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乙烯利对银杏叶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喷施乙烯利对银杏叶黄酮和内酯类物质的含量有明显影响,且随乙烯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乙烯利浓度对银杏叶光合速率、PAL活性、相对生长量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诚勇 《山东林业科技》2009,39(5):71-72,32
对不同修剪方式的银杏进行了叶片内黄酮和内酯类物质含量测定,结果发现,修剪对银杏黄酮和内酯类物质的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经修剪的银杏其叶片内的银杏黄酮和内酯含量均显著增加,两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其中矮化修剪对银杏黄酮和内酯类物质含量影响最大,分别比没有修剪的银杏高28.2%和20.1%;整形修剪对银杏黄酮和内酯类物质含量影响最小,分别比没有修剪的银杏高3.8%和1.96%。  相似文献   

3.
生态因子对银杏叶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光照条件、土壤养分、土壤水分等因子对叶用银杏主要经济指标(叶产量、叶黄酮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光照增强、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水平的升高,银杏产叶量升高。光照、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水平对银杏叶黄酮含量和单位营养空间黄酮总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光照越强、土壤水分和土壤营养水平越高,银杏黄酮含量和单位营养空间黄酮总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4.
银杏不同家系和无性系叶片黄酮与内酯含量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以银杏20个半同胞家系和19个无性系为材料,对其叶片黄酮与内酯含量、光合速率、PAL活性及主枝生长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它们的广义遗传力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系和无性系间的银杏叶黄酮和内酯含量有显著的差异.家系叶片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广义遗传力为0.42和0.53,无性系叶片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广义遗传力为0.80和0.65,无性系叶片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广义遗传力显著高于家系.不同家系间和无性系间的银杏叶光合速率、PAL活性、相对生长量有显著差异,也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叶用银杏家系黄酮含量、无性系黄酮含量的大小与叶片光合速率、PAL活性、相对生长量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0.76、0.58、0.61和0.69、0.78、0.95.  相似文献   

5.
江西银杏叶黄酮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江西省不同产地银杏叶在不同生长季节的黄酮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银杏叶黄酮含量差异较大;不同生长季节含量也存在着差异,以10月份为最高。  相似文献   

6.
银杏黄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银杏叶和皮中的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皮中黄酮含量为0.5220%。叶中黄酮含0.4991%。并对不同干燥方式对黄酮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晒干对银杏叶中的黄酮含量影响大,微波干燥方法较好,黄酮含量二者相差近1倍。  相似文献   

7.
银杏叶、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烷基酚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国际上日渐重视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烷基酚会计师的情况,建立了一种简单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该方法可分别测定银杏酸和白果酚的含量,灵敏度高,最小检出量低,回收率为98.83%,相偏标准偏差为3.57%(n=5)。同时研究了能保证有效成分黄酮和内酯含量的银杏叶提取物脱银杏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银杏叶片中黄酮及内酯含量以及其变化规律对叶用园的建立、管理、对EBG提取,我们对贵州部分地区银杏树龄、性别、繁殖方式及采叶期对银杏叶片黄酮、内酯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银杏叶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供试的银杏叶片,于1995~1996年分别采自贵州农学院银杏种质资源圃、贵州市尖山村、惠水县摆金村、遵义县兴林银杏研究所、正安县、务川县、道真县及遵义地区农科所银杏园。银杏叶于9月上旬采收后烘干或凉干。供不同采叶期黄酮、内酯分析的叶片干6~11月,每月中旬采样。银杏黄酮:叶样粉碎后,用酸水解,进LG—3…  相似文献   

9.
银杏叶内酯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不同产区、不同树龄、不期的200多个银杏叶样品,用HPLC法检测其银杏内醌和白果内酯的含量。发现用于生产银杏叶提取物(GBE)的原料银杏叶中萜内酯含量差异很大,它是影响GBE质量和成本的关键;银杏幼龄(1-6年生)实生苗叶萜内酯含量高,一般0.30-0.50%,大树叶含量低,一般〈0.10%;我国各主要银杏产我都有萜内酯含量≥0.40%的优质银杏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最要叶期。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对银杏叶萜内酯年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年生盆栽实生苗为研究材料,通过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环境,探索4水平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 ~ 80%、55% ~ 60%、40% ~45%和30%~35%)对银杏叶萜内酯类物质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生长季节不同,银杏叶内白果内酯BB、银杏内酯GC、GA、GB及总萜内酯含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随着生长季节的变化银杏叶萜内酯类物质含量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适度干旱条件下可以促进银杏萜内酯类物质的合成,尤其轻度和中度干旱条件下,萜内酯含量比适宜水分条件下明显增多.考虑到叶产量、叶萜内酯美物质含量以及采叶与采时的关系等,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考虑在植物生长初期,给予银杏苗正常的水分供应以获得最大的生物产量,在6-10月份叶片发育完全后适当进行轻度干旱处理(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 ~60%)收获叶片,可获得最大的萜内酯单株有效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台湾青枣根系的分布状况,调查分析了不同径级根系数量、根系含水率、根系密度等项目。结果表明:台湾青枣根系主要分布在0-60 cm的土壤中,根系数量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加,但根系含水率则是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根系数量则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多的特征。因此,A处理(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55%)是台湾青枣生长的最适水量,通过人为控制土壤含水量,以此调节根系生长与空间分布,最终达到调控作物生长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对如东县海堤防护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特征进行 3a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各地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 (降雨量的多少 )条件和季节变化 ;不同地类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有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低次序是柳杉林地 >水杉林地 >刺槐林地 ,无林地 (少水年或平水年 )土壤含水量高于水杉林地和刺槐林地 ,丰水年则低于有林地 ;根据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划分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消耗补偿期、亏损期和积累期 ;依据土壤水分变化变异系数大小 ,将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划分为土壤水分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稳定层 ,土壤水分与降雨的相关性虽较低 ,但对各地类表土层水分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间伐对祁连山青海云杉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EM50土壤水分监测仪,在样地尺度上,测定了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林、无间伐和间伐强度为20%的人工林地生长季节的土壤水分,对比分析间伐对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未间伐人工林林地表层(1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间伐强度为20%的人工林和天然林,间伐导致了人工林林地表层土壤水分下降;而对于深层土壤含水量而言,间伐措施又显著提高了深层6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与天然林地土壤含水量相比,无间伐人工林深层60 cm和80 cm处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仅为天然林的49.7%和52.1%,深层土壤已经出现旱化现象,间伐措施能够减缓这种旱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Field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at Bukit Tarek Experimental Watershed in Peninsular Malaysi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fall-runoff responses and variation in soil moisture in a tropical rain forest. Stormflow depended strongly on the antecedent wetness as represented by the initial runoff rate. Though heavy rains fell in almost every month, the soil moisture decreased when fair weather was sustained. The soil moisture depleted and became dry at 160 cm depth during occasional dry spells. During dry conditions, streamflow responded quickly to rain events but declined rapidly after the rain stopped, and the soil moisture of surface soil (≤20 cm) increased but remained dry at lower depths (≽80 cm). This suggests that the rain water was mostly retained in the soil and only small proportions appeared as stormflow. As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became wetter, the recession limb of the storm hydrograph was more gradual. Stormflow volum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moisture. During wet conditions, the soil profile was moist at all parts of the slope. The hydraulic gradient was around 1.0 and there was downward soil water flux, which followed the pressure gradient. This suggests that subsurface flow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slope might also be important for stream-flow production. Positive pressures were observed at 10 cm and 160 cm depths during large storms. The behavior of the subsurface flow might be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stormflow.  相似文献   

15.
16.
杨林 《甘肃林业科技》2012,37(3):32-35,39
2009年,对定西巉口林场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23个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山杏林地土壤水分最低,青杨林和青杨+油松混交林地最高,均与其他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荒草地土壤水分高于其他林地介于中间;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大的为阔叶乔木或灌木林,其次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衰退的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小;浅层土壤水分(0~80 mm)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关性极显著,存在线性关系.而深层土壤水分与上面3个植物多样性指数无相关性.该研究对阐明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环境以及其与群落发育阶段和植物多样的相应关系,指导科学培育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在干旱、半干旱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植物生长和群落演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综述了我国主要沙化地区人工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状况和动态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探讨植被冠层、生物结皮、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和影响机理以及干旱、半干旱沙区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及相关问题; 最后提出人工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动态模拟预测、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量平衡和水分循环以及空间尺度扩展等问题应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土壤水分对中国沙棘人工林分化的影响规律,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了不同坡向12年生林分的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按照北、西、东、南坡向依次递减,且不同坡向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群生长量、密度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显著;随着土壤水分的改变,种群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分化、综合优势比随之改变。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林分的密度逐渐变小、离散程度加大、郁闭度逐渐降低、更新速度减缓,土壤水分引起的变异占总变异的50.26%,从而形成了多样性的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土壤含水率对中国沙棘人工林种群数量的影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对中国沙棘人工林持续4年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克隆种群数量、母株种群数量以及子株种群数量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均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规律;随着年份增加克隆种群数量、子株种群数量最大值时最佳含水率不断升高;在同一土壤含水率情况下,母株存活数量和存活率则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20.
刺槐林是中国北方丘陵半干旱区典型的生态防护林树种之一。通过自然降雨径流场定位观测试验,本文对辽宁西部地区(1850-12225E,4024-4234N)刺槐生态防护林及其采伐迹地的产流、产沙特征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采伐迹地与刺槐林地相比二者之间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存在显著差异,采伐迹地的产流量和产沙量比刺槐林地分别增加40%-177%和180%-400%。典型降雨产流水文过程线显示,刺槐林地径流峰值比采伐迹地低1.0-2.5?0-3m3穝-1,且径流峰值出现的时间比采伐迹地滞后10-20min。谐波分析表明,刺槐林地与采伐迹地土壤含水量随年内降水量变化分干、湿两季,呈周期性变化,刺槐林地土壤年平均含水量比采伐迹地高2.3%。研究结果表明:刺槐生态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侵蚀的重要作用。图2表4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