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设计超高产、高产、常规产量3种栽培模式,分析了徐稻3号不同产量指标体系的群体特征,结果表明:淮北稻区徐稻3号要实现高产和超高产,主要靠提高水稻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来实现,栽培措施中采用基蘖肥∶穗肥为5.5∶4.5或6∶4的比例施用氮肥,可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2.
根据寒地井灌水稻栽培环境的特点,目前的水稻生产对产量和质量的要求,从水稻品种选择、促早熟、防早衰、防霜冻等几个方面,浅淡如何促使水稻高产、稳产. 一、品种选择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穗粒数在100-120粒/穗左右,分蘖力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  相似文献   

3.
晋南冬小麦“矮、密、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晋南麦区光、温资源特点和水地麦田一年两茬高产的需要,通过1992~1997年5年的研究,创立了本区小麦“矮、密、早”高产栽培技术。“矮”指选用矮秆品种及矮化管理;“密”指选用多穗型品种及靠穗多夺高产;“早”指选用早熟品种和促早管理,以保证两茬均高产。其关键技术是:以选用矮秆早熟多穗型品种为中心,确保成穗750万穗/hm2左右,加强中后期管理,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4.
水稻高产应重视的几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穗粒数在120~150粒/穗左右,分蘖力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吉林省水稻专家张学君等研究证明:穗粒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一些,而分蘖能力除品种自身有差别外,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因此,大穗型品种要取得高产较容易,对栽培条件要求不太严格,  相似文献   

5.
1 品种选择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穗粒数在120--150粒/穗左右,分蘖力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在生产上一定要依据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条件选择和更换品种,并进行适宜的栽培管理。不要长期大面积使用同一品种,以免造成品种的退化。  相似文献   

6.
水稻旱育栽培是稀植、超稀植、抛秧栽培和大棚育秧优点于一体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是用抛秧钵盘在大棚中育成全根带土、带营养钵和带蘖的壮秧,在按超稀植规格浅插秧,靠壮杆大穗和低位分蘖实现高产. 一、大棚育秧 (一)选种.要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及分蘖力中上等的偏穗重型品种.  相似文献   

7.
<正> 所谓高产麦田,一般是指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麦田。此类麦田的种植基础一般都较好,基本能保证冬前壮苗,亩茎数在85万以上,并浇足了冻水。只要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加上春季适当管理,便能在后期拿足穗数,获得高产。但是,欲求高产不能只靠过多地增加穗数,以免加剧个体和群体的矛盾。而是要拿够合理穗数,其主攻方向应是努力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以达到高产稳产之目的。据此,我们在1988—1989年连续两年对高产麦田进行了春季水肥管理的试  相似文献   

8.
不同穗型寒地水稻高产栽培肥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水稻超高产生产目标,采用小区对比法研究了不同肥密水平对不同穗型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高产结构。结果表明:加大施肥量,进一步稀植后,与理论产量相比,穗重型品种松粳9号的实际产量仍有提高空间。中间型品种松粳5号和穗数型品种松粳3号的实际产量在3个密度下都有提高空间。松粳9号穗粒数随施肥量增加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大,说明靠穗重增加而增产;松粳5号和松粳3号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小,是靠增加穗数而增产。穗重型品种适宜密度20穴·m-2,中间型和穗数型品种适宜密度均为23穴·m-2。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中籼皖稻119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维陆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71-5372
对皖稻119(原名两优6326)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有效穗和穗粒数对产量具有互补性。高产栽培策略是:协调穗、粒结构,在足穗、大穗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如有效穗不足,可通过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增加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来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0.
单季晚稻强化栽培的生育特性表现及高产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 :单季晚稻实行强化栽培具有早栽早发 ,有效分蘖期长 ,单株分蘖多 ,根系发达等个体强化特征特性 ,其高产途径是强个体、适群体 ,争大穗 ,夺高产 ,是传统穗粒兼顾高产途径向大穗更高产途径改进的新型技术 ,不仅增产潜力大 ,而且省工节本。  相似文献   

11.
以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为自变量,产量为依变量,对D优3232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和通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是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强化栽培下建立高产群体的主要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2.
晚造前期高温多湿,后期低温干燥,杂交水稻若施肥不当,则发病严重,空秕粒增加造成减产。晚造杂交水稻高产施肥技术如下。晚造杂交水稻前期靠分蘖够苗,后期靠大穗粒重才能达到高产,施肥应采取“前后重,中间控”的原则,达到插后  相似文献   

13.
以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为自变量,产量为依变量,对D优3232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和通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是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强化栽培下建立高产群体的主要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正>高产与低产是相对而言,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生产技术的逐步提高,产量节节攀升,在同一地区人们对高产、低产的认识也随之变化。根据当前的小麦生产水平,本文试图探讨亩产500~750公斤的小麦精播高产技术。一、播量与产量小麦高产三因素,即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通俗的说法是:穗多、穗大、粒饱、产量高。小麦是分蘖作物,分蘖可以成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如果播量过大,分蘖瘦弱,也会少成穗、成小穗甚至全部  相似文献   

15.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部分,详细的说就是通过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品种特性这些方面,来组建玉米高产的特性结构,从而达到高产高校的目的。1.密度与产量玉米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的。一般情况下,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调节作用是穗粒数>每667m~2穗数>千粒重。但针对不同条件,三因素的作用亦有变化:在低产变中产(3000~6000kg/公顷)条件下,亩穗数是关键因素,应通过增穗而增产;而在中产变高产条件下(6000~10500kg/公顷),穗  相似文献   

16.
这项技术是集旱育稀植、超稀植、抛秧栽培和大棚育秧优点于一体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是用抛秧钵盘在大棚中育成全根带土、带营养钵和带蘖的壮秧,在按超稀植规格浅插秧,靠壮杆大穗和低位分蘖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2—2004年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资料,通过对高产玉米品种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定山东高产玉米育种最佳选育目标,为指导高产玉米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山东高产玉米育种综合选育目标为生育期100.1~104.0d,株高250.1~270.0cm,穗位高110.1~120.0cm,穗长17.1~19.0cm,穗行数14.6~15.5行,穗粒数520.1~560.0粒,千粒重330.1~350.0g。  相似文献   

18.
小麦超高产.品种最关键。众所周知.小麦的产量高低取决于其产量构成“三要素”(穗数、穗粒数、粒重)。过去的老品种多为多穗小穗型的“五三三”或“五三四”模式,可以说是丰产容易,再高产却难(产量结构不理想、易倒伏、抗病性差是三大限制因素)。多年的实践证明,靠密度拿产量的多穗小穗型品种是无法稳定增产、超高产的。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回归模型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以年150份玉米杂交组合试验数据为材料,采用逐步回归建立单穗粒重与各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方程可靠程度为95.90%;各性状对穗粒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依次为: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位高>穗粗>穗行数>株高;通径分析结果: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均达极显著,表明影响玉米穗粒重主要性状是百粒重和行粒数,其次是穗行数和穗长。因此,选育高产玉米组合中应将百粒重、行粒数性状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上对穗长、穗位高、株高进行合理选择,是玉米高产育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滇杂32"单产超14.9t/hm2分蘖成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原优质杂交粳稻滇杂32进行高产栽培研究,实收产量14.902t/hm 2。攻关田分蘖成穗的分析结果表明:滇杂32高产需要较多的有效穗(469.7万穗h/m 2)和较高成穗率(83.30%);分蘖成穗的经济产量是构成产量的主体,占88.86%,又以一、二次分蘖成穗所占比例较大,分别占33.32%和42.96%;单株经济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0.955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0.3406)、穗实粒数(0.3512)呈显著正相关。提出了滇杂32高产栽培的重点是促进低节位分蘖发生和成穗;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获取最大群体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