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马铃薯脱毒小薯不同粒级、不同密度、不同品种熟性三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原原种对一级原种的产量、单株平均结薯数及<25g小薯所占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熟、结薯少、薯块均匀的品种原原种播种密度在1.2万株/亩以上,晚熟和中晚熟、结薯较多薯块不均匀的品种在1.0~1.2万株/亩之间,且播种粒级大于0.5g/粒时,一级原种繁殖方可收到既高产又具较高的繁殖系数和较低用种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选择毕节地区主推品种威芋3号微型薯开展不同粒级对一级原种繁殖的影响试验,设每粒≤5、6~10、11~20、21~30、31~40 g 5个处理粒级。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品种和种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晚疫病危害程度与原原种粒级存在一定关系,当原原种粒级每粒≤5 g时,不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当原原种粒级在每粒6 g以上时,晚疫病发生情况接近;粒级为每粒21 g以上的原原种繁殖一级原种产量较高,生产上调进原原种时建议选择大粒种薯为宜。  相似文献   

3.
选择毕节地区主推品种威芋3号微型薯(大小为每粒11~20 g)开展不同种植密度对一级原种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品种和粒级相同的情况下,原原种扩繁一级原种时晚疫病发生轻重与种植密度不相关;每667 m2种植密度从4 500粒增加至6 500粒,各处理间产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性。综合单位成本、产量、大中薯比例等分析,在选择粒级为每粒11~20 g的原原种进行栽种时,每667 m2种植密度以4 500~5 500粒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武川原种基地,对各级种薯生产技术及其良繁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已明确:在开放条件下生产脱毒小薯(原原种),产量可达8073~9465kg/hm2,种薯产量和质量不低于温、网室生产的脱毒小薯;不同薯重的脱毒小薯旱坡地直播效果,以10g和8~10g薯重的效果好,产量和商品率均高;1级种薯在不同旱地类型种植的增产效果,以旱滩地的产量最高,其次为旱坡地,分别比对照(未脱毒)增产71.28%、171.28%;8月上旬为有翅桃蚜迁飞盛期,从7月上旬迁飞初期开始喷药防蚜,防治效果显著;在乌盟后山半农半牧地区以原原种、原种、1、2级种薯建立的3级脱毒良种繁育体系符合该地区的生产实际,能达到留种和保种的快速、优质、高产、低成本的效果。经过6年示范推广,现已在武川等3个旗县普及,累计各级种薯种植面积达到2.32万hm2,平均单产3万kg/hm2左右,生产出各级种薯及商品薯6985万kg,累计创造社会财富7150万元。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马铃薯脱毒小薯5个不同粒度水平和3个密度水平下的生产能力和种薯的投入产出情况.通过试验,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处理的主要经济性状的表现.综合评价了不同处理的利用价值,筛选了可用于生产的较好的粒度和密度水平。试验结果表明:0.5~10.g的脱毒小薯是田间生产较好的粒度水平,合理的种植密度为9000株/亩。  相似文献   

6.
夏大豆群体结构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南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品种,研究不同密度及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密度与株行距配置显著地影响产量,品种类型不同,其对密度要求不同,主茎结荚型品种密度以3.0万株/亩为宜,而分枝型品种以1.0-1.5万株/亩为宜,相同密度下株行距愈接近,则产量愈高,因而建议均匀种植。文中分析讨论了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原因,并对结论的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脱毒试管扦插苗在保持根际黑暗条件下,采用无基质定时喷雾供给养分,在温室或大棚等保护地内可生产马铃薯脱毒小薯(原原种)。单株可结薯50~60粒,重量8~10g/粒,每m2可结薯800~1000粒,其中B组营养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品种Favorita和中薯2号的扦插苗和脱毒小薯分别播种在含有0,0.2%,0.4%和0.6%NaCl盐的土壤中,以研究盐对它们出苗生长及结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扦插苗和小薯的生长均因之受到相应的抑制,表现在出苗迟缓、成活率低、植株矮小等方面.扦插苗对盐的敏感性大于小薯,因此笔者认为,从现有的品种(系)中筛选抗(耐)盐品种(系),从扦插苗做起可为以后的田间筛选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展了苗源及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研究。试验为二因素裂区设计,4次重复,苗源为主区,栽培密度为副区,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试验设置组培苗和水培苗2个苗源,200,400,600和800株/m~24个栽培密度。结果表明,苗源对匍匐茎长度和叶面积以外的其他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密度仅对根长、匍匐茎数量、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根长具有显著两因素互作效应。同一密度下,水培苗的单株结薯数和产量(600株/m~2除外)高于组培苗。在主因素组培苗和水培苗中,密度200株/m~2单株结薯数和结薯产量均显著高于3个高密度处理,随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下降,组培苗和水培苗均在200~400株/m~2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8.0%和46.0%,25.3%和20.1%,组培苗在600~800株/m~2,水培苗在400~600株/m~2时增幅大幅下降,平均单薯重也随之降低。苗源类型和栽培密度均能显著影响原原种结薯数、产量和单薯重,在保证单薯重基础上,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原原种结薯数更有意义。组培苗在密度为600株/m~2处理,水培苗在密度为400株/m~2处理,既可以确保适当的单薯重,又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结薯数。因此,从原原种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考虑,组培苗栽培密度600株/m~2,水培苗400株/m~2可以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品种Favorita和中薯2号的扦插苗和脱毒小薯分别播种在含有0,0.2%,0.4%和0.6%NaCl盐的土壤中,以研究盐对它们出苗生长率及结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扦插苗和小薯的生长均因之受到相应的抑制,表现在出苗迟缓,成活率低,植株矮小等方面,扦插苗对盐的敏感性大于小薯,因此笔者认为,从现有的品种(系)中筛选抗(耐)盐品种(系)从扦插苗做起可为以后的田间筛选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脱毒小薯无基质喷雾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脱毒试管扦插苗在保持根际黑暗条件下,采用无基质定时喷雾供给养分,在温室或大棚等保护地内可生产马铃薯脱毒小薯(原原种),单株可结薯50 ̄60粒,重量8 ̄10g/粒,每m^2可结薯800 ̄100粒,其中B组营养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马铃薯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从7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脱毒种薯生产技术,80年代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内蒙古农科院马铃薯小作物所在原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UNDP及农业部两项目的资助下,对脱毒小薯快速繁育的一些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已研究出一套快速繁育脱毒小薯的生产技术:试管苗采用简化培养基切段快繁,脱毒苗剪枝扦插快速育苗,基础苗以蛭石为基质采用A2营养液4d浇灌1次或6d1次,以肥土为基质网室栽植育成的脱毒苗密度3万株/hm2左右,56d收获,收后栽于原地可再收脱毒小薯1~2次;并于8月上旬有翅桃蚜迁飞极盛期前割蔓,提早收获,以防止桃蚜危害并可预防晚疫病发生。采取这些配套的快速、丰产、低成本、优质的繁育技术措施,可为规模化生产脱毒种薯提供大批量的10g左右的优质脱毒小薯(原原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马铃薯极早熟品种“东农303”脱毒种薯为试验材料,将种薯分成(20±5)g和(30±5)g两组,分别按5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70cm,株距分别为12.5、15.0、17.5、20,0和22.5cm).试验结果表明,在哈尔滨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大种薯(30±5)g播种可以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在本试验中,种薯重量为(30±5)g、株12.5和15.0cm时,获得了较高的块茎产量和较多的块茎数.通过对植株地上部鲜重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分析,表明高密度群体具有发育快、生长旺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温室条件下的适宜扦插密度问题,利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中熟品种尤金和中晚熟品种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原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154株、182株、222株、286株、400株和667株共6个处理,用方差分析探讨了扦插密度与结薯个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数、单位面积上的结薯总个数、单株结薯总个数)、产量参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产量、单株商品薯产量、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单株产量)和经济参数(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荷兰15号、尤金和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扦插密度每平方米在154~667株之间时,随着扦插密度的增大,其结薯总个数均逐渐增多,单株商品薯产量和单株产量均逐渐变低;这3个品种在每平方米上的商品薯产量、总产量、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趋势不同;通过结薯个数和经济参数的综合评价,得出荷兰15号和尤金的适宜扦插密度每平方米为400株,克新13号的适宜扦插密度为286株。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A1,A2等五个红麻品种为材料,测试麻茎,骨的密度(比重),茎节间长,单位长度麻骨重,麻株重心,皮骨比值,叶柄与茎夹角,髓腔径和根重与麻株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A1的麻骨密度0.1518g/cm^3最大,其次A3为0.1473g/cm^3,分别比A5高21.71%,19.34%,茎和骨密度与品种倒伏显著正相关(r=0.931,0.900)。A2茎节间距平均4.561厘米最短;叶夹角小,平均比  相似文献   

16.
以马铃薯晚熟品种“下寨6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离体诱导微型薯直播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田间1~5代种薯的质量和效率。结果表明,生育阶段比同品种网室繁殖脱毒小薯同代脱毒种薯略迟;生长势、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单株叶面积、根系数、匍匐茎数和匍匐茎长度等生长发育指标,PVX、PVY、PLRV和PVA等重要病毒害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干腐病和软腐病发病率,晚疫病发病率和叶面枯死率相同;未发现环腐病和黑经病。单薯重量平均45.1g,随田间种植代数增加而增大;单株结薯数、单位面积结薯数逐代减小,脱毒田间1~4代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逐代增加,繁殖效率与脱毒小薯相同,故离体诱导微型薯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种薯是经济有效且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利用TPS夏播生产优质实生种薯的初步研究结果,它由种薯大小试验,实生苗密度试验,夏播TPS生产实生种薯试验三部分组成,这三个试验是在1989-1992年进行的。试验揭示了种薯大小与后代生长发育的关系,认为3g以上的小整薯均可直接播于大田生产实生种薯,土壤肥力和实生苗密度是影响夏播生产实生种薯的主要因素,土壤肥力更重要,实生苗的定植密度应大于120株/m^2.初步证明,利用TPS夏播生产实生种  相似文献   

18.
以药剂浓度和熏蒸时间为处理进行了二因素四水平交叉试验。结果表明:以0.33ml/kg/3h处理小薯发芽率最高,且发芽势最强。由于不同品种对药剂作用反应程度不同,研究提出不同品种气体催芽可在0.13~0.33ml/kg/3~9h的处理范围内选择使用。同时,为了明确药剂使用浓度超过0.5ml/kg时是否会造成小薯丧失发芽力,将熏蒸后未能发芽的小薯用30ppm的赤霉素浸泡25min处理,3品种均有90%以上小薯发芽。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药剂浓度≤0.73ml/kg,熏蒸时间≤12h),气体催芽可能抑制小薯发芽,但不会造成其发芽力丧失。  相似文献   

19.
脱毒小薯兰地特气体催芽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药剂浓度和熏蒸时间为处理进行了二因素四水平交叉试验。结果表明:以0.33ml/kg/3h处理小薯发芽率最高,且发芽势最强。由于不同品种对药剂作用反应程度不同,研究提出不同品种气体催芽可在0.13 ̄0.33ml/kg/3 ̄9h的处理范围内选择使用。同时,为了明确药剂使用浓度超过0.5ml/kg时是否会造成小薯丧失发芽力,将熏蒸后未能发芽的小薯用30ppm的赤霉素浸泡25min处理,3品种均有90%  相似文献   

20.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武川原种基地,对各级种薯生产技术及其良繁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已明确;在开放条件下生产脱毒小薯,产量可达8073-9465kg/hm^2,种薯产量和质量不氏于温,网室生产的脱毒小薯;不同薯重的脱毒小薯旱坡地直播效果,以10g和8-10g薯重的效果好,产量和商品率均高;1级种薯在不同旱地类型种植的增产效果,以旱滩地的产量最高床养其次为旱坡地,分别比对照增产71.2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