建立了以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北京城区特色赏梅景观,提出了北京城区中国梅花种植养护技术作业指导。  相似文献   

10.
梅花不同样本间亲缘关系的AFLP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AFLP技术初步研究20个梅花株系间的亲缘关系,19对选择性引物扩增出清晰的总位点数918个,其中多态性位点324个,占总位点数的35.29%。采用SAS类平均法聚类分析AFLP数据,λ值为0.9759时,将20个梅花株系分为4个类群。半野生种曲梗梅的多态性位点数最高,'多萼朱砂'、'复瓣小宫粉'等梅花品种次之。在类群Ⅳ中,具有明显亲缘关系的两组亲本及其杂交子代各自聚为一组,表明AFLP技术和聚类分析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梅花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小宫粉'、'江南朱砂'和它们的子代亲缘关系密切,结果仍能区别其较小差异,这有助于解决梅花中存在的不同产地相同品种异名和同名而品种不同的问题。垂枝类梅花品种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或者遗传来源,支持枝姿作为梅花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垂枝类品种属于梅花中比较进化的类群与其历史演化相吻合。本研究中所采用的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组合及所筛选的AFLP选择性引物对适合研究梅花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的抗寒性和抗寒单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枣树抗寒性的遗传变异规律,寻找优良的抗寒资源,为枣树生产服务,采用电导法,在不同时期对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及其父母本枝条进行抗寒性研究,结果显示:深冬(12月底)枣树枝条的抗寒性强于萌芽前期(3月中旬),同一时期杂交后代枝条的抗寒性强于母本冬枣、父本临猗梨枣。抗寒性在杂交群体中存在很大变异,在不同时期、不同处理温度下各级次的个体数均呈正态分布,表明杂交后代的抗寒性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初步筛选出10株抗寒有益单株,以供进一步选育。  相似文献   

12.
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抗寒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研究了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越冬过程中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其与品种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越冬期间,各品种的酶活性、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各品种之间有差异,表现为越冬率高的品种酶活性较高、可溶性物质含量较高。其中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品种抗寒性关系密切,在不同低温条件下可以作为选择抗寒性品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不同小麦基因型抗寒性与冷适应特征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存活率和离子渗透检测法测定了18个来自波兰和中国的小麦品种的抗寒性。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渗透检测分辨率最高的温度是-10℃,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相关极显著(n=18,r=0.940^**),冷冻叶片和冷冻植株的离子渗透检测结果相一致(n=18,r=0.706^**)。Jubilatka,Roma,Mikon,和Maltanka诱导后抗寒性强于其它供试品种,其抗寒性与Mironovska808相当;Maltanka的诱导抗寒性最强;豫麦10号的抗寒性中等;波兰的主栽品种Almari抗寒性较弱。供试品种的去抗寒锻炼速度存在很大差异,但抗寒性与去抗寒锻炼速度间无相关性。检测了抗寒性强和弱的品种对不同去抗寒锻炼处理长度的反应,结果表明:8d的去抗寒处理不能完全消除诱导抗寒性。分析认为,抗寒性强的品种Maltanka,Mikon和Mironovska808有着不同的抗寒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抗寒性与某些渗透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季节变化及其同某些渗透物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季节变化分为抗寒性锻炼、抗寒性保持和抗寒性消解3个阶段,在抗寒性保持阶段,不同品种抗寒能力差异显着。在越冬期中,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细胞汁液浓度、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含量上升,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下降,束缚水含量以及束缚水/自由水比值上升。其中,细胞汁液浓度、游离脯氨酸含量、自由水、束缚水含量以及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可作为品种抗寒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从实生苗的变异植株中选育优良新品种是目前培育梅花新品种的主要方法,但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的弊端。拟通过多年育种实践,探索实生选育梅花新品种更为快捷、有效的技术,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茶树中克隆甜菜碱(GB)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胆碱单加氧酶CsCMO,研究不同逆境胁迫和不同抗寒茶树品种间GB合成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分析茶树体内GB的含量,为茶树抗性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从茶树中克隆CsCMO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前期克隆得到的茶树甜菜碱醛脱氢酶CsBAD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这2个基因的表达模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GB含量。【结果】克隆得到茶树CsCMO(GenBank登录号:JX050146)的cDNA全长1 558 bp,包含1 30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34个氨基酸,并被定位在叶绿体上。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sCMO含有CMO中保守的Rieske型2Fe-2S结构域和单分子非血红素Fe结合位点,与其它植物CMO序列相似性在50%以上;进化树分析显示,它与枸杞的关系最近。qRT-PCR分析表明,4℃低温、NaCl盐和ABA处理均能诱导CsCMO和CsBADH表达,96 h内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表达量呈增加趋势,但2个基因的表达模式有差异,盐胁迫诱导基因表达更显著;在不同抗寒品种中,2个基因的表达在抗性强的品种中表达量总体要高于抗性弱的品种,且CsBADH的变化比CsCMO的显著。3种胁迫处理48 h后,叶片中的GB含量均增加;低温处理后抗寒性强的品种中GB含量比抗寒性弱的高。【结论】克隆了茶树CsCMO,在低温、NaCl盐以及ABA处理下,GB积累,CsBADH和CsCMO上调表达,且盐胁迫下的表达更明显,表明GB与茶树抵御这3种胁迫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雌蕊是花器官中最不抗寒的部分。以龙王帽、一窝蜂、优一、国仁和优株07-3的1a生花枝(盛花期)为试材,利用室内模拟低温冻害试验,调查了不同低温胁迫下参试杏扁品种雌蕊的受冻害情况,并分析了其雌蕊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的变化,以评价不同杏扁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优株07-3抗寒性最好,一窝蜂次之,国仁抗寒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彩叶芋2个品种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 2个品种的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低温处理(0~20℃),研究彩叶芋叶片中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计算其半致死温度。2种彩叶芋品种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均较高。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SOD活性与抗寒性呈正相关。研究分析表明:各个指标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量、SOD活性可以更好地反应彩叶芋在低温下的生理变化及不同品种之间的抗寒性差异,可定为彩叶芋品种抗寒鉴定的初步指标。游离脯氨酸与彩叶芋抗寒性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彩叶芋抗寒性的强弱为漆斑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Wightii’>红艳彩叶芋‘Postman Joyner’。  相似文献   

19.
LT-I分析7个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伤害度-温度回归直线(LT-I)的方法研究枝条低温放热(LTE),比较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方法】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TA)对巨峰葡萄枝条进行低温放热分析,三点法确立韧皮部、髓及木质部伤害度-温度回归方程(LT-I),并用传统低温冷冻处理测定褐变率及电导率进行验证。【结果】LT-I分析得到的伤害度与传统低温冷冻处理的褐变率及电导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83,说明LT-I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葡萄枝条抗寒性分析。7个酿酒品种在降温过程中的韧皮部LT-I斜率不同,从小到大依次为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美乐<霞多丽<蛇龙珠<熊岳白;韧皮部的致死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美乐>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熊岳白。不同品种木质部响应降温的斜率与韧皮部不同,西拉<熊岳白<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木质部冻死温度从高到低顺序为西拉>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熊岳白。【结论】LT-I是一种简单可靠的研究枝条抗寒性的方法,LTE综合指数比较得出熊岳白、贵人香枝条的抗寒性较强,其次为赤霞珠,西拉、美乐、蛇龙珠和霞多丽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花粉形态特征与梅品种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试验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35个果梅品种和10个花梅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梅品种花粉的大小(P、E)和形状(P/E)非常近似,但花粉外部纹饰特征有较显著的差异;根据纹饰特征将供试品种划分为6类,并结合植物学形态特征对供试品种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